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門診輸液室的輸液管理中通過采取分區管理并應用警示標志的臨床價值。方法:對照組僅采取常規的輸液管理,觀察組患者在其靜脈輸液期間采用分區管理及警示標志。結果:觀察組靜脈輸液期間的藥物不良反應率和投訴糾紛率均低于對照組,而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在門診輸液室的輸液管理中開展分區管理及警示標志有助于提高輸液管理效果,在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同時可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輸液管理;分區管理;警示標志;門診輸液室
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中的主要給藥途徑,具有給藥迅速和快速起效等優勢,然而輸液期間任何一環節出現失誤均有可能產生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因此輸液管理質量關系著患者生命安全,加強門診輸液室管理至關重要[1]。本文旨在分析在門診輸液室中開展分區管理及警示標志對于提高輸液管理水平的臨床價值。
1資料及方法
1.1常規資料
抽取院內門診輸液室2018年3月起,到2019年3月行靜脈輸液的240例病人,以數字法隨機分組。觀察組:120例,男女性別比為67/53,年齡區間處于16~87歲,均值(40.6±1.4)歲。對照組:120例,男女性別比為64/56,年齡區間處于15~89歲,均值(41.2±1.1)歲。兩組線性資料比較,P均>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靜脈輸液期間僅采取常規的輸液管理,即由接診護士依據常規靜脈輸液流程進行護理和治療并未分區,同時輸液瓶未進行標識等;觀察組患者在其靜脈輸液期間采取分區管理及警示標志,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將輸液室內分為兒童輸液區和成人輸液區,其中成人輸液區又分為1、2、3三個不同分區,分別應用紅黃藍三種顏色警示標志在座位上進行區分和隔離。其中1區為頭孢類、喹諾酮類、β酰胺類抗生素區,護理對象是靜脈輸注頭孢類、喹諾酮類以及β酰胺類抗生素藥物的患者,并在該類患者的輸液瓶上粘貼紅色標志,同時座位也相應粘貼紅色標識;2區患者為特殊護理對象,包括,病情危重、特殊用藥,體弱不便、應用抗腫瘤藥物的患者,其中抗腫瘤藥物在其輸液瓶上粘貼黃色的三角形標志,其他輸液瓶則粘貼黃色的四方形標志,同時患者的座位均粘貼相應的黃色標志;3區為普通區,也即除了1區和2區之外的全部患者,3區患者輸液瓶粘貼藍色標志,同時座位粘貼藍色標志。在兒童區中利用卡通標志物依據上述方法實施分區,并由接診護士根據患者的藥物、病歷以及處方等,同時結合其身體情況和用藥情況等為其發放相應標志座位序號,對患者進行分流安置。由配液護士依據接診護士收到治療單上標有的標號實施配液,并對應的粘貼警示標志。由治療護士將藥物送至患者坐位前并在輸液之前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藥物治療的目的以及警示標志的作用和意義等,同時告知患者輸液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藥物總入量以及輸液速度及時間等,確保患者能夠對治療藥物有充分的認識,可對輸液期間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做好心理準備,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1.3評價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靜脈輸液過程中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率、投訴糾紛率和患者滿意率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的相關數據均以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和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通過(±s)描述,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之間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靜脈輸液期間的藥物不良反應率和投訴糾紛率均低于對照組,而護理滿意率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在常規的輸液管理模式下,患者在靜脈輸液過程中其用藥及治療是由醫護人員所決定,而患者則處于被動地位,容易引發護患糾紛,同時加上門診輸液室內的環境較為嘈雜和混亂,容易誘發患者的不安情緒,進而對其輸液效果產生影響。而通過對門診輸液室內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對服務設施以及工作流程進行優化和改善,成人和兒童特殊患者以及重癥患者等進行區分管理,同時設立對應的警示標志,有助于減少患者之間產生的相互干擾,可確保門診輸液室內的秩序井井有條,并優化門診輸液室環境,有助于提高患者對于門診醫療服務的信賴感。同時護理人員也能夠更好的給予特殊患者以及急重患者及時的治療,更有目的性和重點性的加強巡視,也更加符合先急癥后輕緩的醫療原則[2]-[3]。從本次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在靜脈輸液過程中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及投訴糾紛事件均少于對照組,并且該組的總體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也進一步證實,采取門診輸液室的分區管理以及警示標志,有助于提高輸液管理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在門診輸液室的輸液管理中開展分區管理及警示標志,有助于提高輸液管理效果,在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同時可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瑩,鐘云蛟.分區輸液在門診輸液室管理中的應用[J].心理醫生,2016,22(12):204-205.
[2]盧莉,湯翠.分區管理模式在門診輸液室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2):154-155.
[3]曾細玲,曾惠娥.門診輸液室分區管理和警示標志在輸液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