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露 編輯/南溪

陳露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亞洲家庭治療學會(AAFT)終身會員、國際家庭治療協會(IFTA)會員;華大心理應用研究院專家級心理咨詢師。東方衛視特邀心理專家;多家報刊、雜志撰稿人。擅長的咨詢領域:婚姻家庭、親子教育、自我成長、職場人際等。

作為家長,很希望看到孩子自覺自愿地學習,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現在家長和孩子常常為了孩子學習的事情搞得家里雞飛狗跳。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又如何讓孩子愿意學習?
1.身體因素。有些孩子做一點功課就做不下去,看到難題就逃避,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身體弱、腦力弱。如果孩子睡不好,腦神經發育不好,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沒有持久力。那么,如何讓孩子腦力充足呢?睡眠是頭等大事。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影響孩子學業的幾大因素中,首當其沖是睡眠不足、孩子頭腦不清醒。我們首先要保證小學生每日10小時的睡眠,中學生每日9小時的睡眠。
2.心理因素。有一些孩子會很焦慮。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讀小學二年級,晚上會突然醒來,說作業沒作完。一般說來,如果母親很焦慮,孩子也會焦慮。當母親告訴孩子:“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你成績不好。”孩子也會很擔心,但是擔心只會消耗孩子的能量。
又比如說,母親對孩子說:“考試要考前五名。”一般孩子考不到,就會很焦慮。有個別智商很高的小孩,真的能考進前五名,這樣他也認同考試前五名的理念。他小學好、初中好,等到了高中考進重點中學,大家都是優秀的學生,不能考進前五名時,就自己和自己過不去了。母親這時候再說:蠻好了,放松點,這所學校考前100名都能進一本。但是,孩子已經內化了父母的價值觀,反而不能接受,心理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容易焦慮的孩子,一到考試就會緊張;一緊張就可能影響正常發揮,成績沒有考好,然后更焦慮;過度焦慮會影響下一次考試發揮。正常狀態的108的智力,在焦慮狀態下只能達到90。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松自己的情緒,這也是給孩子增加自信和力量,否則,就是在幫倒忙。
另外,有些孩子可能是抑郁了,本來學習挺好,突然不想學了,學習能力下降;拿著書本,發愣;記憶力減退,強逼著自己看書,一合上書,腦子里全忘記了,老師講課聽不懂了……這些都可能與抑郁有關。抑郁的外在表現有厭學、不想上學,不想寫作業,不愿意與別人交流,行為退縮,以前有興趣的事情現在也變得沒興趣做了。如果有這些表現,那父母就要注意了,要及時到三甲醫院臨床心理科或者精神衛生中心去評估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被診斷為抑郁癥,孩子是需要藥物和心理咨詢配合治療的。這個時候,家長的任何說教和批評是沒有辦法真正幫到孩子的。
還有些孩子比較自卑。孩子的自卑大多數是由于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造成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媽媽都要干預:“這個小朋友讀書成績不好,你不要和他來往。”“你看小說書,成績又不會好。”孩子做每個行為都要被媽媽評價,如此過度的教育只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做事沒有信心。如果他有自主性,他做的就會和家長教的不一樣,家長會認為他不聽話,對他會有負面的評價,最終還是讓孩子陷入自卑和沮喪的境地。
小學是灌輸型的教育。學習不好,老師批評,同學嘲笑,孩子更沒自信。現在,孩子讀書幾乎天天都有測驗,有的老師還把成績在微信群里曬給家長看。在這種高度競爭的環境里,孩子要么極度焦慮,要么無所謂。老師的焦慮直接影響到每個學生。小學生上學,是被父母送過去的,不是自己選擇的,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是被大人喚醒的。小學老師缺少好的教學方法,課堂秩序差,通常會去批評孩子,批評一個學生,全班同學都受著,每堂課都如此,孩子的學習感覺就不好。有個小朋友回家對媽媽說,今天數學課,他和同學講話,結果被罰站一節課,感覺很丟人,這節課什么都沒聽進去。
孩子讀書的感受不好,容易對讀書失去興趣。所以,家長要孩子好好學習,先要讓他感覺放松,要擦掉孩子上學時候的負面影響。孩子回家,要抱抱他,和他說,上課辛苦了。孩子得到了支持,就會開開心心地寫作業。
3.人際關系失調。人際關系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尤其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初中以后,如果孩子人際交往有問題,家長要想辦法幫助孩子一起解決。青春期孩子的關鍵任務是孩子要知道自己是誰。通過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完成自我整合,解決自我同一性的問題。如果孩子人際關系有問題,要看孩子到底是人格問題,還是社交技巧有問題,要及時幫他進行調整。
