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博
【摘 要】目的:探究介入治療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2月接收的6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為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各30例。給予觀察組患者介入治療,對照組患者則對傳統療法加以采用,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有效性與并發癥情況。結論:急性消化道出血行介入治療,具有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更加安全有效,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療;有效性;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254-02
在臨床急癥中,急性消化道出血是比較常見的病癥。急性消化道出血,發病較急且病情往往比較兇險,如治療措施不夠及時,會對患者生命產生嚴重威脅。[1]很多急性消化道出血通過內科治療即可實現有效止血,但另一部分患者則必須對有效的治療措施加以采取才能實現有效止血。急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療,作為一種微創傷治療,介入治療不僅操作簡單,同時 患者恢復較快,在急性消化道出血治療中正在被廣泛應用,不過各家對其療效報道不一。[2]本文即以我科患者為依據,對介入治療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與有效性進行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2月接收的6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為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各3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3.14±17.07)歲;病史9天-4.1年,平均1.3年;急性出血13例,慢性出血急性發作17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1.62±17.25)歲;病史10天-4.3年,平均1.4年;急性出血14例,慢性出血急性發作16例。兩組患者在一般治療方面差異不大(P>0.05),有可比性。
治療前,所有患者均實施常規檢查,同時實施超聲、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被確診為急性消化道出血。臨床表現除嘔血、貧血、黑便外,還伴隨脾大、膽囊腫大、黃疸及上腹劇烈疼痛等。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治療:即通過入院評估對癥治療,對患者病情嚴密觀察。急性大量出血時,應給予患者靜脈輸液,對患者血容量加以維持。當患者血紅蛋白、收縮壓分別低于6g/dl、90mmHg,則對患者實施輸血治療。對患者加強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觀察組則采取介入治療:對Seldinger 技術加以采用,根據患者病情具體選擇。若患者出血部位已明確或造影劑外溢時,對患者實施彈簧圈栓塞術;當患者未發生造影劑外溢情況時,觀察患者臨床表現,并結合患者胃鏡或結腸鏡檢查結果,采用擇性血管造影,在異常增多的血管情況下,可對供血動脈栓塞術加以采用;當患者造影未出現異常或者發生彌散性出血,對經導管內動脈藥物灌注術加以采用,即經導管對0.2 U/min垂體后葉素加以灌注,灌注時間在20-30分鐘,在留置導管中維持6-12小時灌注。當出血情況已經被控制,在垂體后葉素劑量應用上,也應隨之調整減半,維持灌注時間則是以上時間兩倍;當持續出血顯示在造影中,則對垂體后葉素的劑量進行增加,增加大約0.3~0.4 U/min,直到患者不再發生出血,之后繼續以減半劑量持續在導管內實施灌注。
1.3 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同時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對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17.0加以采用,對患者有效性與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分析和對比,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治療有效率上,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96.7%、80%,相對對照組來說觀察組明顯具有更高的有效率(P<0.05)。詳見表1。
2.2 觀察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1例患者介入治療后劇烈腹痛,通過保守治療癥狀消失;對照組3例患者劇烈腹痛,1例患者發生腸缺血壞死,1例患者發生腸穿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由血管畸形、潰瘍、惡性腫瘤等導致,急診過程中患者病情往往比較危重,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急診介入治療,不僅能夠使患者出血部位得到明確,同時可對介入治療緊急實施,給患者指明下一步治療方向。[3]
目前,血管造影診斷及栓塞介入治療在急性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效果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尤其對于高危患者來說,介入治療比傳統治療方式更加有效。對于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來說,造影劑外溢在出血中具有直接的象征意義,在其引導下才能采取選擇性的介入治療方式。在介入治療中,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一種,一種為動脈內灌注垂體后葉素,另一種為超選擇出血動脈的栓塞治療。國內外研究表明,垂體后葉素對細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具有收縮作用,因此消化道出血可以選擇該類治療方式。栓塞治療則需要立足患者出血動脈的解剖結構,該種介入治療一般為介入治療首選方法,在臨床中效果已經得到多方驗證。
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兩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有效率方面均有明顯有效性。但相對來說,采用介入治療的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采用傳統治療方式的對照組(P<0.05),可見介入治療對急性消化道出血具有更好的效果。且在治療過程中,采用介入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僅1例患者發生并發癥,而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則為16.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介入治療比傳統治療更加安全。因此,急性消化道出血行介入治療,治療效果顯著,且并發癥較少,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索寶軍,周麗雅,丁士剛,等.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 2011, 91(25):1757-1761.
[2]紀正華,馬金春,等.介入治療在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1,(05):35-36.
[3]黃家平,莫思健,程昌盛,等.介入栓塞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 2010(5):57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