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補液速度。方法 選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創傷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等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按照患者休克情況確定補液速度,觀察組患者按照休克指數公式確定補液速度,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醫治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復蘇良好率、補液速度準確率都要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在確定創傷性休克患者急救護理補液速度時,應當依據休克指數公式計算結果來確定,可以顯著提高復蘇成功率和補液準確度。
關鍵詞:創傷性休克;急救護理;補液速度;休克指數公式
引言:人體在受到嚴重創傷后,由于短時間內出血過多,伴隨出現體溫下降、血容量降低、酸中毒等臨床現象,進入休克狀態。此時需要及時進行補液,以維持人體各器官和代謝功能的正常運轉。但是由于患者本身較為虛弱,如何確定補液速度是決定急救成功率的關鍵。本文選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創傷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了視患者休克情況補液與依據休克指數公式補液兩種急救護理補液方法,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以我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創傷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等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的41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區間為27-59歲,平均年齡為(46±1.5)歲;觀察組的41里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區間為22-61歲,平均年齡為(48±2.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在選取研究對象上,遵循以下納入標準:(1)符合創傷性休克臨床診斷標準,并行補液治療;(2)受傷至入院時間≤2h;(3)入選患者均知悉本研究護理方案詳情,并自愿參與。
2、方法
對照組按照傳統補液速度進行補液,根據患者最初休克狀況設定補液速度,而后不做更改。觀察組患者按照休克指數公式計算所得速度進行補液,休克指數=脈搏/收縮壓,正常參考值為0.5,數值越高丟失液量越多。除上述差別外,醫護人員均采取積極的急救護理,患者接收住院后,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其一,按照休克體位進行安置,并清理患者創傷位置血塊,以及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是否有淤血等,保證患者正常呼吸;其二,通過安放面罩或鼻導管輔助吸氧,如果發現患者呼吸微弱或呼吸困難,應當采取氣管插管的方式供氧;其三,在合適的身體部位建立靜脈通道,放置留置針,方便接下來的輸液。其四,做好酸中毒以及其他必要處理等。
3、觀察指標
指標一是補液效果,患者補液后臨床體征逐漸趨好、穩定,說明復蘇良好;患者補液后臨床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出現不穩定,說明復蘇失敗。指標二是補液速度準確率,計算公式為:(計算出的補液速度-實際補液速度)/實際補液速度。指標三是急救護理質量,由護士長及患者共同完成,采用百分制形式,評分選項包括護理操縱水平、癥狀緩解時間等,分數越高表明護理效果越好。
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補液效果及補液速度準確率如表1所示。
三、討論
創傷性休克會造成創傷部位周圍血管收縮、有效循環血量銳減,因為供血供氧不足體內酸堿失衡。同時,患者還會伴隨有腦組織缺氧,出現意識模糊、昏迷,進一步增加了急救護理的難度。在進行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時,補液是重要的環節之一,通過及時補液可以彌補患者血液大量流失帶來的代謝紊亂、酸堿失衡等一系列問題,使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在此基礎上在實施其他護理措施。另外,考慮到創傷性休克患者病癥危機,還需要采取必要的急救護理,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急救護理措施主要有:其一,讓患者盡量為平臥位,適當提升頭部與下肢,這樣可以讓血液回流;其二,采取輔助措施幫助患者正常呼吸,如果創傷導致患者口鼻內出現血塊,應當及時清理干凈,然后再使用氧氣面罩、鼻導管等進行供氧;其三,創傷性休克患者有體溫下降癥狀,做好保暖工作也十分必要。
在完成上述急救護理后,開始進行補液。補液速度與補液劑量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性因素。通過對比研究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采取休克指數公式作為計算補液速度的參考標準,患者的復蘇效果(98.1%)要明顯優于對照組(87.4%);補液速度的精確度也提高了16.2%;在急救護理方面,觀察組患者給出的平均分為93.6分,也要大幅超過對照組的76.4分。
綜上,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補液速度根據休克指數變化動態調整,可提高治療效果,使補液速度準確率更高,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愛華.研究急救護理路徑在搶救院前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4).
[2]劉國明.兩種補液方法對院前急救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臨床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