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琴
【摘 要】本文論述校企協同下高職電氣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進路徑,在闡述校企協同下高職電氣工程實踐教學改進思路基礎上,提出以能力為導向構建工程化實踐課程、構建遞進式工程實訓平臺、構建產學研合作的校企協同有效機制等具體的改進路徑,并總結實施成效。
【關鍵詞】校企協同? 電氣工程專業? 實踐教學? 改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168-02
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實踐教育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實踐教學所包括的實驗、實習、課題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更是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實踐教學對于實踐性較強的高職電氣工程專業尤為重要,但是從近年來高職電氣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發展的歷程來看,即便有著國家教育機構給予的關注與支持,仍然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與實踐教學目標有著較大差距。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實現實踐教學目標,就需要對電氣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進行改善。本文擬以廣西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為例對校企協同下高職電氣工程實踐教學改進路徑進行探討。
一、校企協同下高職電氣工程實踐教學改進思路
(一)構建新型核心工程化實踐課程體系
傳統實踐課程往往缺少了綜合性和系統性,過多依賴理論課程教學,缺乏有效的實踐性,導致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不足。因此,要構建以“強化基礎、實戰工程”為核心的實踐課程體系,保證學生在企業實習階段能夠實地進行項目實訓,獨立完成畢業設計。
(二)對電氣工程專業所需的實驗室用房和設備進行優化
實驗教學所涉及的實驗室與實踐基地的構建十分重要,要構建一個真正集教學、實踐、創新為一體的電力工程實踐平臺。電氣工程平臺的構建能有效地模擬電力工程真實環境與環節,較大地提升學生系統工程能力。因此,要對電氣工程專業所需的實驗室用房和設備進行優化,繼而實現實驗教學體系與實驗課程共同優化。
(三)設計有效的企業培養方案
制定企業培養方案之初,多方面地對工廠企業中的設計、施工等基礎部門深入調研,全校教師綜合研討,從學生的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畢業設計與企業實踐相互契合等多方面切入,做到學生在接受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實踐操作之余,且具備企業電力工程系統設計、運行、管理等基礎技能,對企業工程實際問題有一定的分析與解決能力。同時,在注重學生的企業項目實踐能力之余,也考慮與發展學生團隊之間的溝通、合作、管理的能力,全面發展契合企業、社會需求的專業性人才。
(四)設計具有特征性的校企合作機制
在實施教學計劃中,以實踐工程為根本,以產學研為特征,多元化融合。利用人才優勢與實訓設備為企業培訓專業性人才與形成科技成果時,樹立起合作互贏的思想,與企業共同建立成果轉移孵化基地,將學校師生的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進行轉化,使合作企業受益的同時,也解決學校因經費問題難以更好地建設工程實訓基地的問題。
二、校企協同下高職電氣工程實踐教學改進的具體路徑
(一)以能力為導向構建工程化實踐課程
近年來,學院對電氣工程專業原有的工程能力培養體系進行了更新和完善。前兩年,學院結合多方因素將科學基礎、工程技術等課程融入基礎教育,一方面強調了工程教育的核心體系,另一方面又簡單論述了工程教育的基礎性和通用性。為了讓專業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化,通過合理安排部分必修課程,增設專業的理論課程,對電氣工程專業體系進行改善。
第三年是專業課程學習階段,因此對原有不合理的課程進行大幅度整合,進一步優化工程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多方面的改進,致力于建立深層次、相互銜接的培養體系。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于電氣工程專業實踐的認知,特地開設了9個專題講座,共整合了7個實訓模塊,更好地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也讓學生通過這種綜合、真實的實訓環境,培養出企業所需的工程實踐能力與科技創新力,成為企業和社會時代所需的電氣專業性人才。
與此同時,學院也對企業培養方案所包含的企業實訓等諸多環節進行了更系統的設計,在保證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成效的同時,也讓企業中的資深工程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對學生的工程能力進行再次培養。
(二)構建遞進式工程實訓平臺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工程能力,學院嚴格落實工程基礎、工程專項、工程創新原則,整合校內老舊的實驗室、實踐基地,以契合學生實踐要求、落實創新原則為目的,搭建全新的工程實訓平臺。全新的實訓平臺之間相互融合、支撐、銜接,形成一個集教學、創新科研、實業實訓為一體的多元化實驗平臺。平臺分階段性提升學生對于工程能力的認知、實踐、創新,同時也致力于讓學生今后的工程專業發展曲線更加科學。在將實驗教學與企業科研實訓有效融合的同時,設計出契合教學與學生實踐能力的項目實訓模塊,從而打造企業型的電氣工程專業人才。
(三)構建產學研合作的校企協同有效機制
