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脈瘤栓塞術是一門高新的介入技術,該技術創傷小、定位準確、療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嚴重的并發癥,這就要求我們對動脈瘤栓塞術的治療和護理特點有足夠的了解,及早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早期發現病情變化,及時配合醫生搶救是護理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的關鍵。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圍手術期;護理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顱內動脈瘤多因腦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的基礎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介入栓塞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最主要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股動脈穿刺,將纖細的微導管放置于動脈瘤囊內或瘤頸部位,再經過微導管將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囊內并將其充滿,閉塞動脈瘤,使得動脈瘤囊內血流消失,從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
一、臨床表現
1未破裂動脈瘤:可表現為頭痛、頭暈、癲癇、TIA發作等,也可無任何癥狀,經查體或其他原因偶然發現。
2破裂動脈瘤:
2.1動脈瘤破裂出血癥狀:動脈瘤破裂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腦內出血、腦室出血或硬腦膜下腔出血等。其中SAH最為常見,典型癥狀和體征有劇烈頭痛、嘔吐甚至昏迷等
2.2動眼神經麻痹:表現為眼球外斜,瞳孔散大,對光反射缺失,多由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引起
2.3腦血管痙攣癥狀:癥狀通常逐漸發生,表現為精神異常或意識障礙,伴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
2.4癲癇發作:可發生抽搐,多為大發作
2.5腦積水:動脈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塊阻塞室間孔或中腦導水管,引起急性腦積水。或基底池粘連、蛛網膜顆粒吸收障礙引起慢性腦積水。
二、術前護理
1環境:提供安全、安靜、舒適的環境
2保持絕對臥床:避免一切外來的刺激,防止因躁動不安而使血壓升高,增加再出血的可能。隨時觀察生命體征及意識變化,及早發現出血情況。
3飲食:給予合理飲食,勿食用易導致便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因著涼而引起患者用力打噴嚏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壓及反射性的增加顱內壓而引起顱內動脈瘤破裂。
4心理護理:清醒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項,消除其恐懼心理,對有意識障礙者,術前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使他們了解手術的目的和意義,了解術前準備的內容,以達到配合好手術的目的。
三、術后護理
1病情觀察:術后觀察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瞳孔意識變化并記錄。持續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翻身時動作輕柔,防止頸部扭曲,注意病人有無頭暈、頭痛、嘔吐、失語、肌力下降、癲癇發作等神經癥狀出現。同時應嚴密觀察血壓的變化。血壓持續增高或突然增高,則有動脈瘤再次破裂的可能,故應嚴密監測血壓,同時采取降壓措施。
2穿刺點的觀察:血管內栓塞治療穿刺點為股動脈,股動脈穿刺術后沙袋壓迫穿刺點6h,并伸髖靜臥24h。觀察穿刺點局部有無滲血、瘀斑及血腫,肢體皮膚溫度、顏色、感覺,足背動脈搏動,腹部情況(因導管損傷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患者術后右側股動脈穿刺點滲血,給予鹽袋加壓包扎等對癥處理后緩解
3皮膚護理:使用氣墊床,每2小時翻身一次,保持床單位干凈整潔,打掃徹底,及時更換床單。加強全身營養,增強抵抗力。
4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4.1動脈瘤破裂再出血:動脈瘤栓塞術后,于導管和栓塞物的機械刺激及球囊過分膨脹,可導致動脈瘤破裂再出血。另外由,各種因素引起周身血壓急劇升高,也可成為動脈瘤破裂的誘因,如情緒激動、排便、劇烈活動。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不安,頸強直,可伴有意識障礙和神經損害的征象。出現以上情況,須立即報告醫生,并密切觀察瞳孔,及時發現瞳孔散大等早期腦疝征象,以盡快采取緊急處置。
4.2腦血管痙攣:由于導管在腦血管內停留時間較長,加之栓塞材料機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誘發腦血管痙攣。表現為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如頭痛,短暫的意識障礙,肢體癱瘓等,多于手術后12~24h發生。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可避免因腦缺血、缺氧而出現不可逆的神經功能障礙。使用尼莫通注射液微量泵緩慢泵入,及時觀察穿刺部位皮膚狀況,并觀察患者無藥物不良反應。
4.3腦梗死:是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多因瘤內血栓脫落或栓塞材料脫落栓塞血管引起,術后早期應嚴密觀察病人的語言、運動和感覺功能的變化,經常與病人交流,囑其回答簡單問題或活動肢體,以便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并進行處理。如發生一側肢體無力、偏癱、失語甚至神志不清,應考慮有腦梗死的可能,需及時行抗凝、擴容治療。術后常規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口服腸溶阿司匹林,以預防腦梗死。在使用抗凝藥物期間,應監測出、凝血時間,調整抗凝藥物劑量,密切觀察牙齦、結膜、皮膚有無出血點。
4.4電解質紊亂:給予靜脈補充營養,給予口服補液鹽應用防止低鈉低鉀,嚴密觀察患者出入量變化,嚴格使用脫水藥物,定時檢查電解質。
4.5下肢深靜脈血栓:每日氣壓治療6次,遵醫囑使用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鈣等,并及時復查B超,觀察有無發生深靜脈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