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燕微
【摘要】隨著課程教育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提倡,高校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和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在音樂課程中,合唱能夠有效推動音樂教學,是音樂教學的基礎。然而近年來,高校音樂基礎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定問題,部分學校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合唱指揮教學,沒有熟練掌握聲樂技巧,整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對此,本文主要針對高校合唱教學現狀、聲樂技巧以及合唱指揮教學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聲樂技巧 合唱指揮教學 現狀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213-02
前言:在音樂基礎課程教學中,聲樂技巧和合唱指揮技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合唱指揮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相比較其他音樂教學,還存在教學資源有限、教學基礎等問題。當前,國內高校合唱指揮教學中,由于教學方式不恰當,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過于單一,合唱指揮水平差距大,學生在實際表演中太死板,不懂得靈活運用。對此,教師需要熟練掌握聲樂技巧,對合唱指揮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提高樂課程教學效率。
一、高校合唱指揮教學現狀
合唱是音樂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音樂基礎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對合唱理解接受和理解程度差異大和兩級分化嚴重等問題,因而學校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方針,對合唱教學進行調整,創新教學方法,以推動音樂教育的發展。合唱指揮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提高指揮者的指揮水平。要想激發學生對合唱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合唱指揮素養,教師可以通過反復訓練、案例教學等方法促進學生對合唱指揮的理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聲樂技巧教學研究
在音樂基礎課程教學中,聲樂教學是重中之重。在實際聲樂教學過程中,由于不同學生天賦和后天經驗的不同,有些學生在唱歌中會呈現出劣勢,喪失信心,有些學生對自身缺乏正確的定位,這都會對學生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針對學生的巨大差異,教師要將心理和生理教學相結合,并對聲樂技能課中聲樂訓練和聲樂教學方法進行詳細總結,教給學生必要的練習技巧。由于人體發聲器官形成的發音狀態不同,因而教師全面認識到吐字、共鳴、以及聲音位置的具體劃分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唱歌技能。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風格和特性進行了解和掌握,保證整個過程聲音的連貫性。此外,音準在聲樂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指導學生保持聲音穩定,這樣有利于擴展音域,提高聲色的靈活性。在演唱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情感的表達,熟練揣摩歌曲的曲調,在演唱時需要控制好咬字吐字,保證吸氣呼吸連貫,并將感情融入歌曲演唱中,同時采用精準的樂聲能力進行演繹,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由淺入深,逐漸掌握聲樂技巧。
三、合唱指揮教學研究
在合唱指揮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好律動關系。在合唱指揮過程中,各種感知通道如唱、念、聽、視等是完成指揮的重要內容,要想提高學生的合唱指揮技能,就必須進行充分的律動訓練。如:在學習“拍點”時,由于學生本能節奏感以及拍點位置不同的影響,加上雙臂和雙手運動不夠協調,因而不能保證“拍點”的準確無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拍點技巧,每一拍中都有拍點,要想正確表示拍點,需要對手腕關節力量進行合理控制。在練習手腕關節控制力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下墜和反射彈上來的瞬間變化,在這個過程中要迅速完成點和線之間的關系,保能夠感覺到旋律中的律動關系,如節拍感和節奏。經過一系列的練習,學生能夠逐漸將本能的節奏感融入律動關系中,然后通過反復實踐,能夠體會到每一拍子的組成部分,這樣才能夠利用手勢對律動關系進行調整直到最佳的狀態。只有充分掌握合唱指揮技巧,才能讓合唱隊員清楚地明白指揮手勢所要表達的音樂語言,才能讓合唱隊員在演唱過程中充分展現作品精髓,在演唱作品的音樂感覺以及表現力上達到一種新高度。
【總結】綜上,音樂基礎課程教學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促進其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音樂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教師在進行音樂課程教學時,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聲樂技巧和合唱指揮技巧,及時改正學生的讀字錯誤和不良發音,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表達,依據音樂內容設計針對性的指揮動作,不斷豐富指揮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合唱指揮技能水平,升華作品的藝術境界,得到合唱表演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趙俊影.聲樂技巧與合唱指揮音樂基礎課程教學研究[J].北方音樂,2016,06:294-296.
[2]李萍.新音樂課程標準下合唱指揮教學改革方法分析[J].體藝教育研究,2014,3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