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琴
【摘要】深入推行的教育改革,讓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越來越突出。通常,語文教師都重視對生活化的教學素材進行探尋,并注意結合教學活動和高中生的生活實際。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對文章內容展開深入理解,將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改掉,促進自身人文素養與學習能力的提高。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生活化教學策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做了簡要論述,并著重探討了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踐,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具有一定工具性的學科,同生活的諸多方面都有密切聯系,生活中隨處可見語文,而生活也為語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二者密不可分。將生活化教學方法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中,聯系語文教學和生活,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地調動起來,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進而促進語文素養的提高。同時,也能夠對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予以培養,讓學生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保障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順利實現。
一、生活化教學策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教學資源的拓展
作為一門基礎課程,語文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高中教師在教學語文知識時,巧妙地融入生活化教學,一方面能夠使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更強,另一方面也可拓展教學資源,加入部分生活化元素,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讓學生既掌握知識,也對生活的意義有更好地感受。
(二)有助于生活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化教學,能夠打造更加生動、活躍的教學活動,同時增強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營造出更加和諧、活潑的課堂環境,讓所有學生均能進入到生活情境中,將其主體地位彰顯出來,充分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生活化教學,能夠相應地拓展課堂空間,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進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獲取知識,促進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讓其對生活予以更多關注和感受,使之發展更加全面。
二、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踐
(一)確立教學目標,體現人文價值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整節課中起到一個導向的作用,直接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語文知識時,應對這一點予以深刻認識,并有意識地增強教學目標的生活化,把學生帶到語文課堂,解放其思想,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
以《祝福》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便可把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增強,展現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在文章的開頭部分有許多與習俗相關的描寫,而為了讓學生融入文章情境中,教師可向學生提問,以此同其進行互動。比如,“我們當地過年時有哪些風俗、忌諱呢?”從而將學生和課本間的距離有效地拉近,使之深入到情境中,進一步深化理解程度。運用這一模式,不但能夠將學生的專注力集中,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使之積極展開思考,從而活躍課堂氛圍,保障后續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豐富課堂教學
語文這門學科和我們平時的生活聯系非常密切。調查發現,一名高中生一天內的說話總量是其兩個學期在課堂上講話的總和,且高中生的課外閱讀量是其課內閱讀量的十倍之多。足以可見,高中語文教師如果要順利地開展教學,就必須有效利用生活。當語文教學立足于生活中時,學生便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從而促進自身語文素養的提升。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對一些和語文知識有關的教學資源、知識進行挖掘。
比如,在對《我有一個夢想》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自己的理想展開討論;又如在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時,可讓學生親自對文中所描述的自然風光予以感受,還可讓學生去領悟文物古跡,探究日常生活,了解各種風俗民情等。除此之外,還應慢慢豐富教學資源。所以,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還需不斷延伸教材內容。同時課堂化處理生活場景,使學生可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對生活予以感受。
(三)設置生活情境,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諸如字、詞、句等表面語文基礎知識的識記所占到的比重較小,教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多集中在了激發學生人文情感、人文關懷方面,讓學生通過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進而體會生活中的真善美,自覺摒棄假惡丑。而要順利實現該教學目標,就應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對作者的情感思想進行揣摩,進而產生感同身受。
以戴望舒的經典詩《雨巷》為例,詩中的“丁香”姑娘不僅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且還具備非常強的隱喻色彩,所以學生往往不能較好的理解,且在把握上也較為困難。為此,在對此篇詩歌進行教學時,教師需遵循以下步驟:首先,要求學生提前進行預習,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與創作經歷;其次,讓學生欣賞《雨巷》的經典錄音,讓其對詩歌情境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在錄音播完后,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表述出自己此時的感受,并給予其一定啟發,使之聯想雨天時,自己進入胡同與小巷的內心感受。而當學生在進行聯想時,可引發出或黯然銷魂或莫名哀傷的感受,在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出后,學生便能夠對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感有更好的體會,學生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丁香姑娘這一意象。
(四)借助生活化的留置作業,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教師在結束課堂教學后,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使之深刻記憶,一般均會向學生布置一些作業,而如果把一些生活化策略和方法運用到這一環節中,便能夠很好地鞏固、深化學生課堂學習內容,并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和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利用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所積累的情感體驗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時,也可利用實踐來印證和反饋課堂學習成果,在學習知識后,對其予以靈活運用。
以《林黛玉進賈府》一課為例,本文節選自《紅樓夢》,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把握林黛玉初次進入賈府后的內心體驗,了解其心理活動特征,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后時間對《紅樓夢》進行閱讀,又或是由教師組織學生一起對本地區的部分古老莊園庭院予以參觀,使學生對古代豪門貴族的生活環境有一親身體會,并將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描寫給聯想到,一方面讓學生在審美實踐中對曹雪芹的文筆之精妙、寫實發出由衷的贊嘆,另一方面也在特定的環境下,對林黛玉初入賈府時的謹慎小心、孤獨無依的心境展開細細揣摩與感知。
三、結語
總之,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隨處均可見語文的影子,且也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語文知識。所以,語文教師應憑借自己的一雙慧眼對生活中和語文教學的結合點予以尋找,讓語文教學生活化,使語文與生活相融,讓生活走進語文,將一個開放、多元化的學習平臺提供給學生。而不斷深入的新課程改革,愈加凸顯出“回歸生活”與“貼近生活”教學的重要性。語文教學只有把學生帶入生活的大殿堂,方可為學生設定現實的生活情境,讓語文教學成為活水資源,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稅永江.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行為銜接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8(3).
[2]王玉娟.民俗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契合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