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曉明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是以文化多樣性理念為背景,吸納民族文化,從而使民族自信得到提升。在具體的應用實踐中,對民族文化、經典文化及標準化與多樣化之間的關系要妥善處理。為了達到文化自信的目的,需要將民族文化及經典文學(文化)通過密切合作的教學手段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文化自信力;漢語言文學課程;民族文化;教學
國家重要的文化戰略之一便是使民族文化自信得到增強,從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繁榮興盛的文化及文化的高度自信。
一、民族文化作為文化自信力重資源的可行性
學術界通過研究探討,相繼達成這樣的共識:文化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并非單一的精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受到文化多樣性觀念的影響,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邊緣文化,而是比肩精英文化,作用凸顯。我國著名的學者費孝通主張,我國民族文化需要做到多元一體化文化自信意識及文化自覺。民族文學的意義在民族文學融進中國文學通史后變得更加明顯;文學和以研究文化見長的人類學方法相融合,得出文學人類學視角的文學觀。從而體現出民族文化并構成了優秀的傳統文化,稱之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而非補充正統文化,更非邊緣文化。
二、民族文化作為文化自信力資源的理念
將民族活態傳統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升自信力的資源,需以以下理念為基礎。
(一)文化多樣性文化觀念的建立
文化視角成為近幾十年來文學批評,最富有活力的批評方式,而制約著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拓展的關鍵因素是文化中心論思想。
在文化中心論者的思維中,歐美文化是中心,東方文化是邊緣。
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漢族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從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解釋。比如從中國文學的角度看,漢族文學是中心,而少數民族文學則是邊緣;如果從中國文化內部的角度看,漢族文化是中心,而少數民族文化則是邊緣。
而基于學科角度來說,語言學、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等學科是中心,民族文學和民族語言等學科是邊緣。受到形勢的影響,以上的偏見分類必然會得到摒棄,尤其在文化界,人們深受文化相對論的影響,反對文化中心論思想運動的逐漸涌現,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需要革故鼎新,讓學生買入新的時代。
(二)民族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的文學、文化觀念
多數學者將漢族經典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排除民族文化,這是有悖于客觀事實及時代要求的。學者楊福泉指出,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互補和相互交融,各民族文化不斷進行相互的吸納和更新是中華民族文明沒有中斷的重要原因。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的認同、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內容。“傳統漢文化的認同不能等同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所以,對于《中華文學通史》等持文化多樣性觀點的文學史教材的吸收,則是中國文學史課程應當開展的工作,而對中國文學影響較大的要數少數民族文學尤其是少數民族神話、三大史詩等內容,中國文學史因其熠熠生輝。
三、民族文化作為文化自信力重要資源的策略
標準及地方化的關系、民族文化與經典的關系,二者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需要進行深刻探討的內容。
(一)恰當處理經典文學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
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及外國文學等文學課程,大多通過教材內容樹立文學經典,搞文學集權主義,讓作家走上文豪的神壇,以此大范圍為文學選秀。而民族文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強調了文學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多活性,并極具文化價值,豐富了文學的多樣性。例如,提到文學,不可不提的是關漢卿、莎士比亞等文學大家。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民族文學的存在特性,而豐富的文化內容多源自于各種戲劇樣式,這也是毋庸置疑的。我國著名的邕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國粹京劇存在著互聯互通的關系。該劇不僅使得壯族的尚武精神得意保留,還吸納了外來戲劇的營養。其中的變臉便是通過硬氣功的方式逼迫臉部充血達到的藝術效果,這種效果離不開壯族人民粗獷的審美物質。此外,昆曲入京的藝術交流與委婉動聽的京劇曲調,有著極強的關聯度,二者通過無縫融合的陳述視角進行藝術呈現。在其他的文學樣式中也存在著類似的關系,比如李白的詩篇和各個民族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講授外國經典文學及我國的民族文學,仍然可以采用知己知彼、互相促進的方法。外國文學不能不提的重要內容是希臘史詩,文學地位已被世人認可、廣受好評,并且通過大量民間歌手的演述而傳唱至今。
《格薩爾》《江格爾》和《瑪納斯》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的活態史詩,作為三大英雄史詩已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此外,《密洛陀》是瑤族的活態創世史詩,該史詩稱之為瑤族文化的瑰寶,為世界史詩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財富。
(二)恰當處理標準化與多樣化的關系
普通話教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而我國重要的語言政策便是推廣普通話,這是語言文化的趨勢,其不同于方言,但又與方言相輔相成。在一些語言漢語言文學教材中,使用普通話來闡明少數民族語言特點,將其進行多樣化融合,從而使得語言更具標準化、文化多樣化。比如便有“廣西人學習普通話提示”“廣西語言概況”等內容存在于范先鋼等編著的《普通話教程》中,他詳細闡述了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的關系。得出普通話與有些少數民族語言關系較為密切的結論。再有,元朝時期蒙古族學習漢語所形成的語言,便是將北京話作為基礎的普通話。這說明民族語言與文化的交融引出普通話。基于文化交流的角度,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關系體現在內容的豐富性上,這就要求講授者視野寬闊、知識淵博,從而生動展現民族語言與漢語間的關系。
四、以研究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力的教學方法
(一)把民族文化傳承基地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學基地
面對紛繁復雜的民族文化,講授者對要點內容并沒能充足的把握。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逐個涌現,梳理了絕大部分的活態傳統,形成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比如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將民族文化與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進行融合,借助民族文化遺產,給專業教學提供豐富的活態資源。
(二)深度閱讀與廣泛調查相結合
民族文化的真善美需要通過現場體驗來感知,這就需要教授者從學術前沿立足,使用包容現代文化的格局,以此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識,使文化多樣性的學術前沿理念得以加強。此外,講授者需深入田間展開關于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的調查,從山川風情中汲取營養,充分認知活態的民族文化魅力,借助傳統的書齋素養,通過活態的感受、體驗,全面調動專業知識的應用。
(三)發揮教學團隊的建設
為了使教師的專業建設得到大范圍輻射,需要對課程內容、師資、教材建設等進行優化及完善,同時借鑒相近課程及相同學科的成功經驗,對集體備課及相互聽課、評課環節加以強化,使漢語言文學課程群建設得以增強,充分體現教學科學性、先進性。此外,教師集體的力量及智慧的挖掘,需要對教學資源加以整合,使得教師的創造性及積極性得以充分的調動,進一步提高教師在深入研究中的理論及實踐水平,從而使其教學方法得到改進,教學內容得到更新,同時進行教學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共同圍繞培養目標形成強大合力,發揮教學團隊的建設。
五、結語
對經典文化與民族文化關系的正確處理、文化多樣性的發展眼光及包容性胸懷,是將民族文化作為提升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教學資源所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此,豐富的民族文化,必然能夠更好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力,提供更多的新鮮血液,推動漢語言文學課程群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林安寧.文化自信背景下漢語言文學課程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02):4-6.
[2]李曉已.關于漢語言文學課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8,16(07):152+155.
[3]趙海燕.試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應用性改造[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2):121-123.
[4]智小峰.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