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把社會知識與道德品質教育融合起來,有助于學生豐富社會經驗、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行為習慣。為了更好地發揮出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優勢,讓課堂內容更富有生活感,要真正了解到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轉變教學思想,提高品德知識的吸收率,讓小學生在課堂中學會靈活運用知識,提高思想層次。通過分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與不足,探究加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 教學生活化 優勢 不足
新課改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形式要求就是實施生活化教學,將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入手點,重視那些發生在實際生活當中,與學生生活以及學習有影響的事情。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生活化中,會碰到很多的實際問題,如教學內容脫離課本,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生活化的需要,都需要我們深入進行研究,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通過選擇生活化的教學設計,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較多,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具體表現為下面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創設出良好的情境來展開教學,從而推進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其次,教師通過使用生活化的教學設計,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真正利用起教學活動當中所有的動態因素,更加良好有效的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然后,生活化教學因其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較高的生活契合度的優勢,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帶來非常豐富的課外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準備的,不管是哪一種,都將豐富教學內容。最后,通過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當中不斷進行思考,加強自身的記憶力與理解力,節約了教師展開板書的時間,讓教師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精力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加大課堂信息密度。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不足
1.教學理念落后。對于小學生的發展,素質教育十分關鍵。可是目前,大部分教師依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灌輸教學內容,利用這種強制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考試當中獲取優異的成績,學生利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記憶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模式無法真正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直接約束了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展示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價值。
2.教師的指導方法不當。教師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要確定好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將教師的引導工作做到位。可是有些教師在教學當中并未重視起學生的實際情況,未做好引導工作。
3.缺乏課后反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習到的知識以及能力展開生活。可是,有些教師在教學當中缺乏課后反饋的環節,造成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知識保留在課堂中,這種教學效果并不能滿足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需要。所以,教師在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要重視教學的完整程度,不但要重視在課前以及課中的教學生活化,而且需要重視課后的教學生活化。顯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要充分與家長展開溝通,教師可以利用布置實踐任務以及為家長提供實踐平臺的形式,讓教學生活化從課上延伸到課下,讓學生獲得更大的鍛煉。
三、加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轉變教學理念。有關教育人員要明確素質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深入掌握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特點,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延伸課堂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真正回到學生的現實生活當中,讓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領悟到教育內容,從而更加良好的強化學生的道德教育,為學生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學習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課《家人的愛》這個教學內容中,教師要求學生觀察自己家人一天的活動,記錄下家人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所有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讓學生清楚了解到家人為自己付出的辛勞與汗水。這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你想和自己的父母說點什么,做點什么”的討論話題,引導學生對之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學生從發言當中感悟到深刻的道德教育。以學生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展開教學活動,深化學生記憶,激發出學生對家人的感恩之心。
2.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展開教學。教師一定要綜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由此當作入手點,深入對教材當中的生活點挖掘出來,之后通過合理的與某一個情境融合起來,展開課堂教學。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生活中的各行各業》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情景劇的表演教學形式,通過現實的情景,讓學生將生活當中多個行業當中的情況再現出來。從我們每天早晨可以看到的忙碌的人們所從事的行業出發,讓學生分別扮演環衛工人、送奶員等不同行業的人們,回憶自己每天看到的生活當中的工作的人們,表現出不同行業人們的工作情況,分析出各行各業的不同情況。這樣的情景教學模式,富有趣味,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周圍人們工作的情況,感受到各行業工作的不同,讓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到每一個行業工作人員的辛苦,讓學生懂得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3.注重課程教學的實踐性要求。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靈活的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中,這門課程的特點是重視實踐性,如果不具備實踐的檢驗,就不能評判課程開設的成果,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彌補教學生活化的不足,顯然實際與理論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
課外教學中,教師綜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出適當的實踐項目,真正深挖出德育教材,培養出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行為規范。教師選擇組織學生到農村去訪問,參觀工廠,到社會當中進行社會調查。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緊握其他學科的教育活動展開德育課程知識的傳授,如班會、節日慶典等,讓學生可以在活動當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學會做人,讓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規范。實踐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且還要重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尊重關懷,做好學生的良師益友。按照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征,通過具體的方案來糾正學生的言行,讓學生的言行符合道德規范,幫助學生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讓學生可以保持正確的心態來處理問題,讓學生可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當中生活化應用是多方面的,將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對調動起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很大的幫助。可是,教師在看到生活化教學的優勢的同時,也要重視存在的不足,針對不足,教師要主動地找尋多種方式進行解決,促使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推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斷進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常春悅.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中華少年,2018,(02) :1.
[2]陳喜明.課堂教學生活化思考[J].小學科學,2017,(03) :132.
[3]步揚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之處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09) :95.
[4]劉守全.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生活化[J].生活教育,2016,(16) :16.
[5]吳珍娜.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新課程,2015,(1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