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摘要】傳統的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只注重知識傳授與技能的習得,而輕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充分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構建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本文圍繞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闡述,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情境;思維;人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知道,傳統初中語文教學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學中重語文的工具性、輕人文性。這一弊端導致了當今中學生人文情懷的缺失,他們自私、幼稚、固執,也缺乏創新意識,難以適應改革開放后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師要用新課改的理念武裝自己。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堅持以生為本,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新課改理念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摒棄傳統的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讓學生自己完成學習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文本、老師、學生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實現平等的對話才能深入地解讀文本。”因此,我們只有喚醒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才能實現三者之間平等的對話。例如在教學《滕王閣序》時,由于學生在理解上確實有難度,就布置學生在預習時要感受王勃的情感變化,這樣的情感變化說明了什么?哪種情感是最真、最根本的?通過教學反饋,多數學生概括為“興”字,但也有少數學生認為興中有悲。此時,教師不能到此為止,還應該引導學生具體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在自主的基礎上開展探究性研讀。經過大家的討論,從而概括出盛地、盛宴、盛景、 “盛”人。通過這樣自主研討,作者的“興”就有了落腳點。接著,深入地體會那一個個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圖,體會作者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后的滄桑、輝煌后的傷痕等。實踐證明,通過這樣自主探究,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也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利用問題引思,引導學生思維能力
巴甫洛夫說:“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是懷疑的開始,是創新的源泉。”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利用問題引思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問題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了解文章的基本觀點,探究文本中蘊含的信息。新課改實施以來,也充分強調探究學習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問題引思,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在讓學生充分朗讀與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提出問題:(1)你怎樣看待三味書屋的那位先生?你理想中的老師是什么樣的?(言之有理即可) (2)文章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種不同生活的描寫,想表現什么主題呢? 作者用實在的筆調詳盡生動地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園里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雪天里捕鳥的樂趣,也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疑惑。三味書屋里新奇的追問,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這樣的問題解讀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開展交流閱讀,提高探究閱讀能力
現代閱讀教學注重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合作與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不僅如此,閱讀教學中開展交流活動,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就是對文中的優美語言進行賞析。在本課的教學前就預設了多個句子,通過師生共同賞析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如品味優美的句子:“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有學生認為,這是作者的理想狀態,因為濟南的冬天是比較寒冷的,沒有那樣的詩情畫意。也有學生認為,作者是在盼望春天的到來。種種情況說明,學生對文本的研讀還不夠到位。接著,在繼續閱讀課文在對陽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描寫時,就啟發學生:“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其實,作者是在給讀者營造一個很美的意境。可是,只是分析了“睡著”“喚醒”等擬人手法,卻忽視了“閉上眼睛”這種優美意境的感受。通過這樣的交流閱讀,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探究閱讀能力。
四、注重人文教育,感受學科人文情懷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任何一門學科教學最終是育人的活動,脫離人文教育的教學是不可想象的。”我們知道,文學即人學,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對文化的共鳴和對人文精神的認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驗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感受文本中體現的人文情懷。應該教學內容的需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探究文本的展開思路,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真正解讀文本,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岳陽樓記》這篇文言文時,就充分利用文言文中所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與哲理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抓住這篇文章的文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教育學生,感受作者那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政治抱負。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即使身處逆境中仍然心懷的是國家,關心百姓疾苦的愛國情懷,以及那豁達灑脫的胸襟。這樣,就等于對中學生開展了一場價值觀、責任感、使命感的教育,從而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操。初中語文教材中類似的文章很多,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文章中表達的人文精神及時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從而實現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
五、創設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思維認知
我們知道,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文本信息來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隨著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創設情境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創設情境,能把課文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從而激活學生的感官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流浪歌》這首曲子,把一個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產生憐憫之情。接著,教師告白:“是啊!家是溫馨的港灣,流浪的心多么渴望這個港灣的慰藉啊!可有這樣一個浪子,在外流浪多年,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還罵他,是什么原因呢?”這樣,就引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金錢關系。最后,通過“盼、贊、遇、躲”這樣的精巧構思來指導學生感受菲利普夫婦的“變”;在深刻的體會中懂得了“錢”字的作怪;本文如實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鼓勵學生交流討論,談談自己對當今社會發生的不良事件的理解。這樣,學生就批評了諸如“彭宇事件”等不良現象。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及時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注重語文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著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等。唯有這樣,才能讓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從而建立完整的人格,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葛文霞.開展課堂精講精練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J].名師在線,2018(30).
[2]張祥.淺談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