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曾總結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就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從社會經濟發展中矛盾轉化的主要原因入手,同時闡述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是矛盾解決核心點、改變不均衡發展是解決矛盾的關鍵點,總結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解決矛盾的目的。
【關鍵詞】新時代 我國社會 主要矛盾 四個維度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219-01
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逐步轉化為人民生活需求、發展不均衡之間的主要矛盾。這也是近幾年,黨組織第一次概括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本文主要從四個維度角度出發,分析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詳細闡述如下:
1.社會經濟發展中矛盾轉化的主要原因
我國本身是屬于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矛盾主要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者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基本矛盾存在著較大的區別,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反映的是國家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發展階段,能夠直接體現出國家先進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自2012年開始,我國經濟建設成就就愈發顯著,全面深化改革,能夠切實改善人們的生活,提升國家生產值,保障社會生產力。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斷豐富,使得經濟社會內不均衡、不充分現象顯著,會制約人民需求,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矛盾。
2.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是矛盾解決核心點
人與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曾說過:“每一種革命的結果均是由人與社會發展關系決定,需要滿足相應的需求,才可保障決定的合理性。”換而言之,馬克思認為人的各項活動開展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人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常規性動因,屬于“動力內的核心動力”。通過深入分析人的歷史,能夠發現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與參與者。黨組織在實踐工作中,應當始終凸顯人民的主體地位,施工認可黨組織的核心位置,促使黨組織以人民為關鍵點開展各項工作。黨組織在實踐工作中,需要始終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深入貫徹群眾路線,為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努力奮斗。
自2012年開始,經過黨組織的不懈努力,已經逐步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更好的滿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我國基本實現了全面小康,建設了小康社會。想要注重社會發展,必須要動態分析人民的增長需求。當前,人們追尋的是美好的生活,對物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提升自身生活環境,加速社會發展,才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就實際情況而言,貧困并不是社會主義,生態環境破壞、自然發展失衡也并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只有深刻理解社會主體主要矛盾,明確人民對生活的要求與標準,才可及時轉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偉大中國夢,將人民群眾的需求與利益放在核心位置,采取各類有效措施,實現各項政策,為后期各項工作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3.改變不均衡發展是解決矛盾的關鍵點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發展屬于永恒主題,我國本身是發展中國家,基于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其不均衡發展現狀改善任務繁重,發展問題愈發明顯。鄧小平同志層指出:“中國各項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黨十八大開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組織隊伍,為推動黨組織與國家的發展,強化歷史性變革,使得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未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發展不均衡與發展不充分問題未能得到及時解決,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發展不均衡問題愈發明顯。參照相關資料,當前社會發展不均衡主要表現為:1.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發展質量與發展效益不顯著,創新能力不足。2.經濟建設與總體安全發展不均衡。3.民主與法治發展不均衡。4.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均衡。5.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主要是因為收入不均衡,消費不充分,難以滿足社會與醫療保障需求。6.人與自然發展不均衡。在其發展過程中,想要滿足均衡發展,實現綜合國力的提升,必須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只有解決上述問題,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找準其中的關鍵點,遵循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強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各個區域協調發展,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與此同時,還需要強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速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此推動經濟社會均衡發展,更好的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4.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解決矛盾的目的
黨組織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與不均衡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可促使人全面發展,促使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簡單而言,只有促使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才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此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增長的最終目的。就共同富裕問題,鄧小平同志就曾提出,他認為:“基于社會主義本質基礎上,只有實現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消除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才可達到共同富裕的最終目的。”與鄧小平同志不同,習近平同志強調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享受的成果,就是改革開放工作開展的質量。
在過去幾年里,我國民眾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隨著各類惠民政策的落實,推動了精準脫貧工作的有序開展。強化了西部、中部偏遠山區教育工作,切實改善了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地區的就業狀況,提升了城鄉居民的經濟收入,我國政府逐步建設起了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
通過深入分析能夠發現,黨組織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終目的,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雖說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的,但民生領域內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就業難題、就醫難題、養老難題、脫貧難題等,受到區域與交通更的限制,城鄉經濟水平差異顯著。總而言之,想要實現人民共同富裕,還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部門需要將民生水平改善放在首要位置,強化社會經濟、社會環境治理,創新各項工作開展方式,確保各項發展成果均能滿足人民的收益需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就新經濟時代背景下,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應當從經濟發展入手,基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基礎上,改變不均衡發展現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此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切實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參考文獻:
[1]常素寧.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視域下的社會治理[J].大連干部學刊,2018(07):5-9.
[2]廖小琴.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邏輯生成與實踐指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02):188-195.
[3]邱實.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N]. 檢察日報,2017(08):745-747.
作者簡介:
張中華(1982.05-),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四川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公共事務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