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問是歷史課堂必要的教學環節之一,設問的意義在于能夠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是鍛煉高中生意志力與創新思維的有利行為。但是實現這一切取決于問題是否“有效”,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設問的有效性進行了詳細解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設問;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3-009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085
自馬秋斯金提出了“問題教學”的認知策略之后,設問已經成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之一。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問題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但與此同時讓我深感遺憾的是,很多教育者在問題設計上仍有不足之處。為了設問而設問的現象并不在少數,設問的質量、時機、維度等都被忽略,失去了有效性的問題教學成為了機械性的模仿復制。問題教學是否能夠在歷史課堂生根開花,其前提是設問必須有效。高中歷史新課堂的有效設問,是以問題為“抓手”,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學習,那么這些問題應該具有怎樣的特質?我結合歷史課堂教學實踐,從多個方面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
一、設計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
設問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還要讓他們的思維從問題的思考與解決中形成如同一棵樹一樣的體系。高中歷史新教材修訂之后,我們發現與傳統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改變了將時間作為歷史知識主線的“通史體例”,而是以專題形式,引導學生從歷史出發,但又能夠跳出歷史的局限,從社會、政治、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來進行認知與分析。因此,設問同樣也應該跳出教材限制,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如講到“辛亥革命”時,在引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影響力進行探討時,可以進行如下設問:
1.我國政治民主化進程受到辛亥革命怎樣的影響,是推動還是阻礙?
2.我國近代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受到辛亥革命的影響了沒有?表現在哪些方面?
3.辛亥革命與我國近代的資本主義發展有沒有聯系?
這幾個問題,涵蓋了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內容,思維跨度非常大,也體現出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特征,一旦學生將這些問題解決了,對“為什么要將辛亥革命稱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里程碑”也就會有更深的理解。
二、設計具有“思維層次”的問題
改革之后的高中歷史教材表現出了專題特色,但也容易給學生造成知識分散的印象,忽略知識間必要的聯系,所以在設問時應更加注重突出知識的聯系與整合,結合中學生思維特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讓學生思維呈階梯狀上升,更具層次感。如在學習“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拓展”的內容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名為“大國崛起”的視頻,主要內容是英國、荷蘭等國家是如何進行海外市場拓展的,之后設問:“開辟新航路使人類歷史拉開嶄新篇章,先后登上世界大國舞臺的都有哪些國家?”這是個很淺顯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說出一二,設問的目的在于主要是銜接之前講到的新航路引發歐洲社會變革,使貿易中心發生轉移從而帶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加快了資本主義發展步伐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將看似發散的知識點串連起來。
然后再繼續深入:“英國、荷蘭等國在通往‘霸權之路的過程中表現出哪些共同特點?他們是如何對世界市場進行不斷拓展的?”這樣使學生的關注點重回到新內容中來,引導他們去發現“掠奪”與“殖民擴張”這兩個主要特點和方式。兩個問題是對知識的一種整合,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但又給學生留下了懸念:世界市場到底是怎樣發展并形成的?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引導下是一種遞進式狀態,思維是具有層次感和系統性的。
三、設計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
與初中生相比,高中生不再滿足于初中階段以故事演繹為主的歷史學習,他們獨立判斷能力和自我評價意識更加強烈,有更強的探究欲望,更加關注知識與自我發展之間的聯系,而思維也變得更加的開放。因此進行設問時就要更加大膽、開放,更具探究意義,讓他們放寬視野將歷史與現在的、乃至未來的生活聯系起來,用歷史思維推演未來,規避失敗。如在對“歷史重大改革回眸”中,就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的問題:“從俄國和日本變法改革的成功案例中,你可以幫助清朝的光緒皇帝和維新變法派們,找到在慈禧太后利益盡可能不被觸碰的前提下又能夠順利改革的方法嗎?”事實證明,這樣的問題深受高中生的歡迎,他們表現出的觀點非常有思想有見地。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與源泉,但問題只有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才能稱之為有效問題,才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思考的樂趣,感受歷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沙德玉,楊有戈.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南昌高專學報,2009(4).
[2]楊海鵬.淺議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6).
[3]亢麗芳.淺議高中歷史新課堂的教育教學模式[J].學周刊,2012(12).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李亞(1978.6— ),女,漢族,河北蠡縣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