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必洪 李輝 朱少平 李帥 張桂林
摘 要:“稻蝦共作”模式是將水稻單一的種植模式提升為立體生態的種養結合模式,即在水稻種植期間養殖克氏原螯蝦,克氏原螯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長。此生產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和冬閑期,有效提高稻田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實現一地兩用、一水雙收。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和水產養殖水污染。筆者就蝦稻田的選址、投苗、養殖管理、水稻種植等方面進行了總結,以供養殖戶參考。
關鍵詞: 稻蝦共作;養殖;模式;技術要點
“稻蝦共作”模式是在“稻蝦連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我市農民在實際生產中發明。近年來,我市“稻蝦共作”面積已達到了近80萬畝,拉動潛江農村居民人均增收640元,而“稻蝦共作”模式產生的綜合收益,是傳統水稻種植收益的5倍以上,極大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和種糧的積極性。稻蝦產業已成為我市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稻蝦共作”養殖模式技術日趨成熟,筆者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總結了“稻蝦共作”養殖模式技術,現介紹如下。
一、稻田選擇
1.水源與水質
選擇水源充足,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不受旱災、洪災影響,周圍無污染,水質良好,排灌方便,陽光充足的低洼稻田進行套養.
2.土壤與地勢
選擇壤質土的田塊,要求地勢平坦、田埂堅實、不漏水、交通便利.
3.面積
一般10-50畝為一個種養單元為宜.
二、設施改造
1.開挖蝦溝
一般在水稻收割后開挖,一個養殖單元內開挖1條環形溝,環形溝距田埂1.5-2米處開挖,溝寬3-4米,溝深1-1.5米,外田埂面寬2米,坡比1:2.5。稻田的開挖應視田塊的形狀、面積大小和進排水口的方向而定。如水稻田較小,可開成“田”字形;如是長且大的田塊,可開成內“井”字或內“田”字形,溝寬0.5-1.0米,溝深0.3-0.4米為宜。蝦潭可開在蝦溝的交叉處或田的四角,與蝦溝相通。蝦潭一般以1.0米見方、深0.8-1.0米為宜。
2.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應選擇在稻田相對應兩角的土埂上,進水口建在田埂上高處,排水口建在溝渠的最低處。保證灌得進,排得出。
3.防逃設施
在進排水口安裝鐵絲網或雙層密網(20目左右),田埂上設置圍欄,高40-50厘米,可用硬質鈣塑板或尼龍網片和硬質塑料薄膜共同使用或石棉瓦作圍欄材料;田塊拐角處設置成圓弧形,以避免逃蝦和控制天敵進入。
三、投苗準備
1.清塘
(1)蝦溝挖成后,曬塘至放苗前10-15天,加適量水浸濕塘底。如果ph值偏低,每畝用生石灰75-100kg化水全池潑灑;如果ph值偏高,每畝可用漂白粉10-20 kg化水全池潑灑。
(2) 舊塘在水稻收割后,排干回形溝的水,翻耕池底嚗曬,讓太陽紫外線殺菌消毒解毒。也可每畝用10kg-15kg茶籽餅浸出液全池潑灑,清除野雜。
(3) 降解殘毒,活化底泥:用水低安+底安爽降解水土中的藥殘和重金屬,疏通活化底泥,消除養殖隱患。
(4)生物清底:用活菌200浸泡3小時后全池潑灑,分解動植物尸體殘留,消除二次污染,利于培藻植草。
2.栽種水草
常栽的水草品種有苦草、輪葉黑藻、伊樂藻、眼子菜、金魚藻。水草覆蓋面積一般約占池塘的1/3-1/2,至少2種以上搭配為好。可采用栽插法(放養前)、拋入法(浮葉植物)、播種法(種子發達、苦草)、移栽法(挺水植物)、培育法、捆扎法等。12月至第二年的2月在深溝里種植伊樂藻,3-4月在灘面上種植輪葉黑藻,池塘四周可搭配其他品種如苦草,5月份種植少量的水花生、水葫蘆。
3.肥水培藻,防控青苔
初期肥水可用“大力肥+多炭培藻膏+綠源99”,施足基肥,培養藻類,降低透明度,可有效防控防青苔。蝦苗入塘前一星期用“九科培藻膏+優肽”肥水培藻,活化營養水體,培養輪蟲、橈足類等開口餌料。
四、小龍蝦放養及日常管理
1.苗種放養
