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法對廣西高職院校民俗體育開展現狀進行調查與研究,分析了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的傾向性、認知與應用情況以及學生對民俗體育項目的認知、態度及參與情況,并針對高職體育課程未廣泛引入民俗體育項目、校內民俗體育項目器械教學缺乏、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重視度不夠、學生缺乏充足參與民俗體育項目的時間等問題,從提升學校領導的重視度、編撰民俗體育教材、鼓勵體育教師在課堂中引入民俗體育項目、增加民俗體育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將其與現代的體育課程相結合等方面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民俗體育? 高職院校? 傾向性? 認知? 興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021-03
民俗體育來源于民間,是各個地區特色風俗的直觀體現,也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髓,它蘊藏在人們生活當中,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內容。民俗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為民俗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紐帶,通過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深度研究,能夠直觀地了解到各個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及特有的文化現象,為民俗體育項目的傳承及發展提供保障。本文以廣西高職院校為載體,對民俗體育項目開展的現狀進行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將廣西高職院校中的師生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民俗體育的開展現狀。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根據民俗體育在廣西高職院校的開展現狀,嚴格遵循體育科研方法中的要求,進行問卷制定,調查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兩類。
2.文獻資料法。本文在寫作前,搜集了大量關于民俗體育及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開展情況的文章,為本次論文的撰寫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還在中國知網、萬方及維普等數據庫中輸入民俗體育、高職院校等關鍵詞,進行相關資料的搜索,收集到大量關于民俗體育在高職院校中應用現狀的文章,并從中為本次研究工作的實施及開展找到了適當的切入點。
3.訪談法。訪談法主要是指與相關的研究對象進行談話,訪談的對象為教師和學生。
4.數理統計法。通過對問卷進行整理,收集到大量數據信息,并將其錄入計算機中,使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一的分析和整理。所使用到的數理統計方法主要包括相關分析、統計分析、檢驗分析及均值比較等。
5.邏輯法。運用綜合、歸納、演繹及分析等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統一的整理,對民俗體育在廣西高職院校中的開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應對策略。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教師方面
在本次研究中,隨機選取廣西十幾所高職院校中的135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包括以下幾方面研究內容:
1.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的傾向性。民俗體育中蘊含大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育項目種類豐富且簡單易行,為人們鍛煉身體提供了渠道,展現出良好的體育鍛煉效果。民間體育項目的利用及開發效果,受個人情感、興趣及主觀意識影響較大,教師若不能積極主動地帶領學生參與到體育項目中來,將無法實現對體育項目中人力資源、場地資源及項目資源的有機整合,教師對民俗體育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態度。民俗體育之所以能夠在體育課程中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與教師個體的傾向性有直接關系,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民間體育項目中來,以便能夠提升民俗體育課程的實施及開展效果。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傾向性的相關調查數據見表1。
從表1中的數據信息可以看出,大多數教師對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融入民俗體育項目持肯定態度,民俗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中開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的占比分別為83.70%和87%。之所以大多數教師持肯定態度,與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有直接關系,近年來我國重視弘揚傳統文化,促使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不斷加深,絕大多數教師都意識到了弘揚傳統文化對學生終身體育培養的重要性。
2.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的認知。教師對民俗體育在高職院校中的實施及開展情況的態度是影響課程實施及開展情況的主要因素。體育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有著較高的了解和認知,對提升民俗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的開展效果具有必要性。
從表2中的數據能夠看出,高職院校中的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的認知還處于基本了解狀態,占比高達82.96%。該種情況說明,高職院校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深度研究,邀請相關專家到校內為教師講解民俗體育項目,使教師深刻地認識到民俗體育項目在學生強身健體中所發揮的作用,提升民俗體育項目教學效果。
3.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的應用情況。民俗體育項目作為體育課程的輔助角色,也是體育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我國傳統民間體育項目具有趣味性及娛樂性特點。高職院校體育項目中可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體育項目的特征,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及知識技能,滿足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需求。
從表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民俗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準備活動及輔助練習、身體素質練習方面。在主教材及課外體育活動中的應用較少。之所以出現該種情況,與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的認識度不夠有直接關系,且在體育課程中缺乏對學生的監督與指導,進而影響課程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二)學生方面
在本次研究中,隨機選取廣西十幾所高職院校中的31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包括以下幾方面研究內容:
