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全面快速發展的今天,音樂教學應該積極與信息技術進行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輔助音樂教學,既能夠貼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最佳狀態,同時又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傳統的音樂教學工作,教師過分注重學生的演唱能力,試圖通過重復性的演唱技巧訓練來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音樂教學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拓展音樂教學的內涵和外延,全面引導學生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信息技術;音樂教學;融合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充分認知到信息技術的關鍵性作用,積極發揮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整合效應,全面創新音樂教學形式,豐富音樂課堂呈現方式,綜合性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一、 信息技術與音樂知識教學的整合
音樂知識是相對枯燥且深奧的,學生在音樂知識的學習中,難免會感受到吃力和枯燥。教師作為音樂教學的主要引導者,應該積極探究信息技術與音樂知識教學的整合,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創新音樂知識教學的形式,優化音樂知識的整體教學質量。一方面,教師應該積極應用信息技術來創設音樂氛圍,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結合音樂知識的特點,巧妙創設妙趣橫生的音樂課堂,引導學生置身于饒有趣味的音樂學習氛圍中,真正體驗音樂情境,切實感受音樂魅力。如樂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計算器,參考多媒體中播放的計算器演奏樂曲的方式來進行實踐操作。通過這樣趣味性的樂譜導入,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再比如在音樂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將音樂家的生平經歷或者影視作品等通過多媒體的方式來展現出來,讓學生認知到音樂探索的艱難與反復,繼而認真對待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在音樂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采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將抽象晦澀的音樂知識形象直觀化,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提升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質量。如在西洋木管樂器的講解中,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不同樂器的演奏風格及特色,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呈現不同的樂器,輔之以相對應的演奏視頻。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快速辨識樂器,能夠讓學生把握樂器演奏區別的原因。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對這一樂器風格的感受能力。
二、 信息技術在歌曲教學中的運用
歌曲演唱是初中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一直以來教師在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常常關注學生的歌曲演唱能力,試圖通過演唱技巧的傳達和灌輸來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這種相對單一的歌曲教學方法,不僅難以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同時還抑制著學生的演唱興趣。基于此,教師在歌曲演唱教學中,應該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創新演唱教學方式,全面優化演唱教學水平。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全面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歌曲演唱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參照“全民K歌”的模式,將歌曲的演唱流程體現在大屏幕上,教師先進行試唱,此時大屏幕上顯示著每一句歌詞的曲調變化,教師讓學生觀察哪一句歌詞曲調與大屏幕上呈現的不一致。待教師試唱完畢后,大屏幕上會顯示歌曲的分數。此時,教師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演唱嘗試。為了激發學生的演唱積極性,鼓勵學生不要擔心出錯、出丑,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演唱音頻來作為案例,即便是專業素養高的教師自己都無法獲得滿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活躍歌曲教學的氣氛,同時也能夠調動學生躍躍欲試的積極心態。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歌曲體驗能力,全面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歌曲教學過程中,若只是讓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自然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教師在歌曲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擴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如在少數民族歌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完整呈現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穿著、飲食文化、節日盛況等,引導學生在充分感受少數民族歌曲的同時,也能夠對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培育土壤產生更深刻的認知。
三、 信息技術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的運用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著力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認知,也能夠優化學生的音樂審美。因此,教師應該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一方面,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制作多媒體課件,將自己認為樂譜、曲調、風格、情感等融合較好的歌曲講解給班級內的其他學生。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教師鼓勵他們充當小老師來進行授課。在學生發揮自身主體性作用的過程中,教師能夠評價學生的音樂素養以及鑒賞能力,教師也能夠明確學生需要提升和優化的方向。當然,在信息技術全面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行利用音樂素材來編輯歌曲視頻。為鼓勵學生積極創新,為鼓勵學生發揮個性審美,教師讓學生獨立完成音樂視頻的編輯。學生既可以選擇自唱自編,也可以選擇成熟的歌曲來進行創新編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依托于信息技術來開展微課教學。微課短小精悍,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教師在音樂審美以及鑒賞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前編制微課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利用電腦、手機等來進行微課學習,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為了保證微課教學的質量,教師需要做好教學反饋工作,鼓勵學生將學習成果分享出來,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共同欣賞、共同品鑒。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將作品分享到網絡上,吸收網友的意見反饋,全面提升自身的音樂鑒賞素養。
四、 結論
在信息技術全面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該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提升音樂教學的整體質量,全面優化學生的音樂素養,切實培育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音樂知識、歌曲教學以及審美鑒賞等過程中,綜合性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文婧,金凌波.音樂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9):39-40.
[2]孫紅.信息技術與學校音樂學科的整合應用初探[J].音樂天地,2017(7):4-6.
[3]何麗容,汪麗,楊杏本.基于信息技術的音樂課程教學策略與實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15(10):17-18.
作者簡介:
林景蓮,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一中文公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