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磊
摘 要:美術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向學生傳授美術方面的知識對學生的美術繪畫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加以培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明確強調學生審美能力重要性的基礎上,可以從多角度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措施加以解析,進而發揮出美術教學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成長做出正確指引。文章將高中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作為研究對象,從多角度對具體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高中美術教學改革提供幫助。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能力;教學改革
隨著素質教育思想得到深入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在各級教育領域中得到貫徹落實,高中美術教學目標受到影響并發生變化,教師更加重視對學生觀察美、感悟美、創造美和鑒賞美的能力進行培養,希望能通過有效的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人才。因此,在對高中美術教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從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入手進行系統探究,為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一、高中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顧名思義,審美教育就是在教學活動中采用相對科學的美術教學方法對學生實施有價值的引導,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條件,確保他們能夠感受到自然界和生活中所蘊含的美感,并在受到美熏陶的同時提高他們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高中階段的學生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高雅的情操。從高中美術教學角度對審美教育進行分析,能看出審美教育與美術教學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二者相輔相成,對美術教育進行創新可以為審美教育活動的開展創造有利條件[1]。綜合考察當前高中美術教育的現實情況,發現在開展審美教育的實踐探索活動中,要注意對學生欣賞美和感知美的能力加以培養,強化學生的藝術鑒賞思維能力、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表現美和創造美的實踐活動中自身綜合素養得到不斷強化。在教學改革活動中,教師有效組織開展審美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美的理解和體驗,進而在美的環境中完成對心靈的凈化,能夠以藝術鑒賞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在此情況下也能得到有效的培養,可以對學生實現全方位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從這一角度看,高中美術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是對學生實施多元化教育的基礎,也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值得在教育改革中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更為明確的探究。
二、在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從多角度進行研究,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改革方案,確保可以探尋審美教育與美術課堂教學改革活動的契合點,進而發揮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的優勢,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教學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下面筆者就從多角度針對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進行分析。
(一)創新多元化美術教學組織方式
在高中階段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傳統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枯燥,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偏低,不僅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也無從談起。因此,在推進美術教學改革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對美術教學組織形式加以創新,創造適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興趣,進而借助有效的教學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2]。
在具體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綜合引入多媒體教學、寫生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等,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強美術教學趣味性,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美術知識的學習和探索活動中。如在講解與民族服飾圖案設計相關的美術知識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互聯網與多媒體教學技術融合,將我國少數民族豐富的民族服飾特色圖案的設計以及其中蘊含的寓意等方面內容錄制成為視頻,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結合文化背景和個人感悟對民族服飾圖案進行賞析,進而獲得相應的理解和感悟[3]。這樣,在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基礎上,就能對這部分高中美術知識產生深入的理解,在學生豐富自身文化知識儲備的前提下,自身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也能進一步增強,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將美術教學、民族美術知識以及審美教育整合在一起,還能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能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對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美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進而在未來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應用,增強文化傳承和傳播實效。
(二)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豐富審美教學資源
豐富的教學資源能為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重要的輔助,所以在信息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在對高中審美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收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保證在相對開放的教學環境中能打造更為輕松自由的教學條件,使高中美術教學向著更深的層次發展[4]。具體來說,針對高中美術教學中涉及到的一些抽象性作品的鑒賞,由于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限,無法獨立完成對作品的賞析,對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所具有的獨特思想內涵也難以形成深刻認識,這就導致學生學習效果相對較差。在此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搜索與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以及詩人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思想等,為學生鑒賞作品提供幫助,有效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如在帶領學生賞析畢加索立體畫派作品時,由于作品的抽象性相對較強,學生在欣賞《格爾尼卡》《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等作品的過程中無法對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形成深刻的認識,也難以有效把握作品的象征性,此時教師就可以應用網絡信息技術搜索與作品相關的資料輔助學生理解。以《格爾尼卡》作品的賞析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作品以及作品所表現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感受到畫面中居民遭遇轟炸時四散奔逃的場景,進而加深對畫面中驚恐氛圍的感悟。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圖像的形體和圖像安排入手進行研究,理解其中涉及到的精巧構思以及嚴整統一的秩序,如畫面正中央不同顏色交疊情況下形成的等腰三角形以及畫面左右兩端繪制的圖像的平衡的狀態,在教學講解的基礎上使學生對金字塔式的構圖形成深刻的感知,進而將畫面從左到右分為四個部分進行更為系統的解讀[5]。如此,學生就能在豐富的網絡資源的作用下感受到畫面左側抱著死去嬰兒仰天哭號婦女的傷痛和絕望,看到婦女身邊手握鮮花倒地士兵的迷茫,看到驚慌失措男人仰天尖叫的驚恐以及俯身奔逃婦女將雙腿落在身后的倉皇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在賞析作品時就能理解作品中表現的象征性,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在學生鑒賞作品的同時他們的藝術賞析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培養,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將審美和創作相結合培養審美情趣
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與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存在緊密的聯系,只有將美術學習與美術作品的創作結合,在觀察美、鑒賞美的同時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對作品的創作活動中,才能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進而實現教學目標[6]。高中美術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抽象美術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將審美教學和創作指導結合,為學生提供鑒賞和創作的條件,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進而使學生在獨立創作的基礎上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境,爭取逐步實現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
例如,在講解中國水墨畫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審美教學和創作教學進行結合。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繪畫作品,讓學生選取相應的詩句表述作品,并在繪畫作品合適的位置上將詩句進行填充[7]。在此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要觀察繪畫、賞析繪畫,并且要將繪畫和古詩詞學習有機結合,同時在學生選擇合適位置填充古詩詞句子時,學生也會應用繪畫空間布局方面的知識進行創作,只有學生能夠基于繪畫的審美情趣進行合理的填充,才能更好地完成創作,使書畫相得益彰,提高作品質量。可見將審美教學與創作教學相結合能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創造條件,對于提高美術教學質量也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有助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教師在水墨畫教學中將審美與創作結合,還可以讓學生根據一些詩詞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繪制出相應的作品,確保學生能感受到詩詞中的審美情趣,并在繪畫創作中表現出來,形成獨特的意境,提高創作質量。在此教學環節,教師可以以“踏花歸去馬蹄香”典故作為教學案例,讓學生模仿典故中“踏花歸去馬蹄香”作品表現畫境的方法進行創作,真正將審美和創作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逐步提高高中美術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學生的自身成長狀態存在一定的聯系,不同學生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角度不同,其得出的審美結果也必然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確保在課程教學中能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加以培養,夯實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慧.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8,(11):202.
[2]周成棟.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神州,2018,(28):148.
[3]熊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8,(14):161.
[4]郭慶芝.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國新通信,2018,(13):178.
[5]周振,任曉莉.分析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8,(75):179.
[6]曹海英.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研究[J].中外交流,2018,(29):144.
[7]張妍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8):162.
作者單位:
山東省沂南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