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虛擬仿真訓練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110名護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仿真組,給予護生常規教學法、虛擬仿真訓練法教學。結果:仿真組教學后初級、中級、高級成績均高于常規組(P<0.05)。仿真組滿意度水平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虛擬仿真訓練用于基礎護理學教學,有助于改善護生成績,提高其基礎護理技能操作水平。
關鍵詞:虛擬仿真訓練;基礎護理學;靜脈注射
前言:基礎護理學是本科護生教育體系中的主要課程之一。基礎護理學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護生的護理能力[1]。常規教學方法下,護生可能因教學氛圍枯燥、缺乏積極性而影響其學習成績。虛擬仿真訓練方法為護生提供了豐富的模擬護理操作的機會,這一方法有助于改善基礎護理學教學質量。為了驗證這一方法的價值,本研究主要針對110名護生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110名本科護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55名)、仿真組(55名)。常規組男4名,女51名;年齡(19.2±2.4)歲。仿真組男3名,女52名;年齡(19.4±2.3)歲。差異不顯著。
1.2方法
常規組以常規教學法開展基礎護理學教學。仿真組的基礎護理學教學采用虛擬仿真訓練方法:(1)自主學習。護生通過身份信息登陸虛擬仿真訓練系統,根據自身基礎護理學課程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基礎護理操作考核等級(包含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護生自主選擇虛擬仿真訓練系統提供的基礎護理操作內容,觀看規范的護理操作流程,通過自學掌握這一護理操作的要點。(2)模擬訓練。自學階段結束后,護生可經虛擬仿真訓練系統的模擬訓練功能,自主模擬所觀看視頻中的操作。以高級水平的病例演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藥物過敏性休克反應為例,虛擬仿真系統可隨機為護生提供模擬病例:患者,女,39歲,因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就診,皮試青霉素時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產生胸悶、喉嚨發緊、面色蒼白、持續出冷汗等癥狀。測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體征,顯示呼吸頻率為每分鐘35次,心率每分鐘127次,血壓72/50mmHg。護生可通過上述信息,判斷該病例的不良反應為過敏性休克。模擬急救護理流程:按2L/min流量給予過敏性休克患者吸氧,皮下注射1ml0.1%濃度腎上腺素,建立靜脈通道,分別注射10mg地塞米松、0.25g尼可剎米等藥物,以糾正患者的異常體征,并給予患者心電監護。護生每次模擬結束后,虛擬仿真訓練系統可立即根據其模擬操作為其評分,評分達到85分以上為合格。護生可借助虛擬仿真訓練系統,重復模擬某一項護理操作,直至完全掌握護理操作的要點為止。(3)教學指導。在基于虛擬仿真訓練模式的基礎護理學教學中,教師主要負責定期登陸虛擬仿真訓練系統,掌握護生的模擬評分狀況,將模擬評分普遍偏低的護理操作作為教學重點,以操作演示、操作技巧講解等形式,提高護生的操作能力。
1.3觀察指標
評估護生的成績變化;分析護生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22.0軟件統計。P<0.05:差異顯著。
2結果
2.1成績變化
教學前,護生三個等級成績差異不顯著;教學后,各等級成績均有所改善,但常規組初級成績(74.51±5.82)分、中級(73.02±6.15)分、高級(70.58±6.24)分,均較仿真組偏低(P<0.05)。
2.2滿意度
常規組滿意度水平87.27%,較仿真組偏低(P<0.05)。
3討論
近年來,醫院各科室接診量的增加導致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工作壓力產生明顯變化。護生作為醫院護理人員團隊的重要后備力量,其護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基礎護理學改善護生護理能力的主要課程,其教學質量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虛擬仿真訓練方法是一種以虛擬仿真訓練系統為核心,通過為護生提供豐富模擬仿真訓練機會提高護生護理能力的教學方法[2]。將其用于基礎護理學教學,其可依據護生學習進度、成績的不同,提供初級、中級、高級三個不同級別的學習模擬考核模式,以便護生通過重復性的模擬訓練,增強其靜脈注射、生命體征監測等基礎護理操作水平。
相對于常規教學方法而言,虛擬仿真訓練方法的優勢在于:在虛擬仿真訓練模式下,護生可通過模擬護理操作、系統自主評分、再次模擬的流程,逐漸發現其護理操作的不足,借助虛擬仿真訓練系統的幫助,逐步提高其基礎護理操作的規范性。隨著虛擬仿真訓練方法教學的持續進行,護生的基礎護理學課程學習成績可得到良好的改善。本研究證實:教學后,仿真組初級(78.19±5.17)分、中級(75.92±6.03)分、高級(74.36±6.06)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宜于基礎護理學教學中,推行虛擬仿真訓練方法,以增強護生的護理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葉娟.虛擬仿真教學結合結構化臨床考核在“基礎護理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8(09):109-111.
[2]李紅梅,田朝霞,張紅,等.虛擬仿真訓練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03):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