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07-02
《一只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鳥兒》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它出自名匠冰心筆下,文章清新流暢,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文章以愛為主旋律,教育學生要懂得:生命是平等的,要懂得尊重與珍愛生命。
在不同的教學公開課例中我發現了三個類似的現象:
現象一:當老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一找描寫小鳥和老鳥關系的詞句進行品讀時,有的同學說道:“‘有一只小鳥它的巢在高高的樹枝上,它的羽毛還未豐滿,不能遠飛,每天只能在巢里啁啾著,和兩只老鳥說著話兒,它們都覺得非常快樂。我覺得它們非常的相愛,也很快樂。”老師就接過說: “你是想說老鳥十分關愛他們吧。”學生明明說的是“相愛,在老師的嘴里,就糾正成了”關愛“。于是老師就把“關愛”一詞板書在了黑板上了。
現象二:還是品讀這句話“有一只小鳥它的巢在高高的樹枝上,它的羽毛還未豐滿,不能遠飛,每天只能在巢里啁啾著,和兩只老鳥說著話兒,它們都覺得非常快樂”,老師連叫了三個孩子,孩子們都說感到快樂,但是沒有一個孩子抓住“啁啾”一詞。于是老師自己就說到:“老師這兒有一個詞,‘啁啾,知道什么是‘啁啾嗎?”緊跟著的是,學生在老師投影的引導下,在音樂的配合下開始想像‘啁啾的聲音,開始體會小鳥與老鳥之間對話的樣子。于是后來,老師也再沒有給學生時間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其它感受。
現象三:當課文要揭示主題時,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這篇課文是冰心的作品,(音樂起)冰心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冰心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有的學生說:“冰心想告訴我們要愛護小動物。”有的說:“不應該傷害小動物。”第三個孩子說道“不要傷害小動物,因為每一個動物和我們人類一樣有生命。”在老師的預想下,學生應該能夠說出“尊重或珍惜”一詞。可是同學們遲遲不說,于是老師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馬上脫口而出“對,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需要我們尊重的。”老師邊說邊板書:尊重。
綜觀以上三個現象:現象一中老師引導著學生回答,幾個學孩子都沒有說出來老師心中想要的詞,于是老師就打了馬虎眼,偷換了學生說的 “相愛”變成了“關愛”,這兩個詞的意義相去甚遠。現象二中,老師幾經引導學生仍然沒有說出老師想要的詞語時,老師直接給出答案。并且出示投影“啁啾”一詞,然后帶著學生更加深入的引導,再沒有顧及學生對于文本的感受,直接進入品讀課文環節。現象三,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說到“生命”接近老師想要的詞語,老師迫不及待地說出“尊重”這一主題詞,并且進行板書。
在上述三個現象中,我們可以追問共同的問題:誰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是教師推進教案的工具,是教學行為的服務者,而不是教學服務的對象。“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這一觀念已為廣大教師接受,新的問題是:如何將觀念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還要用具體的行為踐行正確的學生觀。我們可以從“停下來,等一等”做起。
第一,“停下來”讓我們共同研究學生的真問題。
多年來,“教案”已經是教師上課的藍本,尤其是評優課、公開課,教案設計更是環環相扣,教師試講N遍。上課時教師按照“教案”設計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推進,課堂環節推進的節湊甚至于是按分秒計算的,不敢有分毫的差池。其實,“一份教案”只能適用于一個班級的學生,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班級。公開課、研究課面對的學生更是不同,更不可能操作過“N”遍的教案,完美呈現。如果課堂是完美無缺的,那一定是“演課”、“教的課堂”而不是真正“學生的課堂”。
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真正尊重學生的認識水平,尊重課堂的生成。換句話說,當課堂出現了備課預設時沒有想到的問題時,作為教師一定要停下來,與學生一起研究學生的真問題、真困惑,而非教學設計中的偽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在課堂中善于發現教學設計與學習行為之間的差異的能力,需要教師對于教材特點、知識結構熟悉把握的專業能力,更需要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情況、年齡特點、認識水平把握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由“教的課堂”變與“學的課堂”。
首先,在學生需要重新建構學科知識的時候,停下來。
眾所周知閱讀是人們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是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個學段都有不同的閱讀要求,每一個文本都承載著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規律。作為教師要明確每一個學段要教會學生掌握哪些閱讀方法和技能。在教材運用時,教師更應清楚每一個文本中 “我要教什么”。充分利用文本,教會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技巧方法,并適應進行運用、訓練。只有教師的頭腦中有清晰的閱讀知識建構圖。才能幫助學生建構閱讀知識樹。讓學生在循環往復中運用實踐,才能形成閱讀能力。
其次,在學生的學習狀態出現變化的時候,停下來。
《課程標準》中的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用朱熹的話來說就是:“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
再有,在課堂學習節奏出現較大差異的時候,停下來。
課堂的學習是群體學生學習的場域。但在課堂上往往是個別思維活躍的學生與老師互動,許多學生就成了學習的旁觀生,成了課堂的附屬品,這違背了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教師要注重語文閱讀的多元理解,在課堂中要營造對話的學習氣氛。啟發學生思考、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打開多維度對話的廣闊空間。關注全體學生的思維狀況,利用小組合作、組內交流等多種形式讓每一個學生充分的思考、并發表不同見解,進行思維碰撞,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每一分鐘都成為學生思考、討論、吸納、消化的時間。讓課堂成為全體學生的課堂,而不是個別個學生的學習課堂。
第二,“等一等”讓我們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在語文課上,經常會有讓學生圍繞一個問題思考后寫下自己的感想,然后再讀一讀的環節。尤其是一些評優課、公開課,“寫”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由于學生思維、書寫速度不同往往會耽誤時間。為了爭取時間,執教老師總會在前幾個學生寫完之后就打斷其他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停筆,請先寫完的同學進行交流。在課堂上交流感想或答案的總是思維較快,或是寫作較快的學生。此時此刻,總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被動的接收其他人的思考結果,之后不會再思考。
其實,在我們這個時候,一定可以等一等。每一個孩子都有思考的權力,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他們一定可以思考得更深刻全面一些。當班級中大部分同學甚至是全部同學完成之后,再進行交流,學生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如前面現象三所描述的,學生己經認識到了“生命的平等”,如果我們再等一等,再給學生一點點時間,學生一定會意識到“尊重生命”。
時間,對于課堂十分重要,對于課堂中需要學習的學生更為重要。因為,學生的成長是一點點的時間積累起來的。
“停一來,等一等”這需要教師有很大的勇氣與智慧面對課堂,因為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堂是學生成長的基點,無論教師在何處、何時上課都應將學生的成長放在心上,才能真正的做到了“教的課堂”變成了“學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