劉圭章

鎮原縣位于陜甘寧三省的交界地帶,是慶陽南端的一個縣,該縣南面三鄉鎮(平泉鎮、新城鎮、中原鄉)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地處原區,有耕地三十余萬畝,人口十萬有余,是甘肅的產糧區之一。但由于農民老齡化、耕地傳統化等缺乏農業科技技術的因素,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至2006年,最高畝產量才千斤左右的玉米品種——中單2號,在這個區域就種了三十多年。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當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當年籌建了慶陽市第一家服務型農業科技推廣組織——鎮原縣南三鎮農業科技推廣協會。
幾年的工作實踐,得到了政府及農民的認可。多家媒體相繼報道過協會的事跡。
近年來協會的服務實現了農技與農民無縫對接,提升了農業科技推廣的“零距離”服務,真正打通了農技推廣與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打下了基礎。而今南三鄉鎮有二十多個村委會,三千多農戶執證參加協會的農技推廣活動。
如今,協會在平泉鎮南街有占地1005平方米的辦公點,設有電教室、圖書室、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室、電子商務部、農資供給部,且有相應的配套設備。有試驗示范基地三處,占耕地600余畝。


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楊凌科技示范區的多家科技發展公司為協會提供新技術,專供新產品。甘肅農大老教授協會農委會為我們掛牌為“銀齡行動扶老助老”示范點,為協會提供了多方位的科技支撐;隴東學院與協會聯合確定為該校農學院學生實驗基地,完成了《玉米高產集成技術示范》《小麥膜上抗倒伏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等項目,為協會的農資專供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慶陽市的科普網站、鎮原縣科協的農村科普e站、鎮原縣農技中心的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平泉站,都設于此。目前硬件設備及技術力量,基本能滿足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對村民的信息供給,技術咨詢做到了有求必應,滿意而歸。
協會把農民的科技培訓、提升農民的素質作為一項常規性工作。
每年根據當年本地種植現狀,從農民最需要的地方入手準備教材,依照村民的需求確定時間地點,開展十多場的專題培訓。我們編寫的教材《鎮原縣南三鎮玉米生產現狀及增產途徑探討》《怎樣安全使用農藥》《我縣果園施肥噴藥技術粗談》被《隴東報》《楊凌科技報》刊登,今年我們在培訓內容上增加了歌頌共產黨,弘揚社會主義中華美德等內容,深受農戶的敬重,多次培訓會都得到了聽眾激烈的掌聲,有些青年還要教者簽字留念。
2009年,南三鎮農民種西瓜近三萬畝,由于當地有莊稼醫院而無莊稼醫生,即有人買藥而無植保知識,所以病蟲害蔓延,為此協會請農大植保專家一行八人,來為西瓜把脈,有效的控制了病蟲害,此舉動也使專家們深受感動,由此他們的產品落戶協會,專家成為我們的顧問。
協會每年組織村干部參加楊凌農高會,2015年11月組織南三鎮養殖大戶、果農一行39人由協會租車參加農高會。會上果農購回遙控式施肥機兩臺,煙霧機10臺,果園割草機20臺,帶動果農向機械化邁進了一步。
2016年9月組織果農到慶陽市果區,西峰屯字等地在市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參觀學習,使他們看到了老果園的改造,矮化果園的建設,早上市蘋果的市場優勢,以及加大投入科學管理務果經驗。果農的務果觀念煥然一新,近年來我區果園的投資明顯增加,病蟲害防治程序化,開始鋪反光膜,商品率顯著提高。


