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要:翻譯的“對等性”作為翻譯中重要的一環在各個年代均作為不同學派學者討論的焦點而存在。從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到卡特福特的“等值替換”學說,學者們在翻譯過程中均著眼于翻譯文本,而在翻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譯者卻不被重視。現代學者安東尼·皮姆提出了以譯者為出發點的“自然對等”及“方向對等”理論,本文將從這兩個理論出發進行分析討論。
關鍵詞:自然對等;方向對等;《人間失格》;翻譯
一、翻譯中的對等理論
“譯”字在《說文解字》中的釋義為“傳譯四夷之言者”,現代漢語將“翻譯”解釋為“將一種語言文字改變為相同意義的另一種語言文字”,英文維基百科中對于“translation(翻譯)”的定義為“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翻譯是通過對等的目標語言文本來傳達源語言文本的意義),日本維基百科對于“翻訳”做出了如下的釋義:“翻訳とは、Aの形で記録·表現されているものから、その意味するところに対応するBの形に翻案することである?!保ㄋ^翻譯,就是從以A的形式來進行記錄表現的東西,轉換成與A意義對應的B的形式)。
無論是尤金·奈達還是其追隨者薩爾學派,抑或是卡特福特,這些理論家提出的對等理論均以翻譯文本作為出發點,竭力追求文本上的功能對等,卻忽視了“譯者”這個在翻譯中時時刻刻發揮著主觀能動性的群體。
源語言及目的語之間的翻譯由譯者來完成,為實現目的語文本對于源語言文本最大程度上的意義對等,譯者應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原文內容及風格等,此時翻譯的過程中就產生了方向性。國際知名學者安東尼·皮姆在論文《Natural and dire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翻譯理論中的自然與方向對等)(2007)中明確提出了翻譯中的自然對等與方向對等,之后又在《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譯理論探索)(2010)中對于自然對等及方向對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釋。皮姆認為,在譯者介入翻譯之前就存在于源語言及目的語之間的對等是為“自然對等”;而譯者介入翻譯之后,經由譯者根據主客觀情況進行干預所產生的語言間的對等則是“方向對等”。
二、自然對等及方向對等理論
(一)自然對等理論
安東尼·皮姆在《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譯理論探索)(2010)中指出翻譯過程中譯者介入之前從基礎開始原本就存在于源語言及目的語之間的對等,即為“自然對等”。例如:
①私は、その男の寫真を三葉、見たことがある。(《人間失格》)
②我曾見過三張那男人的照片。(《人間失格》燁伊譯)
③I have seen three pictures of the man.(《No longer human》)
例句①~③中,從中譯和英譯來看,兩種翻譯都完整的表達了日文原文的意思,且其中“私”、“その男”、“寫真”、“三葉”等詞語在譯者進行翻譯之前在中日英三種語言之中已經客觀存在對應,如“私”對應漢語中的“我”和英語中的“I”,“その男”對應漢語中的“那男人”及英語中的“the man”等等,譯者直接在目的語中選取與源語言對應的詞語即可。因此,以上三句話可以被稱為是典型的“自然對等”理論的運用。
自然對等具有可逆性,也可以說是具有對稱性,即源語言目的語。在自然對等原則存在的翻譯中,目的語既可以完成對于源語言的轉換與替代,也可以進行回譯,即逆向翻譯,目的語也可以由源語言進行無差別替代,自然對等理論完成了源語言與目的語之間詞匯等的平移。然而這種詞匯等的平移又與逐字逐句的直譯有所區別。例如:
④例の喫茶店に立ち寄り。(《人間失格》)
⑤順路去了之前那家咖啡館。(《人間失格》燁伊譯)
⑥And stopped by the coffee shop.(《No longer human》)
例句④~⑥中,日語原文的“喫茶店”在中文和英文譯本中分別被翻譯為“咖啡館”和“coffee shop”。如果對原文進行直譯,中文應譯為“茶館”,英文則為“tea house”,但受中英文化影響,兩種文化中已經存在著“咖啡館”和“coffee shop”這些與“喫茶店”意義相同,且廣為人知,為大眾所接受的說法,因此譯者選取既已存在的相應詞匯翻譯即可。若要進行回譯,“咖啡館”和“coffee shop”在日語中同樣會被譯“喫茶店”,此時雖然沒有對原文進行逐字一一對應的翻譯,但根據自然對等原則“源語言與目的語之間詞匯等的平移”這一點,譯者選取目的語中最適當的詞語進行了翻譯。
自然對等理論中的對等是客觀存在的對等,譯者可以通過既存和既知信息來進行翻譯的選擇。
(二)自然對等理論的缺點
自然對等理論作為一種客觀翻譯理論足夠客觀,然而也局限于這種嚴格的客觀性。例如日語中的米飯即有“ご飯”這種和語詞匯用法,也音譯英語的“rice”而有了“ライス”這種外來語詞匯用法,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這兩種詞匯用法應該如何進行選擇?不僅僅日語會產生這種用詞的問題,漢語中同樣會因為多音字、同義詞以及近義詞的存在而產生“不自然”的自然對等。
因此筆者認為,想要做到完全自然的對等,譯者不應被自然對等的客觀性所束縛,應該對于源語言進行“脫語言化”,也就是記住源語言,然后忘掉源語言。即為充分理解源語言所表達的涵義,之后將源語言的框架忘記,改為目的語,當譯者完全擺脫了客觀框架的束縛,才能做到真正自然的對等翻譯。
(三)方向對等理論
方向對等亦稱為單向對等,與自然對等不同,方向對等不存在可逆性。方向對等是由譯者介入翻譯后所達成的目的語與源語言的對等,即為源語言目的語,但是目的語源語言
與完全客觀的自然對等理論不同,方向對等中,譯者掌握著翻譯的主動權。譯者可以通過自己所處的政治文化風俗等的不同從而因地制宜的翻譯進行最佳的優化。
(四)方向對等理論的缺點
方向對等涉及從源語言到目的語轉換過程中量的改變,這種變量是由譯者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改變,因此,方向對等在某些程度上是無法構成“對等”的。
方向對等理論為了翻譯結果具有對等性在翻譯過程中選擇了由譯者進行直接干預而造成不可逆的單向翻譯,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可以將目的語翻譯結果進行完全的改寫——即保留源語言的內涵或大意,譯者在語言翻譯的過程中以自己的文學或其它方面造詣為轉移,進行內容上的增減以及修辭手法等的描繪。此時的譯者不再是譯者,而是“再創作者”,翻譯結果也成為了譯者再創作的結果,鑒于方向對等翻譯的不可逆性,此時目的語受眾已經無法從翻譯結果中得知源語言的風格特點。
因此,筆者認為,譯者在進行方向對等翻譯時,可以在盡量保留原文風格特點的基礎上進行適當修改,而非大幅改寫,雖然在方向對等翻譯進程中譯者可以盡可能的發揮能動性,但還是點到即止就好。
三、結語
翻譯中的對等理論作為一直備受學者關注的焦點,各種對等理論在收獲贊賞的同時也會相應的得到批判,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霍恩比曾指出:“言語間的對等是一種幻想,這曲解了翻譯的基本問題”。
安東尼·皮姆的自然對等理論以及方向對等理論打破了原有對等理論中“文本至上”的原則,提高了譯者的地位和能動性,把翻譯研究提高到了新的層次,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是此二種理論中仍存在不足之處,所以,有關翻譯對等性的研究在今后勢必會更加深入,而自然對等理論即方向對等理論在接下來的深入研究中也會得到更好的詮釋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管興忠.安東尼·皮姆翻譯思想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35(2):86-91.
[2]燁伊.人間失格[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