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視頻腦電圖監測ICU重癥小兒驚厥狀態的護理方法。方法:納入100例患兒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所有患兒均在我院確診為驚厥狀態,監護人同意下進入我院重癥ICU病房進行治療,納入時間段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間,所有患兒均用視頻腦電圖進行監測,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100例患兒均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NBNA(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評分。結果:在護理實施之前,兩組患兒的NBNA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在護理實施之后,兩組患兒的NBNA評分均得到了顯著改善,且統計學計算結果顯示觀察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行視頻腦電圖監測的ICU重癥驚厥小兒的護理來說,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方法有著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因此,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關鍵詞:視頻腦電圖監測;ICU重癥;小兒驚厥;護理方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多項利民生育政策的頒布,我國的出生率有了顯著提高,一些小兒疾病在我國小兒群體中的發病率也有了顯著提高,小兒驚厥就是常見的一種,除臨床治療之外,護理方法的選擇也是影響患兒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研究納入100例患兒,研究視頻腦電圖監測ICU重癥小兒驚厥狀態的護理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100例患兒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所有患兒均在我院確診為驚厥狀態,監護人同意下進入我院重癥ICU病房進行治療,納入時間段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間,所有患兒均用視頻腦電圖進行監測,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100例患兒均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內男女患兒比例=24:26,日齡區間為3~16d,平均日齡范圍值為(9.18±1.19)d,病程區間為2~9d,平均病程范圍值為(5.12±0.97)d;觀察組內男女患兒比例=25:25,日齡區間為3~15d,平均年齡范圍值為(9.27±1.24)d,病程區間為2~10d,平均病程范圍值為(5.11±1.05)d。此次研究是在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基礎上展開的,同時,此次研究在開展前,已通知患兒監護人,并取得了他們的同意,其外,本次研究在對患兒進行分組時,除了以隨機數字作為分組方法,將治療方法的選擇作為分組依據之外,還利用SPSS21.0統計學系統,確保了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的無差異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保持患兒病房的安靜、潔凈、通風,在病房內設置必要的防護措施,患兒突發驚厥時,記錄完整的病發過程并向醫生匯報,及時清理患兒口腔異物,確保患兒呼吸通暢。
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在患兒入院之時,向患兒父母進行入院指導,詳細告知驚厥的產生原因、發病特征、護理方法等,與患兒父母建立友好的關系,向患兒父母介紹治療成功案例,提高其信心;將患兒驚厥發作時的控制方法教授給患兒父母,告知其正確用藥方法及重要性,提高患兒父母對患兒的用藥依從性;指導患兒母親進行正確的母乳喂養,控制喂養劑量及次數,使用奶粉時要注意劑量及溫度。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NBNA(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評分,總分為40分,評分越高,神經行為評價結果越好[1]。
1.4統計學處理
結合1.3中觀察的項目,將有關資料分為兩類,即計量資料(百分率表示)和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表示),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21.0)中,采取對應的卡方和T值檢驗,最終得到P值,統計學有意義標準為P<0.05。反之則差異不明顯,無意義。
2結果
在護理實施之前,兩組患兒的NBNA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在護理實施之后,兩組患兒的NBNA評分均得到了顯著改善,且統計學計算結果顯示觀察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3討論
驚厥狀態會導致患兒出現直性抽搐、顱壓升高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兒出現腦部和神經系統的損傷,因此出現驚厥狀態的患兒需進入ICU重癥監護室以視頻腦電圖進行監測[2],除此之外,護理方法的選擇也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次研究納入100例患兒,以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對于ICU重癥驚厥小兒的護理來說,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方法有著較好的效果,因此,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商勝楠, 劉長云, 張永峰,等. 小兒驚厥常見原因及視頻腦電圖特點臨床分析[J]. 濰坊醫學院學報, 2017(01):60-63.
[2]張慧, 陳創鑫, 潘愛琴. 視頻腦電圖監測新生兒驚厥狀態的護理體會[J]. 中國現代醫生, 2017, 55(24):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