高電壓、大系統等作為電氣電力系統呈現的典型特征,其系統表現也不僅僅是實訓實驗下需要龐大的設備、昂貴的設備費用,以及進行實驗時伴隨著高危環境且不可逆性。正是因為電氣電力系統運行與結構的多變、復雜,使得學校教師在教學與科研中完全還原真實的實驗系統和實驗環境很難做到,只有電氣專業相關企業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電氣電力生產系統。因此,學校在保證高職學生基礎理論學習同時,也需要與校外的企業進行合作,對學生專業工程的實踐能力進行全方位的培養。
不同于學生在學校所認知的工程實踐,絕大多數的企業認為還未踏出校門的學生經驗不足,很難勝任企業生產崗位,對其難以接受,而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時間更是長達半年至一年,這使得企業缺乏積極性,學校與企業共同建設校外學生實踐基地困難重重。同時,由于校內專業的師資缺乏,導致學生在校外進行工程實踐時,不能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與不足。而學校經費的不足,也導致不能最優化地為學生建設校外實踐基地。
為了更好地吸引校外企業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專業性人才,學院通過分析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所需的利益與其所扮演的地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一套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將理論學習、實踐生產、科學研究進行有機融合,充分利用企業與學校之間不同的環境和師資力量,以及在各自在教學上的優勢,更好地將扎實的理論知識教育與項目實踐能力相結合。
在與企業建立專業人才培訓基地的同時,也依靠學校的完整教育管理體系、學生課程體系以及學校教師豐富的培訓經驗,對學生開展電力電路系統嵌入式等多方面的理論和專業技能培訓,開展電氣專業下的全面設備檢修、運營、維護等實踐能力培訓。在建立校外企業專業人才培訓基地時,注重基地提供的工程案例與實踐環境。企業中的部分專業技術專家受聘于學校,擔任學生導師,這不僅能滿足企業對專業所要求的技術性,也能有效地緩解校內專業師資匱乏問題。
學校與企業共同建設的工程研究中心,一方面通過學校健全的師資力量、良好的實驗平臺,另一方面通過企業完備的實驗器械與真實的實踐環境,共同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將學校師生共同研究的科技成果提供給企業部門,進行一系列的成果轉化,從而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得到了一批知名企業的協助與合作,綜合學校自身的優勢后,選擇了幾家企業共同建立校外工程實踐基地,為校內學生提供為期半年至一年的企業實訓,從而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教育資源與環境。
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符合企業與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學校與企業還及時地對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進行改進,收集畢業學生的就業反饋、人才市場的專業技術需求,對人才培養計劃中相對應的關鍵環節進行調節,讓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三、實施成效
(一)改善了學生工程教育環境條件
校內外建立了電力工程實踐平臺,整合校內實驗室、實驗基地,著重劃分出8個定點實訓實習基地,完善與改進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平臺。學校在具備良好的工程實踐平臺的同時,也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訓能力。
(二)提高了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
實施企業化人才培養體系以來,電氣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就業率與就業質量逐年攀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從學校收集的畢業學生的就業反饋來看,學生也普遍受到企業的歡迎。
(三)師資團隊得到有效建設
在實踐教學改進過程中,電氣工程專業師資力量不斷壯大,教師的綜合素質也不斷提高。學院除了著重引進高素質、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外,也不斷加強學校教師之間的學習與交流,提高和完善教師的自身實踐能力與教學水平;積極開展與他校、企業的交流學術會議。此外,學校也與合作的校外企業協定,聘請企業部門中的工程師、專家擔任學生導師,參與學生的項目實訓教學,這也為學校教師提供了交流與學習機會。
近年來,高職電氣工程專業教育工作從事者對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探索和改進,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效,但要使學生更好地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實踐教學在電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劉偉,楊奕,賀曉蓉.“校企協同”電氣工程專業工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11)
[2]劉偉,賀曉蓉,楊奕.基于“實戰驅動、校企協同”的電氣專業工程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10)
[3]杜海蓮,杜文霞,武現聰.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J].江蘇科技信息,2016(12)
[4]魯敏,龔立嬌,岑紅蕾,等.優化本科教學平臺,培養電氣工程創新人才——石子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建設[J].教育現代化,2017(32)
【作者簡介】李玉琴(1983— ),女,河南人,廣西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電氣自動化。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