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琪
【摘 要】目的:觀測針刺后溪、足臨泣結合推拿法來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作用效果,為治療頸型頸椎病提供參考。方法:從我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的頸型頸椎病患者中隨機抽取120例,分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都進行以揉、推、一指禪等手法為主的常規推拿手法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還針刺后溪、足臨泣治療,而對照組不針刺。對比兩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和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兩組患者VAS評分降低,但兩組數據間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有82.46%的總有效率,17.54%的無效率,對照組有78.33%的總有效率,21.67%的無效率,兩組間有差異(P<0.05)。結論:推拿和針刺后溪、足臨泣治療法均具有療效,能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的痛苦。而在推拿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后溪、足臨泣可進一步減輕患者的頸痛,提高療效。
【關鍵詞】頸椎病;推拿;頸型頸椎病;針刺
【中圖分類號】 R4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186-01
在經濟發展的現代,人們使用手機、平板等科技產品的時間加長,生活和工作得到便利,但同時也促進了低頭族誕生,而長時間低頭會提高頸椎病的發病率。患者頸部、肩部、枕部有不適感,酸痛、脹麻、僵硬感、 存在散在的壓痛點等。其中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最早階段是頸型頸椎病,其癥狀病情相對較輕,若及時且適當治療,能快速緩解患者疼痛,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在中醫療法中治療頸型頸椎病的兩個特色療法為針刺療法和推拿療法,臨床效果良好[1]。而在治療脊椎相關疾病的針灸療法中,后溪穴和足臨泣穴兩穴位效果最佳。故此,筆者隨機抽取本院12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采用推拿療法,并結合針刺后溪和足臨泣的療法,觀測針刺后溪、足臨泣結合推拿法來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作用效果。現將報告公示。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頸型頸椎病患者(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中隨機抽120例,并分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60例/組。觀察組中,27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平均(36.13±3.22)歲,病程平均11.8d,3例脫落;對照組中,29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平均(35.89±4.33)歲,病程平均10.9d。兩組患者比較年齡、性別和病程,統計學差異不明顯(P>0.05)。
1.2 納入標準
1.2.1 診斷標準
篩選標準:a.頸部、肩部和枕部有疼痛,限制了頭頸部活動;b.頸部肌肉痙攣,壓痛點散在分布;c.X線影像檢查結果:頸椎的曲度異常、椎間關節有松動或不穩定、椎體的后緣和小關節部分顯示重影。
1.2.2 篩選標準
①患者年齡18-58,無頸部手術史;②近1月內無藥物治療、針灸推拿治療等其他療法;③無糖尿病、心血腦疾病等其他系統疾病;④自愿配合治療,不中途用其他療法或退出[2]。
1.2.3 排除標準
①對針刺有恐懼;②孕婦以及還在哺乳期女患者;③體質易過敏。
1.3 治療方法
只用揉、推、一指禪、拿、搖等常規推拿手法治療對照組,持續20min。觀察組先進行常規推拿治療(同對照組),再進行針刺八脈交會穴之后溪、足臨泣治療,留針15min。觀察組與對照組療程一樣,每天進行治療,5次一療程,持續兩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
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各測量一次。用一直尺,直尺一面有刻度(0-10cm),一面無刻度。患者據自身感到的頸部疼痛程度,在無刻度一面指相應位置,檢查人員記錄患者指出的位置的相應刻度,即“VAS值”,刻度越大代表疼痛越劇烈:“10”刻度說明患者疼痛最劇烈,“0”刻度說明患者無疼痛感。
1.4.2 療效評價
①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都消失,患者頸部、肩部、枕部等功能恢復正常;②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明顯,患者頸部活動基本恢復;③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部分得到改善或消失,部分改善患者頸部活動;④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沒有改善。
1.5 統計學數據處理
SPSS19.0版統計軟件處理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x2檢驗。P<0.05,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醫治前,比較兩組患者VA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醫治后兩組患者VAS評分與各組治療前比均有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間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82.46%,無效率17.54%;對照組總有效率78.33%,無效率21.67%。組間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如今社會環境下,人們因勞損、風寒等造成頸部肌肉張力改變和平衡失調,影響局部神經血管,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產生,即頸型頸椎病。此次試驗中,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在醫治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和療效情況都相對較好,說明在推拿治療基礎上再針刺后溪、足臨泣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在祖國醫學中,頸型頸椎病屬“痹癥”、“項僵”等領域,推拿術和針灸治療頸型頸椎病更是有著西醫技術中所沒有的作用與優點。推拿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患者,其所承受痛苦相對較少,疏通氣血和活其經絡,緩解患者肌肉痙攣,并且患者易于接受。八脈交會穴作為瑜穴特定穴中常見類型之一,聯系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活絡氣血臟腑與陰陽,可調節人體氣血與陰陽,同樣可緩解頸型頸椎病所帶來的痛苦。
綜上所述,推拿手法和針刺后溪、足臨泣治療法都能明顯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的痛苦,均具有一定的療效。而在推拿治療基礎上再針刺后溪、足臨泣,可進一步減輕患者痛苦,臨床療效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馬華姣,鄭進福,陳俊輝.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29):87-88.
[2]曾振華,陳莉.頸椎推拿聯合常規治療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四川中醫,2018,36(09):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