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 要: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對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擴大,培育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成為我國高職院校當前的工作重點。結合目前筆者所在高職院校《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的教學實際,引入“新型學徒制”,從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引進企業導師、深化校企合作、轉變評價模式等幾方面入手,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新型學徒制 高職跟單課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1(b)-0-02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做了《政府工作報告》,并首次提出了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之后,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這成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
要加快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要實現制造強國的完美轉型,就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2015年7月,人社部與財政部共同印發了《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在北京市等省(區、市)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各省(區、市)選擇3~5家大中型企業作為試點單位。這對加快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解決技能勞動者總量不足等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 高職教育融入新型學徒制的必要性
新型學徒制,也稱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新型的職業教育道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1 國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制造強國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勢頭良好,已成為一個制造大國,但與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同時,在面對環境及資源的壓力時,稍顯力不從心。然而,我們依然堅定地向制造強國邁進。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除了技術的改進和提高,還需要大量的、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從業人員,他們是實現制造強國的有力保證。
1.2 企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吸納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企業要高質量的發展,就要不斷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優化結構,實現新突破,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需要新的理念和技術,而這些理念和技術的踐行和操作又需要通過人來實現,因此,企業需要不斷吸收具備高素質、專業技能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強的新型技能人才。
1.3 高職院校提升社會認可度,培育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要
截至2017年8月30日,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職業院校1.23萬所,高職教育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指出,高職學生的良好素養逐步形成,但是,高職院校重教書輕育人、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仍然存在。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實踐技能雖有所提升,但是與企業的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1.4 高職院校畢業生提高就業質量,零對接崗位的需要
《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指出,畢業生就業率、月收入、專業相關度等指標穩中有升。但與企業真正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要實現崗位零對接,就要真正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需求和崗位要求,實現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實現雙豐收。
2 目前高職《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能力培養的力度不夠
目前,有很多跟單課程的教科書和輔助材料等,但其內容相差無幾,往往停留在理論知識的介紹。有些教材雖然有實訓項目,但也大都以課本練習為主,對實際跟單工作能力的培養作用不搭。有些項目的內容比較陳舊,沒有與時俱進,同樣無法達到培養工作能力的目的。
2.2 教師實踐經驗欠缺,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教師的實踐能力,決定著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性。許多教師都是從學校直接到學校,雖然有著豐富的國際貿易等專業知識,但很少有真正的企業實踐經驗,對紡織品的了解微乎其微。許多“雙師”教師通過暑假下企業進行實踐,其效果可想而知。上課時,又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實訓軟件操作為輔。不能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貼合實際的職業技能,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2.3 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學生缺少實踐機會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只是邀請企業人員到學校做個講座,并不能在職業視野和能力等方面有效地引導學生。另一些則因為企業規模有限,無法容納大批量的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還有一部分企業,雖然可以容納一定的學生進行實踐,但企業沒有相關人員對他們進行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培訓,并不能對工作能力的提高和跟單知識的應用起到作用。
2.4 評價體系比較落后,技能掌握程度較難把控
跟單崗位的工作內容比較復雜,不僅要了解生產過程、業務流程、物流信息等,還要求對加工生產的物料、原材料等有比較詳細的了解。但目前的評價體系,更多考核的是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實踐能力所占的比重較小。這樣的評價機制,不能體現出學生對技能的實際掌握程度。
3 新型學徒制融入《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與實施路徑
3.1 新型學徒制融入《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傳統意義的學徒制是師傅對徒弟的“手把手”教學。但是,傳統的模式已不能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和職業院校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自我發展、越來越重視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養,保證了新型學徒制推廣的良好環境。
將新型學徒制融入課程的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實現崗位零對接,而且在切實了解企業核心需求的基礎上,注重提高人才的綜合素養和培養的質量,同時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高職學生的就業,最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3.2 新型學徒制融入《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的實施路徑
3.2.1 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
《國際貿易業務的職業分類與資質管理(GB/T 28158-2011)》中對國際貿易跟單員的職業標準,從工作任務、知識、能力3個方面做出了界定。而作為紡織服裝跟單員,所要掌握的知識就要更豐富、更精準。授課教師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國際貿易大環境及外貿企業對外貿跟單員的各方面要求,在結合跟單課程相關要求的基礎上,緊跟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步伐,貼近企業實際,及時更新授課內容。同時,還要結合新的教學方法。比如,翻轉課堂,將課堂還給學生,幫助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老師與學生共同進步。
3.2.2 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引進企業導師
新型學徒制以“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不僅要涵蓋學校教師的教學內容,也要引入企業導師的培訓項目,實現企校雙師帶徒。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的授課教師雖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很多還具備“雙師”素質,但真正有實戰經驗、扎實掌握紡織服裝知識的,卻少之又少。因此,教師要積極下企業鍛煉,掌握跟單流程中的細微之處和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前沿訊息,以便在課堂中將真實的、嶄新的內容呈現給學生。
與此同時,適時地加入企業導師的培訓項目,以彌補課本內容的不足,幫助學生對實際跟單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和情況有所了解,起到借鑒作用,加快企業后備技能人才的培養。
3.2.3 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外貿跟單員是操作性很強的崗位,因此《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以便他們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能盡快適應崗位的相關要求,實現零對接。除了在實訓室內,通過模擬軟件進行相關的操作練習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也至關重要。因此,需要積極尋找、接洽紡織服裝產業的外貿企業,與之進行合作,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接觸實際的工作環境,了解具體紡織或服裝產品的各項資料,體會跟單崗位的真實工作過程,實現“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
3.2.4 改變評價體系,轉換評價模式
高職院校原有的評價體系,已不能適應新型學徒制下《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的考核需要。新的評價體系不僅有符合國際貿易跟單員職業標準的評價標準,還有能合理、有效地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方案。為了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核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包括:業務操作考核,主要考察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應對和處理,專業技能的掌握,占總成績的30%;理論知識考核,主要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認知程度,占總成績的50%、最后,結合授課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和表現情況進行小組和教師打分,占總成績的20%。
4 結語
中國要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需要更多的、符合時代特色的、滿足崗位需求的技能型專業人才。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需要在各方面進行改革,而其關鍵就是課程的改革。在“新型學徒制”這一職業教育的新模式下,結合外貿企業跟單崗位的工作職責及要求,對《紡織服裝跟單實務》課程進行改革,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實際的知識,對接企業崗位。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如探索更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等,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摸索和改進。
參考文獻
[1] 阮建女.基于外貿實踐的外貿跟單課程教學成效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1):10-13.
[2] 人社廳.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EB/OL].(2015-07-24).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8/t20150805_1405492.htm.
[3] 王靜,沈亞強.企業新型學徒制之“新型”探究[J].職教通訊,2017(1):66-69.
[4] 《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發布[EB/OL].光明網·百家號,20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