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撫觸在新生兒喂養不耐受護理當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診治的100例喂養不耐受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各50例.對照組進行基礎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撫觸方法。結果:觀察組患兒較對照組患兒喂養情況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喂養不耐受者實施撫觸護理效果好,可改善體重,減少護理糾紛。結論: 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可有效緩解其喂養不耐受癥狀,值得臨床進行推廣
關鍵詞:撫觸;新生兒喂養;不耐受護理;應用
新生兒因為腸道發育欠佳,不能吸收足夠的營養物質進行新陳代謝,表現出生長發育緩慢、體重較輕等表現。喂養不耐受在新生兒中尤為常見,尤其是早產兒[1],這是由于新生兒胃腸動力的發展尚未完善,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嚴重時甚至使其發生死亡。早期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主要是使用促胃腸動力藥加快胃排空,同時對新生兒進行吮吸和吞咽的功能訓練,但長期藥物治療,容易產生各種副作用,順利對新生兒口服給藥較為困難,且抗生素的使用容易導致早產兒胃腸道菌群失調,總體治療效果一般傳統的治療方法常導致新生兒胃腸功能紊亂,加重病情[2] 。為了研究對新生兒進行撫觸的方法及對改善其喂養不耐受情況的效果,本文特選取我院分娩的100例新生兒作為觀察對象進行研究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診治的100例喂養不耐受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2~20天,平均(4.25±1.11)d;出生體質量1.3~2.5 kg,平均(1.97±0.12)kg;足月兒占5例(其中重度窒息2例,重癥肺炎3例),早產兒占45例(其中呼吸窘迫綜合征22例,肺炎13例,窒息4例,顱內出血6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20天,平均(4.21±1.35)d;出生體質量1.3~2.5 kg,平 均(1.94±0.17)kg;足月兒占5例(其中重度窒息2例,重癥肺炎3例),早產兒占45例(其中呼吸窘迫綜合征19例,肺炎15例,窒息5例,顱內出血6例)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對比兩組一般資料,未發現有顯著差異(Pgt;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基本護理,常規進行環境護理、飲食護理等。觀察組予撫觸護理。在日常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撫觸護理。幫助新生兒在28~30°C的環境中暴露,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撫觸順序依次為頭面部、胸腹部及四肢、背部、撫觸時力度適中,避免早產兒因為疼痛哭叫,撫觸腹部時應注意順時針打圈,速度不宜過快。撫觸的同時與新生兒進行語言及眼神交流,撫觸進行2次/d,持續15 min/次[3],揉捏皮膚和皮下,注意動作輕柔,撫觸過程加強對新生兒情況的觀察。早中晚各實施一次,最佳時間在喂養1小時后,每次10分鐘。干預時間是1周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喂養改善指標進行觀察。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來進行數據分析,同時利用(`x±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患兒喂養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護理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缺乏有效吸吮和吞咽,存在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遲,排便不暢等,具體表現在緩慢的食管蠕動功能,不協調的食管吞咽動作,食管推進蠕動波逐漸放緩或者消失。幽門、胃竇以及十二指腸動力異常,經過胃腸胃腸容易產生腹脹、嘔吐等喂養困難的情況,要長時間提供靜脈營養,不利于恢復新生兒的胃腸功能,容易出現膽汁淤積、出血的并發癥[4]。觸摸可以促進神經肌肉的發育,更好建立新生兒感受,興奮交感神經系統,刺激胃腸道內源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刺激腸道蠕動和胃泌素等的分泌,且可促進大腦發育,維護菌群平衡。
此次研究當中,觀察組新生兒利用撫觸方法改善喂養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可有效緩解其喂養不耐受癥狀,值得臨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張 燕.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08):1223-1225.
[2]李建英,王冬蕊,何冬慧,等.撫觸輔助微量喂養預防晚期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效果評價[J].海南醫學,2014,02(12):1838-1839,1840.
[3]肖電子.早期微量喂養聯合新生兒撫觸對早產兒喂養難關的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11(6):718-720
[4]陳波.新生兒撫觸在早產兒喂養不耐受中的應用價值[J].西部醫學,2014,26(10):1345-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