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療和養老的分離,一直是養老機構面臨的最大問題,也讓住養老院的老人感到最不方便的地方,“醫養結合”模式即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文章基于此,針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該模式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新模式;分析;展望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如何讓老年人在老有所養的同時,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日常醫療服務,越發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家頻繁出臺相關政策,推動“醫養結合”工作。以下結合作者工作實踐,談談“醫養結合”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
一、當下“醫養結合”的發展困境
醫養結合是近幾年逐漸興起于各地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由于其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實現了“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保障模式創新,已經成為政府決策部門及學者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全國各地近年來也在“醫藥結合”上出現了不同模式的嘗試。以青島市李滄區為代表,當地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指導站,為社區里的老年人提供醫療照護服務,社區內每月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并為60歲以上的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定期隨訪、指導用藥等健康管理工作。成都市從2017年7月1日開始試點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據悉,成都市長期照護保險支付費用不是直接支付給失能人員,而是支付給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養老機構或其他居家照護機構等服務機構,通過這些照護服務機構為失能人員提供機構照護或居家上門照護服務。
就目前各地實踐情況來看,大型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資源雄厚,往往具備提供高質量“醫+養”服務的能力。然而,此類服務往往收費不菲,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并不適用。而小型、基層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則受制于資源有限,難以拓展“醫+養”業務。考慮到我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多數都是居家養老,在養老機構內增設醫療機構以及在醫療機構內增設養老機構的方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養結合”的難題,此方案只適合經濟能力較好的小眾老年群體。
“醫養結合”之所以難,其關鍵原因是國內門診機構服務能力較弱,難以滿足老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方便地獲得門診服務和上門服務的需求。居家照護和依托社區照護的老人,要方便有效地獲得醫療服務,要求社區醫療機構有能力、有動力就近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但是,當前的趨勢是,社區醫療機構難以留住有臨床經驗、也喜歡做臨床醫療服務的醫生,導致社區提供普通醫療服務的能力下降。近年來,社區門急診量和住院量都在萎縮,老人不論大病小病都要去大醫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二、“醫養結合”在摸索中前行
“醫養結合”要在社會層面實現大的突破,關鍵在于社會的醫療資源能不能下沉到社區,“社區醫療資源如果不強大起來,‘醫養結合’是沒有辦法實現的。通過社會醫療資源下沉,在社區層面構建社區、機構、家庭的三級服務體系,如果這一服務體系能有效運轉起來,‘醫養結合’也就實現了。”
要顯著提升基層社區醫療服務能力,除了通過機制改革盤活存量,也要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增加增量。從國際經驗看,社區醫療服務大多數是依托非公立社區醫療機構提供,在我國,很多社會力量也有足夠積極性提供老人所需的社區醫療服務和醫養結合服務,而且有很高的積極性提供上門服務,卻因為種種壁壘被拒之門外。在此環境下,可以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包括診所、門診部在內的小型醫療機構的舉辦,只要是有合格資質的醫生舉辦醫療機構,可以取消前置審批,實施備案制和動態監管。
此外,“醫養結合”要實現良好發展,完善支付體系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養老金的作用是解決基本生活費用,醫保是解決基本醫療費用,而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可以解決老人從醫院出來之后照護費用過高的問題。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別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個險種,老人一旦身體有問題,不分大小就會都到醫院去住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報銷費用,然而這也導致醫院的醫療資源出現極大浪費。在此建議:財政補貼可以增加到基本醫保和長期照護保險中,賦予社區居民自主選擇權,醫保補償和長期照護保險支付隨著患者走,患者選擇哪家醫療或照護機構,醫保或長期照護保險就支付給哪家機構。
三、“醫養結合”前景展望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億。大力發展養老服務及相關產業,是積極應對老齡化、保障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的重要抓手。目前,功能完備、收費合理的公辦養老機構供不應求。要保持政府對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力度,重點保障“三無”特困老人養老。二是更多引入社會資本運營公辦養老機構。實行養老機構公辦民營和公建民營,不僅可以提高經營效率,也能有力拉動民間投資。三是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市場化中高端養老機構。這不僅可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也有利于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
我國約有7成老年人處于“帶病生存”狀態。推進醫養結合,既方便老年人就近看病,也能把潛在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釋放出來。一方面,要加快新建一批醫養結合設施,有效拉動社會投資。目前,只有23.6%的養老機構內設醫院、醫務室、護理站等醫療設施,尚有8萬多個養老機構缺少醫療服務。對這些養老機構增設醫療設施和服務,同時對新建的養老機構同步規劃建設醫療服務設施,將能帶動大量的投資。另一方面,要通過擴大醫療服務就近供給,更好滿足老年人醫療消費需求。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也存在投入不足、缺乏上門服務等突出問題。要加快完善養老機構和社區的醫療服務,以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并帶動醫療等相關行業發展。
四、結語
在中國邁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巨大壓力已經對現有的養老保障體系帶來了日益嚴峻的考驗。作為社會養老的一種創新模式,醫養結合將現代醫護技術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滿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適應了老齡化發展的形勢,實現了養老模式的新突破,應成為發展中國特色養老事業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劉則楊;護理保險制度化發展對護理服務的影響[J];現代護理;2015年06期
[2]趙林海,;倡導“醫養結合”管理理念,建立長期養老保障機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