還有些男生、女生,青春期暗戀某一個同學,或者被拒,或者自己成績沒考好,覺得在對方面前丟了面子。所以,也要注意這部分問題的疏導。
另外,有些高中男生因為身體的發育,有性沖動的產生。如果父親沒有很好地進行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導致男孩子性方面的壓抑,覺得性是不好的,但是又有沖動,所以男孩子把能量用在壓抑上面,反而不能夠聚焦學習,導致成績下降。所以,青春期男生的性教育問題,也需要父親有些適當的引導。

4.父母的原因。父母的關系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狀態。父母經常吵架或者冷戰的,孩子會邊做作業邊想:“他們什么時候離婚?”“我要跟誰啊?”“等我長到18歲了,我不想在這個家里呆了,太煩了,太吵了。”這樣的焦慮,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父母;第二位的是興趣;最不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學習。父母不和,會讓孩子很沒安全感。
有些是父母教養方式的問題。有些家長過度照顧,過于關注,孩子會很任性,在外面任性就容易受欺負。家長過于包辦,導致孩子人際處理能力弱,當他感覺自己很弱,就容易退縮,沉浸到游戲里。
有位全國重點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參加4個社團都被拒絕。后來,心灰意冷,不想學習,成績不及格,被學校發了退學警告。這個孩子的媽媽從小都替孩子把生活安排好,只要把學習學好,什么事情都不用管。現在出了問題,媽媽又批評這么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學習不好自毀前途。孩子覺得很壓抑,更不想學,甚至不想活。
有一項25年的跟蹤調查,分析孩子三個年齡段參與家務勞動的情況(3-4歲,9-10歲,15-16歲),然后再對照他們在25歲時的學習、事業與人際關系狀況。最后發現,與9-10歲甚至15-16歲才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3-4歲就開始學習做家務的孩子到青春期時,與家庭的關系更緊密更和諧,在25歲時普遍具備更強的能力,也更有可能成長為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成年人。
心理學家認為“假如家長在孩子9-10歲甚至15-16歲青春期才開始要求他們參與家務,孩子會認為家長在迫使他們做不愿意做的事。因為到了那個年齡,孩子們已經很難認識到分享家務的核心意義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家的一分子,必須為這個家做出一份貢獻。’”
心理學家解釋了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當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時候,告訴他們‘只需專注學習,而不用幫忙家務。’其實是在向孩子們傳達這樣的信息:學分和個人成就比關心家庭成員以及為家庭做出貢獻更為重要……孩子小時候,這看起來好像是很微弱的一個信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積月累,會變成根深蒂固的觀念。”
所以,父母的價值觀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早期沒有教育和訓練孩子,中期因為孩子學業忙忽視了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養,到了青春期又去批評孩子。可能光批評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也只會摧毀孩子的自信。
5.偏科。中學內容比小學要深,有的孩子對越來越難的學科內容可能無法應對。比如對女學生來說,物理、數學,學起來可能比較難。女生小學的時候成績較好,到了高中男生反而超上來,可能的原因是女孩從小比較乖,玩耍、游戲少了,空間、邏輯思維缺少訓練。所以,女生要在小學的時候多玩耍,多積累各方面的體驗。男孩子小學、初中階段可能比不上女生,但是玩耍訓練了空間、邏輯思維的能力,所以,男孩子要在小學階段多訓練語言表達。總之,11歲之前瘋玩過的孩子,心理環境更健康,可能學習后勁也比較足。
6.認知問題。孩子厭學與孩子如何看待學習有關。家長要弄清楚孩子把學習看作是保護性因素,還是應用型因素?保護性因素是:我學習好,父母喜歡我;考了第一名,老師喜歡我,同學羨慕我。讀書好不好關乎安全感和自尊,這樣的學習容易成為個人保護性因素。應用型因素是: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學會知識,因為不懂才來學習,慢一點沒關系。所以,家長和孩子需要樹立合適的學習觀,才能讓孩子學習不焦慮。
父母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尤其是父親。爸爸和青春期兒子說話,要說自己坍臺的事情,不能老說自己的輝煌,因為兒子的成長是要跨越父親的。家長可以和孩子說,現在的作業怎么這么難啊,真不容易啊。孩子會想,“我比你們強多了,心里一得意,情緒就好,作業也就會越做越好”。尤其是學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這方面的措辭。
有位成功人士說:“我女兒學習水平現在處于中等,我和我老婆的教育理念相反。我老婆是女兒不進前5名就會生氣,而我是女兒考第15名就會很高興。我每次都會對她說:‘你看你們班40個同學,你15 名,后面還有25個人,你多厲害!’”
