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杰明
摘 要:美術教學是中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另一方面美術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課后生活,讓他們感受到了美術為生活帶來的樂趣,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基于此,文章結合當前中職院校美術教學的現狀,利用美術與平面設計的關聯性,整合美術教學與平面設計教學。
關鍵詞:中職院校;美術教學;平面設計教學;教學策略
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填鴨式的教學將理論知識講述出來,然而,這種教學方式既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又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將中職院校美術教學與平面設計有機結合,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形成,提升綜合文化素養。
一、中職院校美術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單一
中職院校的美術教師采用較為枯燥的教學方式,只針對美術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疲勞感,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進行著被動式的學習,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只注重一些教學技巧的培養,而忽視了美術創作能力的培養,阻礙了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限制了學生持續發展的動力,教學內容過于單一不利于審美能力的形成。
(二)教學手段固化
一些教師還在沿用老舊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必要的互動,教師嚴格控制課堂的每一個教學階段和內容,致使學生毫無創新能力,只能依賴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缺少實踐動手創作的能力,理論不能靈活地應用到實踐當中去。
(三)各學科沒有進行融會貫通
教師將各學科的知識內容割裂開來講,學生孤立地學習各學科,不能靈活應用,會出現理論知識學得雖好,但實際操作很差的情況,很難設計出優秀的作品。平面設計這一學科融合了藝術、繪畫和人文等元素,重視各學科的關聯性方能實現學習的目的。
(四)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中職院校的美術教師一般是通過教材進行教學的,很少將圖片、文字、語言融合在教學中,不了解藝術的語言表達,阻礙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學生的作品很難達到理想的設計效果,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平面設計教學在美術教學中應用的現實意義
一是調動學習熱情。在中職院校美術教學中應用平面設計技術,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開拓學生美術創作的思路,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見識到更多的藝術作品后,尋找自己的藝術創作風格,最終形成獨一無二的創作風格。二是提高發現美的能力。美術教學與平面設計教學,二者相輔相成,平面設計技術可直觀地呈現美術圖片,豐富設計內容,優化作品質量,提高學生發現美的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專業化發展。
三、整合美術教學與平面設計教學的策略
(一)改變老舊的教學觀念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喜歡圍繞教材進行授課,學生思想被固化,缺少創新意識,倘若只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阻隔了學生看世界的視野,造成學生思維方式單一、固化。對此,教師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改善教學觀念,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的便捷性,整合美術教學與平面設計教學內容,學會圖形設計、文字設計和符號設計等技術要領,并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制圖,學會用網絡開闊視野,尋找創作靈感,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利用平面設計的理念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二)采用多種教學手段
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中學生在平面設計中,很容易依賴已有的圖片和設計想法,這就使設計形式單一,內容缺乏創新性,文字和內容重合部分較多。因此,教師在中職美術教學中需要不斷創新,在嘗試中形成設計創意,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做什么,怎樣做才能實現設計夢。在課前,教師應當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采用“范例式”,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中職教學中融入平面設計教學,準確理解每個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加深主體把握。
(三)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興趣
