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兆鵬,吉生成,周永峰,許豐慶,宋克清,陳新來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綠色食品辦公室,甘肅 武威 733000;2.甘肅省武威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甘肅 武威 733000
枸杞蚜蟲(Aphis sp.)是為害枸杞的主要害蟲,其繁殖代數多、生活史重疊、防治次數多、施藥成本高,容易造成枸杞苗木長勢衰弱,產量、品質明顯下降,是影響枸杞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化學藥物防治雖然效果顯著,但由于用藥頻繁、用藥量大,導致枸杞蚜蟲很快產生抗藥性,而且施藥成本高,農藥殘留也嚴重影響產品品質[1-3]。本試驗遵循綠色食品生產理念,通過10種不同農藥及配比對枸杞蚜蟲的防效進行了田間試驗,旨在為綠色枸杞生產中蚜蟲防治提供科學合理化建議。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下雙鄉于家灣村,屬大陸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7.9℃,日照時數2 968h,年均降水量161mm。試驗區為某企業綠色食品(枸杞)生產基地,面積1 200畝,土壤為砂壤土,肥力均勻,交通便利。供試枸杞品種為寧杞1號,樹齡5年,株行距為1.2m×2.4m,供試面積3畝,田間管理正常。
本試驗使用的藥劑共有9種,其中生物農藥6種、低毒化學農藥3種,均為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的農藥[4]。
生物農藥分別為:0.5%苦參堿(陜西康禾立豐生物科技藥業有限公司),0.3%印楝素(成都綠金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0.5%藜蘆堿(成都新朝陽作物科學有限公司),1%苦參·印楝素(云南光明印楝產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0.6%煙堿·苦參堿(河南省安陽市五星農藥廠),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廊坊農藥中試廠)。
化學農藥分別為:350g/L吡蟲啉懸浮劑(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110g/L乙螨唑懸浮劑(廣東金農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
試驗設11個處理,每個處理20株枸杞,各處理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共33個小區。處理分別為:N1,0.5%苦參堿500倍液;N2,0.3%印楝素1 000倍液;N3,0.5%藜蘆堿600倍液;N4,1%苦參·印楝素500倍液;N5,0.6%煙堿·苦參堿500倍液;N6,吡蟲啉5 000倍液+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5 000倍液;N7,吡蟲啉5 000倍液+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5 000倍液+0.5%苦參堿500倍液;N8,吡蟲啉5 000倍液+乙螨唑5 000倍液;N9,吡蚜酮1500倍液+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5 000倍液;N10,吡蚜酮1 500倍液+乙螨唑5 000倍液;對照CK,清水。
待枸杞蚜蟲發展到一定數量開始施藥,采用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均勻地將藥液噴于枸杞葉片正面和背面,所有小區重復噴霧2次。
施藥前進行枸杞蚜蟲蟲口基數調查,施藥后1d、3d、7d、14d各調查一次。每小區隨機調查3株,每株在東、西、南、北、中方位分別調查20cm長枝條上全部葉片的活蟲數,分別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施藥后1天,所有處理對枸杞蚜蟲的防效均達到50%以上,處理4和處理6防效較高,處理7防效最好,達到64.78%。施藥后3天,所有處理對枸杞蚜蟲的防效均達到80%以上,處理7和處理4防效最高,分別達到94.06%和92.13%。施藥后7天,所有處理的防效仍保持在80%以上,處理7、處理4和處理5防效最高,分別達到96.36%、95.93%和94.1%。施藥后14天,部分處理的防效有所減退,處理7、處理4和處理5防效仍然最好。

表1 不同藥劑對枸杞蚜蟲的防治效果

表2 不同單劑的農藥成本對比

表3 不同處理的農藥成本對比
由表3可知,防治枸杞蚜蟲時,以每畝用水量195kg、噴藥一次計算[5],處理3和處理7農藥成本最高,處理1、處理2和處理4農藥成本相當,處于中間水平,而其余5個處理農藥成本均較低。
由田間試驗結果來看,防治枸杞蚜蟲效果最理想的農藥配方是處理7、處理4和處理5。若綜合考慮經濟效益,處理7、處理4防效雖好但成本較高,因枸杞蚜蟲防治次數多,建議在實際生產中采用防效較好但成本較低的處理5和處理6輪換使用來防治枸杞蚜蟲,即0.6%煙堿·苦參堿500倍液和吡蟲啉5 000倍液+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5 000倍液。
1.應用黃板誘殺蚜蟲大大減少了用藥量和用藥次數,不僅有利于保護環境,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懸掛高度高于枸杞頂部10cm,即可達到持續誘殺成蟲、減少落卵量、控制幼蟲為害的目的[6]。
2.枸杞蚜蟲以卵越冬,每年約發生20代。可采取土壤淺耕、中耕除草、灌水封閉、清理翻曬園地等農業防治措施,以殺滅土層中蟲卵,降低蟲口密度[7]。
3.枸杞生長期和花果期除蚜蟲為害外,還有木虱、銹螨、癭螨等多種害蟲為害,因此,在生產中應注意選用其他殺蟲殺螨劑與本試驗推薦農藥輪用,以達到兼治的目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