從孩子一輩子的角度來說,分數是好是壞,進名牌大學還是進普通大學,可能有些不一樣,但是真正能讓孩子之間拉開距離的,是他日后如何為人處事以及人品的問題。人品的樹立來自于榜樣的力量,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是不能逃避的。我們要求孩子的事情沒有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到。比如說,家長一邊打麻將,一邊呵斥孩子去學習,孩子當然不愿意學習。當這樣的爸爸說:“老子沒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樣沒出息嗎?”孩子就會想;“你說你沒出息,我看你打麻將時也挺開心,你沒上大學也挺開心,為什么非要我上大學呢?”記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有位爸爸說;“我在樹立榜樣方面遇到很多問題,我的工作是要用電腦的,但是我打開電腦,我女兒就會以為我在做其他的事情。雖然我對女兒講我是在工作,但是我女兒不相信。沒辦法,后來只要我女兒學習,我就拿一本書在我女兒旁邊看,這樣一來,就有一個規矩感在里面,榜樣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習是孩子的基本工作,是一種常態的工作。家里的氛圍要輕松,可以講一些有趣的話題。孩子學得好,可以肯定孩子學習努力。那么孩子考第一名,會高興,但也不會太興奮;他下次沒考到第一名,也不會太焦慮。
當孩子考得不好的時候,媽媽如果對孩子說:“你非常有潛力,讀書是馬拉松,現在跑得慢,以后慢慢追上就可以了,你以后會好的。”這些話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我媽媽說,我是可以的。”那么,孩子就會百折不撓,甚至百煉成鋼。
孩子的成績哪怕是中等偏下,也是孩子努力考出來的,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知識一直在積累、在掌握。所以,孩子考得好,說孩子不錯,繼續努力,正面評價就可以了。考得不好,更需要多安慰和支持孩子。
我們家長如何管理孩子的學習呢?
1.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念。家長應該弄清楚:我家的孩子是和人家去比賽,是要贏過別人;還是讓孩子學會知識,懂得道理,學會分享?如經常讓孩子和別人去比較,會讓孩子壓力很大。懂得分享和助人的孩子,人緣關系好,會有很高的自尊。
2.做好陪讀工作。
家長如何陪讀?答案是:低年級的陪讀和高年級的放手。
一二年級,孩子太小,家長可以陪讀,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三年級以后就不用了。如果一直陪下去的話,孩子日后的獨立性、責任心、人際關系都會有問題。
有的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喜歡盯著孩子看,一旦發現有問題,或字寫錯、寫歪了,一邊幫著孩子涂擦,一邊批評、埋怨、責怪孩子:“怎么搞的,又做錯了,總是改不掉。” “說過多少遍,就是記不住,氣死人了!”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在這種緊張、焦慮的氛圍中,還有學習的興趣嗎?這個時候,家長再怎么說教,孩子是聽不進去的,也是改不過來的。
如何正確地陪孩子寫作業呢?家長可以拿本書對孩子說:“你寫你的作業,我看我的書。”一般說來,低年紀的小孩子寫作業,10分鐘不到,是會東看看、西摸摸的;不讓孩子動,對孩子來說很難;讓小孩子寫作業一氣呵成,這是對高中生的要求。寫一會兒,休息一下也是很正常的。

當天的作業,就讓孩子爽氣地做掉。家長自己心里有數,哪幾個知識點孩子沒掌握,換個時間,把正確的告訴他。主要是讓孩子覺得每天寫作業不是一件太痛苦的事情,7點半結束了,玩一會,9點睡覺,讓孩子覺得心滿意足。那么,孩子每天有個盼頭——有得玩,學習的情緒狀態就會很好,自動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漸漸長大后,自覺的孩子是不需要媽媽盯的。媽媽盯,說明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有個媽媽從盯著孩子到放手,整個過程反反復復,經歷了4年的時間。到了四年級,孩子像突然開竅了一樣,說:“媽媽,我好像能夠管住自己了。以前你不盯著我,我就想玩,就不自覺。”
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做功課和家長就沒有關系了。有位姓黃的媽媽說,孩子讓簽字,她就閉著眼簽字。孩子說:“媽媽,你怎么不看的?”她說:“我相信你,別人能完成,你也能。”這個孩子初中所在的班級很差,但是媽媽給予她足夠的信任,而且媽媽身體力行,還在50歲的時候考上了博士。這個孩子初中升學考試,媽媽讓一個考進中專的姐姐陪考,意思是說:“你不管考成啥樣,媽媽都能接受。”
而這個孩子居然就超常發揮考入市重點。進去后,因為基礎不好,成績落后。但也是因為她自己學會了好的學習方法,考進了一所普通大學,但是畢業的時候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現在自己申請香港大學讀研究生。對此,黃媽媽的建議是,媽媽要有自己的生活,把對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自己去學點什么,做點什么。為孩子松綁,也為自己增加魅力,成為孩子的朋友和榜樣。
整個小學階段,是為了讓孩子喜歡學習、習慣學校環境、增進同齡群體的相處能力。小學生的家長更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不要那么強調成績。
中學生家長要關注孩子如何習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增進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排名,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學習不好。強調成績和學習內容是老師和學校的工作,家長要成為一種現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補償系統。學校不關注的,家長就要關注,這樣,孩子在學業的壓力下才不至于產生厭學的心理。
把學習的責任交還給孩子,可能是家長最智慧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