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平(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傳統體育指導教師) 編輯/易可
太極劍是屬于太極拳門派中的劍術。太極劍是在太極拳運動的基礎上,結合劍術的基本方法創編而成的,因此它兼有太極拳和劍術的風格,具有心靜體松、柔和連貫、動中求靜、重意不重力的運動特點。
學習太極劍之前,要先學習太極拳。在習練太極拳一年半以上,基本掌握太極拳運動特點和技術的基礎上再學習太極劍比較好。其原因是:在太極劍運動中所用到的身型、身法、步型、步法以及眼法,都與太極拳相一致。從人體生理角度上講,人體大腦指揮近端肢體比遠端肢體較容易,練習太極拳所有的器械(包括劍、刀、桿、槍、棍)都應以拳術做基礎,通過拳術的習練掌握一定太極拳的要求,例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連綿不斷、輕靈柔和、松腰斂臀、弧形運動等,進而在此基礎上學習太極劍術是非常有利的。由于太極拳流派很多,風格各異,相應的太極劍也各有特點。在選學太極劍時,應根據實際情況,例如:太極拳的流派、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師資條件等進行選擇,最好是選學與太極拳相應功法的一套基礎太極劍,等習練一段時間后再學習其他的太極劍套路,也可以利用技能遷移規律,學習相關的太極劍套路。此后,即可學習國家套路和競賽套路,也可以學習傳統套路。

太極劍主要有點、刺、劈、掃、抽、帶、截、撩、抹、掛、托、攔、擊等十三種劍法。心空歌曰:“手心空,使劍活。”一般握劍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為主,其余兩指為輔。手心要含虛,手指要靈活。太極劍強調劍是手臂的延伸,劍身相合,持劍的方法是關鍵。千變萬化的劍法都要通過手的靈活運用來實現,手要輕柔靈活,柔而有韌,所以劍的握法至關重要。手握劍的力度適中,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太松,造成劍臂分離,勁力傳不到劍上去,劍在運行時易脫落,技擊時易被對方擊掉手中劍;太緊,握成了死把,造成僵硬,運動不靈活,同樣勁不能傳到劍身,更不能貫于劍尖。所以要細心體悟手的用力度、靈活度,以感到手與劍像“如膠似漆”的相合最佳。在手心空的基礎上,掌握多種握劍方法,才能表現出劍法的靈活多變。例如,三十二式太極劍的右弓步撩,由墊步繞劍到弓步右撩的過程中,持劍的右手反手活把握劍才能使劍尖不觸地,右手翻腕立劍撩出。例如:四十二式太極劍的馬步推劍,要滿把握劍,立劍平推。根據不同的劍法、動作的要求,握劍的手法要靈活多變,達到這個要求需在“練”字上多下功夫。
劍術的學習同太極拳學練一樣分階段,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對初學者來說,先求正確,再求速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一招一勢力求準確。即手、眼、身、法、步都要概念清楚,不可貪多求速,囫圇吞棗。清楚劍法的規格,即懂劍法,明劍理。例如:帶劍與抹劍的區別、攔劍的運行路線、劍法的作用和要點等。初學階段的重點就要重視動作外形規格一定要正確與規范。正確的運動外形規格是用意的必備條件,正確的用意又能促進正確外形的形成。經過學習一段時間后,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太極劍運動的風格特點。

在習練過程中逐步做到方法正確,劍法清晰,力點準確,勁力順達,動作技術規范到位,最終達到身劍協調。例如:四十二式太極劍的分腳后點,這是一個高難度的式子,既包含腿法、身法、劍法、眼法,又要動作轉換連貫,輕靈圓活,劍法清晰,勁力飽滿順達,更要在定式時,達到平衡。這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明白動作技術規范,又要不間斷地進行基本功的練習,逐步提高自身太極劍學練水平。
在太極拳功法的基礎上,突出練劍的特點。行話說:“劍如鳳,似游龍。”劍走美式,突出人劍合一,典雅瀟灑之美。練劍要求“先求開展,后求緊湊。”開始時劍走的路線以大為好,舒展大方,圓轉自如,隨著技術提高適當縮小。太極劍體雙刃輕薄,不能死打硬拼,不同于刀法。要體現避實擊虛、輕敏靈巧,又柔進太極拳的思想,圈化圈發。劍法之間、動作之間多以弧形圓圈相連,練習時要體會通過弧線、圓形來銜接動作,手腕翻轉與腰身運轉相配合,使劍走圓,表現出自然合順,達到圓妙的境界。例如:武當太極劍中的行步撩劍,在行步中既要表現出八卦步的輕靈沉穩的特點,又要體現出太極腰的運動,還要突出撩劍運行路線和清晰的劍法。只有手、眼、身、法、步與劍的協調配合,才能達到形意神劍高度統一,體現出似游龍飛鳳、敏捷穩健、抑揚頓挫、沾粘連隨的優美神韻。又例如:動作定勢時有意識地沉氣、呼氣,才能樁步穩定,氣勢飽滿,勁力充實;在蓄勁發力和平衡、轉折時主動吸氣、提氣或屏氣,才能使動作輕靈和順,蓄力充盈,發力完整。這樣既體現劍法準確、動作協調、勁力順達,又表現出劍術圓活流暢,神劍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