1.學生對民俗體育項目的認知。學生是體育課程的教學主體,為了提升課程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課程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具有必要性。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外來文化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學生對民俗體育項目了解甚少。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高職生對民俗體育項目的認知情況,調查結果見表4。
從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民俗體育項目處于基本了解狀態,占比為29.35%,這與民俗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中應用較少有直接關系。因此,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掌握較多的民俗體育項目技術及相關的知識,并起到引導作用,提升學生對民間體育項目的興趣。
2.學生對民間體育項目的態度。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學生參與體育項目的積極性并不高,但很多學生表現出對民間體育項目的極大興趣,然而,高職院校對民間體育項目的開展并不大重視,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對能夠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項目的開發力度。
從表5中的數據可知,民間體育項目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動機,將民俗體育項目應用到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中來,確保學生能夠從心里接受該種體育項目,提升民俗體育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效果。
3.學生參與民俗體育項目情況。目前,大多數學生參加民俗體育項目均是通過學校的體育課程來實現。但是通過對高職院校中的學生參與民俗體育項目的數據進行整理可知,學生對民俗體育項目的認知度不深,并且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可見,在高職院校中進行民俗體育項目推廣具有可行性。
從表6中的研究數據可以看出,男女生在不同的民俗體育項目中的參與積極性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不同性別的學生對民俗體育參與的積極性也并不相同。
三、結論與建議
(一)民俗體育在高職院校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廣西高職院校中民俗體育開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可知,民俗體育在高職院校中應用存在較多的問題,與師生對民俗體育項目的傾向性、認知度、態度及參與積極性有直接關系。目前,廣西高職院校并沒有在體育課程中廣泛引入民俗體育項目,存在體育項目重視度不夠等情況,且校園內的民俗體育項目器械教學缺乏,對民俗體育項目的實施及開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還與教師對民俗體育項目的重視度不夠有直接關系,教師未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進而影響著民俗體育項目的實施及開展效果。另外,學校存在不重視民俗體育項目情況,體育教師教學熱情不高。盡管現階段教學部門已經提出要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工作,但是未能給學生留有充足參與民俗體育項目的時間,對民俗體育項目的實施及開展造成較大制約。
(二)解決民俗體育在高職院校中應用問題的對策
為了解決民俗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問題,可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第一,提升學校領導的重視度。加強領導重視,在廣西高職院校內大力推廣民俗體育項目,結合高職院校中民俗體育項目的實施及開展情況,制定出完善的解決措施,并提供相關的政策及經費支持。學校領導應積極引進相關的民俗體育器材,鼓勵師生積極參與民俗體育項目,提升民俗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中實施及開展效果。第二,編撰民俗體育教材。要想提升民俗體育項目的實施及開展效果,就應加大民俗體育項目推廣力度。目前,民俗體育項目方面的教材較少,且相關資料較為缺乏,對民俗體育項目的實施及推廣造成較大影響。第三,高職院校應鼓勵體育教師在課堂中引入民俗體育項目,增加民俗體育項目的資金投入,為民俗體育項目的實施及開展添加場地、器材及設施,并引入現代化技術,確保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應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具有民族意義及地方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將其與現代的體育課程相結合,豐富民俗體育課程教學內容。
民俗體育項目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我國的體育課程教學中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廣西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向科學化、規范化發展是必由之路,需要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融入體育課程中來,根據現階段民俗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的應用情況提出合理化的措施,為民俗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中的推廣提供依據,促進民俗體育項目的延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小清,葉紹凡.廣西北部灣中小學民俗體育課程資源現狀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8(10)
[2]張雯,岳明曉.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聯動發展研究—— 以陜南地區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7)
[3]彭響,朱亞成,劉如,王世友.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動力、機理的耦合發展及路徑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8(3)
[4]戴雨露.基于陶行知思想的農村學校民俗體育的研究價值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8(12)
[5]廖永祥.新媒體背景下“司崗里”民俗民間體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研究[J].中國報業,2018(4)
[6]郭曼.基于民俗體育文化傳承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研究[J].科技視界,2018(4)
[7]王瑜琿,段國萍.以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活動為載體的民俗體育的傳承與推動[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5)
[8]盧忠瑾,賀小泉,秦翌雨.陜北民俗體育課在陜西省高校開展現狀調查與分析[J].價值工程,2012(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2017C496)
【作者簡介】梁麗郁(1983—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民族體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