(1)放養時間和數量。一般在每年8-10月份或次年的3月底前。第一種方式是在水稻收獲后放養大規格蝦種或抱卵親蝦,初次養殖的每畝投放20-30kg,已養稻田每畝投放5-10kg,雌雄比為(2-3):1,主要是為第2年生產服務;第2種方式是放養蝦苗,規格3cm左右(250-600只/kg),每畝1.5萬尾左右,約30-50kg。
(2)蝦苗蝦種質量。要求規格整齊,稚蝦規格在0.8cm以上,蝦種規格在3cm左右。
2.日常管理
(1)科學投喂
①投喂方法:小龍蝦食性雜,且比較貪食。在飼料投喂上,不管是投喂龍蝦配合飼料,還是投喂豆粨、小麥、玉米等,最好是先將餌料發酵5小時左右再投喂。②投喂技巧:堅持將料按上述辦法簡單發酵后投喂;堅持少量多餐(每天不少于2餐);傍晚多喂,清晨少喂,陰雨天,悶熱天少喂;投喂1個半小時后,空胃蝦較多適當加量;水溫低于15度或高于32度少喂;天氣晴朗時多喂,大風暴雨惡劣天氣少喂或者不喂;小龍蝦大量脫殼時少喂,脫殼后多喂;池塘內競爭生物多適當多喂;水質良好時多喂,水質惡劣時少喂或停喂。
(2)水質管理:保持水溝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ph值為7以上,透明度在30-40cm左右。注意保持水位穩定,通常水溝保持在1m左右,高溫季節和龍蝦越冬期水位可深一些。
(3)水草的管控與養護
①養殖前期:要求塘口多種草、種足草。②養殖中期:要求管好草,水色過濃影響水草光合作用,應及時調水增加水體透明度;水質渾濁、水草附著污物,應及時用“濁水消”處理渾濁水,用“草清爽+超能乳酸”處理附著污物;水草枯萎、缺少活力時,應及時用“水草根管家+水草救星”追肥急救,壯根健草。③養殖后期:要求控好草。保持水草占塘口面積的2/3;保持水草不要露出水面;防止風雨天氣對水草的破壞及有害飛蟲產卵,風暴季節,適當降低水位,避免水草根浮空離底,造成枯爛,污染水質。
五、合理捕撈
越冬小龍蝦一般從4月份開始起捕,種苗過多時,不論大小,都要快速起捕,以防密度過大,影響規格,加大管理難度,增加養殖風險。種苗不足時,捕大留小,及時補苗,充分利用時間和池塘空間提高單位產量。
六、稻蝦共生
1.水稻品種選擇 要求選擇的水稻品種米質優、產量高、抗倒性好、生長期短。
2.秧苗準備
蝦稻田種植水稻可采用機插、人工移栽、拋秧、直播等方式,按稻田面積準備好秧苗。
3.插秧準備
蝦稻田插秧可在5月底至6月中旬,直播可在7月10日前。把水排至回形溝里,小龍蝦落到溝中之后開始整田。每畝施優質商品有機肥500-800kg或者48%復合肥30-40kg。
4.日常管理
(1)水位控制:水稻插秧的水位為2-3cm,插秧后立即注水保返青,水位控制在4-6cm,以不淹苗心為準,秧苗返青后讓稻田水自然落干至3cm,以提高水溫和泥溫,促進分蘗。
(2)追施分蘗肥:秧苗移栽7天左右,每畝施尿素5-8kg促進早分蘗。嚴禁使用氨水和碳酸氫銨等對小龍蝦有害的化肥。水稻返青后小龍蝦可以在田間活動。
(3)烤田:在水稻分蘗末期,排水烤田2-7天。宜輕烤,防止蝦苗在烤田時脫水死亡。烤田結束后灌深水,降低田間溫度,有利于水稻開花結實。
(4)用藥:水稻病害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禁用小龍蝦高度敏感的有機磷、菊酯類農藥。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常用農藥為1.3%苦參堿、BT(蘇云桿菌)、氯蟲苯甲酰胺;防治稻飛虱常用農藥為1.3%苦參堿、吡蚜酮;防治紋枯病常用農藥為6%低聚糖素、井崗霉素、噻呋酰胺;防治稻曲病常用農藥為75%三環唑。
七、水稻收割
水稻進入蠟熟期后對大田進行烤田,即排干田間水,只在溝內留少量水,一般烤田15-20天左右。收割時留稻樁40cm,稻桿直接還田。收割后10-15天,開始灌水,直至田面水位達到10-15cm,進入越冬期。
八、結語
“稻蝦共作”種養模式一般產小龍蝦100-120kg/畝,水稻350-500 kg/畝,收益可達4000元/畝以上,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經濟效益顯著;農藥化肥的少用甚至零使用,有利于種養品種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態效益明顯提高;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雙韌性,“稻蝦共作”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要及時清除敵害寄生物,防治水蜈蚣、水鳥、水老鼠等侵害;禁止鴨子下田溝,并做好防汛、防逃工作;禁止灌溉生活和工業用污水等。總之,只要我們掌握了“稻蝦共作”種養模式技術,未來發展“稻蝦共作”種養雙贏模式的空間很大,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