每年瓜菜生產之季,也是技術指導之時。2016年7月的一天,協會請來市農技中心植保專家到瓜地診斷,到田間講課。一天就完成了四個村,解決三百多戶瓜農的問題,那天最后進行的一個村瓜農竟然在村委會呆了四個小時還沒人離去。
姚川村是平泉鎮的瓜菜大棚種植基地,現有大棚近千座,姚川甜瓜在當地為名牌,2018年5月14日,協會受村支部的邀請,協會聯合縣市科協特邀本村的種瓜能手,進行了現場指導,答疑解惑,并為大棚農戶贈送了價值三千多元的環保農藥,協會在本村推廣的大棚配方施肥技術效果顯著,經支部提議現場參觀。
協會從科研單位和種業大公司引進品牌種子,在當地多處布點試驗篩選,而后大力推廣于大田,所以多年來,在種植的實踐中農戶認為我們提供的種子產量高、質量好、性能穩定、抗性好,加之價格低,憑證供給,會員放心,當地人稱之為“種子站”。我們推廣的西農大西瓜品種“西農10號”“西農8號”,隴東學院的“隴育”系列小麥品種,強盛種業的玉米品種在當地種植面積過半。
協會有縣農技中心的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機防隊,有機動防治器械三十多臺,每年向協會提供部分農藥,加之有專家配方,在病蟲害高發期,協會免費提供器械農藥,農戶手執作物病株前來就診,人們視之為莊稼的“西京醫院”。測土配方,科學施肥,節本增效,保護環境。是協會指導會員的施肥宗旨。2008年協會籌資12000元在北京購回測土施肥儀,并在北京學習技術。在當地免費測試,并于縣農技中心聯合編寫了《平泉區中等肥力地塊主要農作物施肥方案》,指導會員選購施用化肥,論文《怎樣選購和施用化肥》,被楊凌《農業科技信息報》刊登。
近十年來,協會不斷實踐總結經驗與農技專家聯系,使這種施肥技術細化到了不同農作物,不同茬口,并開始指導農戶進行土壤調理及環境保護等內容。
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對協會來說還是一項新工作。如何助力、如何精準應該是工作的重點。為此,協會以“科技助力精準扶貧之我見”,向上級說明我們的觀點和措施,并做出了相應的計劃,得到了上級的認可,今年年初掛牌為“慶陽市科協科技助力精準扶貧技術服務站”。
具體做法是:第一,確立扶貧對象。通過對南三鎮九個村的調查摸底,聽取當地鎮府的建議,確立平泉鎮坪邊村為扶貧對象,在市縣科協的主持下簽立了扶貧協議。第二,找準問題,有的放失。坪邊村為一個山、川兼備的農業條件相對落后的區域,川地多年為瓜菜大棚。技術難題是重茬,大水漫灌,造成枯萎病嚴重;山地大面積種胡麻和小麥。胡麻繁重的除草勞動困惑農戶(這里人還不知道有胡麻專用除草劑),小麥品種老化混雜,為此我們決定為該村免費發放土壤調理劑四噸,基本做到一棚一袋。發放胡麻除草劑200畝,誘導他們大面積認可使用這種除草技術。免費提供小麥種子800斤在該村繁殖,下年更新其小麥品種,為提倡大棚瓜菜、藥材病蟲害以防為主的措施,贈與農戶配套農藥,幾項措施初見成效,得到農戶的認可,在這落后的山村里有了科技種田的氣息,為整村脫貧注入一定的活力。


2017年7月間,省老齡辦委托老教授協會,三次到協會調研,認為協會三千會員中60%為60歲以上老人,他們是農業的主力軍,幫助他們是社會的責任,年底該組織掛牌——銀齡行動,扶老助老項目示范點,并撥付了相應資金支持。
一年多來,協會在縣老齡委的協調下,平泉鎮為協會提供200平方米的樓房作為老年活動點,成立了平泉街道社區老年協會在社區管委會的支持下,組織老年人開展了多項活動,使老人老有所樂。
利用資金優勢,支持老年人老有所為。對種植大棚瓜菜,藥材等經濟作物的老人,我們免費提供部分農資,提供技術指導,使他們發揮余熱。經調查摸底確定18戶特困老人為協會精準扶貧的對象,幫扶他們走出困境。
總之,在為當地農業生產的服務實踐中,協會摸出了這條較為成功的路子。愿這條路子越走越寬廣,能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鋪路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