在中職院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素描、油畫的創作手法,欣賞一些世界名畫,例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梵·高的《向日葵》等。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所在,認識到學習美術的目的和意義,重視美術課程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形成學習美術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也可以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法,選擇一些內容豐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中,提高了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課后,教師可以將較好的美術作品張貼在學校的畫室內,供師生參觀學習,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平面設計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下,教師通常會將美術元素和作畫技巧進行理論講解,但是理論知識過于抽象,會給學生學習和理解帶來負擔,最終的學習效果與預期差別較大。中職院校美術教學融合平面設計教學,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美術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同學們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平面設計作品,加強學生的對平面設計的整體認識,然后講解平面設計的排版和制作流程,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美術學習中去。美術作品主要經過點、線、面、明暗變化的處理,在這些美術元素中加入平面設計理念,突出畫面的明暗變化和作品風格,例如教師可以向同學展示一幅平面設計作品,畫面中是一串熟透了的葡萄,在其背景后面設計出葡萄的陰影,通過明暗變化突出葡萄的立體感,讓同學們認識到平面設計元素在美術作品的重要指導作用。
(五)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創作能力
生活是藝術作品創作的源泉,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時靈感多來自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要培養學生發現身邊美好事物的能力,積累創作素材,通過美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身邊建筑、飲料瓶、煙盒包裝等,從身邊事物入手,讓美術教學生活化,觀察它們的整體布局,形成自己的設計思維,提高學生創造能力,利用簡單、明了的創造風格,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利用平面設計的視覺效果,提高學生創作的專注度,學生在進行繪畫創作時融入平面設計的技巧,有利于掌控作品創作的整體風格,通過對平面設計的觀察,加強學生作品創作的主題性意識。中職院校美術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探索新穎的美術創作內容,戶外寫生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途徑之一,在寫生過程中,教師走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對色彩的掌控和運用能力,并給予適當的指導,鍛煉學生用色彩的明暗變化,表達作品創作的初衷,利用抽象、寫實、象征等繪畫技巧傳遞色彩和藝術內涵,讓學生將藝術創作理念通過美術作品表達出來。例如戶外寫生以日出為表現對象,運用褐色、紅色、橘色、黃色等深淺不一的色彩來表達太陽升起時的形態,表達一天之初是希望的開始,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探索中感知形成創新性思維。
(六)培養中職院校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在生活中獲取創作的靈感,中職院校美術課程涉及《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美學概論》《美術鑒賞》等相關內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美術的分類、表現手法、美學原理等內容,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掌握審美的方法,提高審美能力,理解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美術教學可以讓學生感悟到自然界、社會、藝術等各個領域的文化底蘊,教會學生在復雜的事物中判斷美、丑、善、惡,最終形成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可以甄別藝術品的真假,判斷作者創作的年代、背景,并形成自己的認知和評價。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齊白石的《蝦戲圖》時,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呈現齊白石的人物介紹,他擅長花鳥、山水、蟲魚等,其畫作傳神,筆調簡單,飽含濃濃的民間審美情趣和浪漫主義色彩。了解了齊白石相關信息后,再讓學生們仔細觀察《蝦戲圖》,引導他們說出對此幅畫作的感受和理解,學生可能會說蝦神態不同,栩栩如生,將蝦殼的透明和蝦須靈動地展現出來,簡單幾筆就將蝦身勾勒出來,凝練傳神,巧妙地運用線條的虛實變化勾勒出蝦的腰部線條,虛實結合,似斷實連,有的直腰游動,有的弓腰靜止不動,有的爪子張開,有的緊合,仿佛蝦在紙上游動、嬉戲。再如欣賞徐悲鴻的《八駿圖》時,首先介紹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的現代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擅長人物、走獸、花鳥等,《八駿圖》以周穆王的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然后分析該畫的繪畫手法融合了中外繪畫之精華,八匹駿馬呈奔跑狀態,運用墨的深淺變化勾勒出馬的形體結構,濃淡有致,創作手法為寫意兼有工帶寫,塑造了馬奔跑的態勢,或奔騰跳躍,或灑脫豪邁,或騰空而起,淋漓盡致地將八匹馬的形態展現出來,畫面具有極強的透視感,腹部和腰部線條富有彈性,運動中的馬雙腿向前,線條剛勁有力,仿佛要沖出畫面。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職院校的美術教學中,整合美術教學和平面設計教學,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了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美術創作技巧,提高了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提升了中職院校美術教學的質量,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梁秋銳.中職美術課學生能力培養淺議[J].中華少年,2017,(9).
[2]周麗麗.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平面設計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19).
[3]黃文穎.試論中職美術教學與平面設計教學的整合[J].科學咨詢,2018,(36).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第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