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討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鍛煉護理。方法:選取在院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32例,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于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于觀察組進行術前術后康復鍛煉護理,并于2種方法護理后相互比較分析2組患者的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病率。結果:由此得出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92.52±1.79>69.98±1.89),且并發癥的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0%<36.6%),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驗結果得出采用康復鍛煉護理對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有明顯的效果,不僅降低了患者并發癥發病率,還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是值得我們推廣的護理方法。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術;康復鍛煉護理
膝關節置換術對患者的傷害比較大,手術時一定要注意一些體質不好的患者會出現很多的并發癥,并且老年人恢復力比較弱,置換術后容易出現骨折沒有辦法愈合的情況[1]。一旦術后出現并發癥之類情況,則患者的情緒肯定出現動蕩,隨著負面情緒的出現,治療的效果也將因其削弱,因此術后的護理將是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重點因素。同時術后的康復護理能夠幫助患者鍛煉肢體的活動度,加強肢體功能的恢復。本次實驗得出康復鍛煉護理對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有著顯著的效果,本次研究目的在于進一步證實康復鍛煉護理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的實驗對象為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病患者32例。本次研究對象,依據不同的護理方法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基本資料如下:對照組:16例;男7例,女9例;年齡分布53~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76)歲。觀察組:16例;男7例,女9例;年齡分布56~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76)歲。本實驗在所有參與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顯著,(P >0.05) ,無統計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方法
對照組" 給予常規性護理,比如:在患者手術后密切的觀察手術部位的愈合情況、生命體征、患肢的活動度以及預防術后合并癥的發生。心跳速度、血壓高低等[2]。
觀察組" 給與康復鍛煉護理,護理內容為: 1、坐位屈腿:患者坐于凳上,雙下肢著地,患肢屈膝,也可用健側下肢輔助彎曲,以疼痛為度,彎到痛點后,維持1~2分鐘即可伸屈,每次練習彎曲4~5次,每天進行2~3次練習。2、屈膝練習:患者取仰臥位使足底在床上向臀部滑動,同時使膝關節屈曲到最限度,并在此位置保持5~10秒鐘重復多次,直到腿感覺到疲勞為止。3、壓腿練習:將腿伸直放在床上,用15~30CM的小軟枕墊于足跟處,并將雙手放在膝部上方,輕輕下壓使腿盡量伸直每次要維持5min左右,到病人可以忍受疼痛的程度為止。可在進行上述伸直練習時用3~5公斤的沙袋或米袋壓于膝部,以加大訓練強度。4、肌肉訓練直腿抬高練習:患者平臥,患肢膝關節完全伸直的情況下,做抬腿動作,要注意,抬腿高度不需要太高,離床15~20厘米即可,維持5~10秒。也可以坐位時做直腿抬高。5、坐位輔助屈膝練習:下地后開始,坐在床旁或椅子上,慢慢將膝關節自然下垂屈曲到最大限度。將一側足移至另一側足的背部,利用重力壓迫使膝關節再盡量屈曲,并保持5~10秒鐘重復多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勞為止。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數據,比如:壓瘡、傷口紅腫度、下肢靜脈血栓、肌肉萎縮度、患肢活動度等,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整理后的兩組患者數據使用SPSS12.0統計分析。
2.結果
2.1" 2組病患者并發癥對比
通過2組病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調查發現,觀察組并發癥低于對照組,2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患者的并發癥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詳見表1。
3討論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改善膝關節功能活動,矯正膝關節畸形 的重要治療方法,它能非常有效的根除膝關節疾病引起的疼痛,極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鍛煉是非常重要,能夠直接影響患者的恢復進程,患者在術后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可以開始鍛煉了,術后認真按照醫生指導的方法進行康復鍛煉,并定期到醫復診,患者就能有效的恢復膝部功能活動度[3]。
康復鍛煉護理在術后對病人的肢體鍛煉,讓病人加快了身體的恢復,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及運功功能的恢復,使并發癥發病率得到降低。由此得出康復鍛煉護理,是值得推廣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呂厚山,林劍浩.人工關節100問.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5.
[2]王間萍.個體化舒適護理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4):83-84.
[3]王培華,魏占祿.康復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