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要】“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小學科學實驗材料是科學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材料不僅需要精心準備,更需要配合以恰當的運用時機。現筆者就針對課堂教學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四種時機提出相對應的材料運用方式,需啟迪思路,用關鍵材料;需調控方向,用特定材料;需把握層次,用部分材料;需發散思維,用群體材料。筆耕于此,供同行們商榷。
【關鍵詞】實驗材料 運用 時機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168-01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綜合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而探究活動以一定的材料為基石,材料運用的時機又影響著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不當的運用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還會導致對材料操作和研究的不徹底。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把握材料運用時機,把材料用“巧”、用“深”、用“透”。
一、啟迪思路——呈現關鍵材料
探究活動的組織不僅僅在于動手操作部分,操作前的思考和探索更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囿于學生認知的不足,由于探究活動的思維難度大,常常出現實驗方案“難產”的現象。如何有效“助產”?教師不妨充分發揮教學機智,提前呈現關鍵性的材料,啟迪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先渡過難關,再回過頭來究其緣由。
【案例1】在《金屬熱脹冷縮嗎》一課的教學中,學生意識到需要將肉眼看不到的細微變化變得看得到,但是卻一直想不出適當的方法來。因此筆者向學生提示:如果有一把測量體積大小的標尺就好了!并且把實驗的關鍵材料——金屬環呈現出來。隨后的課堂便順利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并未贅述什么,學生卻能根據材料快速思考,明白其中的原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可以借助金屬環,更要知道為什么用金屬環。循果究因,也不失為一劑良方。
二、調控方向——出具特定材料
一個問題,千種回答;一個實驗,百種方案。在學生的奇思妙想里,任何事物都能作為實驗的材料,任何高難度的操作都能理想化;可在現實的世界里,安全性、可行性、典型性都是不可忽視的。當課堂趨于“天花亂墜的理想國”時,教師就該著手調控——出示特定的實驗材料,使課堂回歸正軌。
三、把握層次——分發部分材料
如果在確定科學探究問題后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整齊劃一地發放給學生,會很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從而降低實驗的效率。因為科學課中需要研究的問題一般大多有層次、逐步提出的,所以實驗材料的提供時機應該隨教學進度依次出現,每組材料的呈現要有極強的先后邏輯順序。
【案例2】《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學片段
活動一: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和體積大小有關嗎?
分發第一組材料:蘋果、泡沫塊、石塊、橡皮、回形針、蠟燭、木塊進行研究。
生:沉浮可能與物體輕重和體積大小無關。
活動二:物體的沉浮真的與輕重無關嗎?
分發第二組材料:相同體積不同重量的小球。
活動三:物體的沉浮與大小無關嗎?
分發第三組材料: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小球。
《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一課本身在教材編排上就具有極強的邏輯性。教材先是引導學生說出“沉浮與輕重和體積有關”這一模糊的前概念,繼而通過第一組材料的沉浮實驗結果來進行否定。隨后又分別借助第二組和第三組材料對輕重無關論和體積無關論再一次否定。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隨著學生思維的步步深入而分批次、有序的分發材料,使探究活動循序漸進。
四、發散思維——出示群體材料
一個目的,多種途徑。一個探究目的,多種實驗方案。在實驗方案的設計環節,若是學生能提供多種思路,對其明確探究目的,把握實驗難點有著莫大的幫助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示相關的多種材料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開展頭腦風暴。
《空氣的熱脹冷縮》教學中學生深受前一課“液體的熱脹冷縮”實驗裝置的影響,形成思維定勢,很難再突破桎梏。加之空氣是無色無味、摸不著抓不著的物質,更是為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加大了難度。但隨著材料群(水槽、圓底燒瓶、氣球、玻璃管<直管和彎管>、紅墨水、常溫水、熱水、冰水、鵪鶉蛋、注射器、橡皮塞、牛奶瓶<瓶壁較厚,不會燙壞扭曲>、密封袋、一元硬幣)的出示,學生的思維也隨之發散開。緊接著對材料進行篩選,逐步制定出實驗方案。
參考文獻:
[1]祝海麗. 科學材料,你準備好了嗎[J].科學課. 2007(4)
[2]黃健偉.科學課不利因素的實驗改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1)
[3]李林河.實驗材料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