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或者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慢性綜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發生是外周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糖尿病患者經過飲食和運動治療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達到治療目標時,需采用藥物治療。降糖化學藥可大致分為口服降糖藥物和注射降糖藥物(1)。目前國內常用的口服降糖藥物分為促胰島素分泌劑類、二甲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類、噻唑烷二酮衍生物、DPP-4酶抑制劑等;其中促胰島素分泌劑類又分為磺脲類和非磺脲類(格列奈類)。注射降糖藥物有胰島素及類似藥物、GLP-1受體激動劑等。降糖中藥分類比較復雜,最簡單的是按照藥物組成分為單方制劑和復方制劑。
目前常用的降糖藥物按作用的機理共分為八種,主要有胰島素及其類似物、磺酰脲類促泌劑、二甲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衍生物促敏劑、苯茴酸類衍生物促泌劑、GLP-1受體激動劑、DPP-4酶抑制劑和中成藥九大類多個品種而降糖藥共同的副作用為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劑、雙胍類及胰島素增敏劑單獨使用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但與其他藥物連用時仍可能發生。患者有可能會出現強烈空腹感、出冷汗、全身無力、心悸、手腳發抖、眼睛發花、頭疼、發呆等現象,嚴重時會發生昏迷。應口服碳水化合物或含葡萄糖飲料,嚴重時應立即注射葡萄糖。
1.雙胍類:鹽酸二甲雙胍是首選一線降糖藥,本類藥物不刺激胰島β細胞,對正常人幾乎無作用,而對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顯。它不影響胰島素分泌,主要通過促進外周組織攝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異生、降低肝糖原輸出、延遲葡萄糖在腸道吸收,由此達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藥物有二甲雙胍。著類降糖藥對腸胃的傷害較大,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嚴重時可能會導致酮尿和乳酸酸中毒。單獨用藥不會發生低血糖。
2.磺脲類:易引起低血糖,白細胞減少,可出現嗓子痛,伴有寒戰的高熱,有口腔炎、全身酸懶等癥狀。應去醫院檢查白細胞,如白細胞減少,則更換藥物;溶血性貧血。尿呈黃褐色或紅色,皮膚及眼睛有黃染,發熱,顏面發白,疲勞無力。目前常用的磺脲類降糖藥,其降糖強度從強至弱的次序為:格列本脲gt;格列吡嗪gt;格列喹酮gt;格列齊特。
3.苯茴酸促泌劑:增加體重。單獨用藥基本不會低血糖。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備用一線降糖藥,本類藥物競爭性抑制麥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斷1,4—糖苷鍵水解,延緩淀粉、蔗糖及麥芽糖在小腸分解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其常用藥物有:糖-100、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拜唐蘋)等α-糖苷酶抑制劑除腹內氣體增加外,其他不良反應較少。
5.胰島素:胰島素是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療藥物之一,胰島素制劑在全球糖尿病藥物中的使用量也位居第一。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是唯一治療藥物,此外,約有3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終需要使用胰島素。目前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都在加緊對胰島素非注射劑的研發。但是胰島素增水潴留,顏面和手腳浮腫,影響食欲體重嚴重下降時應停藥。
6.胰高血糖素多肽,GLP-1受體激動劑是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GIP兩種主要的腸促胰素。GLP-1受體激動劑以葡萄糖濃度依賴性的方式增強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分泌、延緩胃排空,通過中樞性的食欲抑制來減少進食量。具有減輕體重作用,并且可能在降低血壓等方面有較好的前景。GLP-1的存在是β細胞再生的重要條件。
但是GLP-1受體激動劑是胰腺炎病史患者禁用本藥。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很多單味中藥具有降糖作用。但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與治療其他疾病一樣,其特點是重視患者的個體差異性和復方的使用。中醫藥治療糖尿病不僅在于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注重防治糖尿病并發癥,起到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的作用。
正因為降糖藥有著各種副作用,糖尿病患者在用藥是有更加講究的。為了降低副作用,患者更要遵守醫師的醫囑,根據降糖機制不同而用法不同,且多與進餐時間有關,好幾種降糖藥是不能在餐后補服的。
參考文獻:
[1]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360DOC個人圖書館.2014.8.20"[引用日期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