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紅
【摘 要】當前的中國經濟,進入了以“供給側”改革為基調的新常態。國有企業應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行戰略調整與風險應對。本文著力研究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的戰略調整與風險管理,以期為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國有企業;戰略調整;風險管理
一、研究背景
在當前以及以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國有企業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應發揮關鍵作用。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要切實結合自身的內外部環境,合理轉變經營發展戰略。而轉變企業經營戰略,往往會增加風險承擔。本文著力于研究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戰略調整與風險管理,并以中國中車為例,展開相關分析。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的戰略調整路徑
(一)組織改革。國有企業尤其是大中型的國有企業往往有機構臃腫的問題。集團內可能存在著一些不創造經濟效益的“僵尸企業”。因此,供給側改革組織改革勢在必行。首先,對于僵尸企業要加大處理力度。其次,機構龐雜的大型集團要“瘦身健體”。再次某些行業可以考慮推動企業兼并重組。
(二)技術創新。市場要產品品質,產品品質要技術提升,技術提升需要創新。創新是發展的第一要義。供給側改革要求國有企業著力發展創新戰略,營造好的環境激發釋放創新因素,從而能給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提高市場有效供給。
(三)走出去,國際化。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背景下,國有企業應發揮帶頭作用,加強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積極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公司簡介
中國中車,作為一家中央企業,是在A股和H股同時上市的公司,由原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并組建而成,其主營業務為鐵路機車車輛、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機械設備等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及相關服務。
(二)案例公司戰略調整與風險管理實踐研究
1、“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些年來,中國中車堅持創新,與政府、產業、學校深度融合,開發出了諸多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設備,大大的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品質。如中國標準動車組、馱背運輸車、新能源空鐵列車、無人駕駛地鐵車輛、貨運動車組、懸掛式軌道列車等新產品都彰顯了較高的科技水平。
2、國際化戰略。在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國中車主動走出去,實施國際化戰略。目前中車產品所涉及到和所服務的國家和地區多達100多個。如美國的芝加哥地鐵車輛訂單,還有包含印度、肯尼亞、巴基斯坦、泰國等多個國家中國中車都獲得了訂單,這都是中國中車國際化戰略的經營成果。
3、堅持強化轉型升級,深化改革、提質增效。目前,中國中車正結合客觀實際,積極重組整合相關業務。同時著力于總部部門結構優化,縮減崗位,控制機構費用和人工成本。并積極推動產業信息化、生產自動化,促進企業轉型。同時,集團還深入開展了以“穩定收入、增加利潤”為核心的提質增效活動。
概括說來,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中車作為一家大型的中央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圍繞技術創新、組織變革、經營國際化三大主題,堅持創新驅動,持續深化改革。從公司戰略層面上來看,中國中車目前的戰略屬于進攻型的戰略。進攻型的公司注重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因而面臨的風險也較大。下文著重分析中車公司“創新、變革、國際化”戰略實施過程中可能面對的風險,并提出相關建議:
1、技術研發風險。創新的關鍵看研發,而研發項目由于其本身的創造性,注定了其風險的復雜性。研發,即便有巨額的投入,仍然可能發生無法預見、無法克服的技術困難,導致研究開發全部或部分失敗,因而引起的財產上的風險。
應對建議:企業應大力培養技術人才,培養員工的創新意識,并建立激勵機制;在深入分析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嚴格控制費用投入。
2、國際化可能會面對的相關風險
(1)政治風險。所謂政治風險,主要是指在經營地所在的東道國可能會發生重大政治變動對企業的經營造成不利影響,比如執政者的變化、政府的更替、利好政策無法延續、外交環境的惡化等都可能會對跨國經營帶來不穩定因素。
(2)文化風險。首先,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這是毋庸置疑的。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可能會滋生本土保護主義,國內的產品和服務在銷售的過程中可能會遭受抵制。
(3)外匯風險。國際貿易往往會涉及到外幣交易。源于交易日和結算日的匯率不同,將形成外匯交易風險;同時匯率波動也會造成企業價值的變化。
(4)市場風險。當前,世界經濟環境多變,政治格局錯綜復雜。有的國家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還處在緩慢復蘇的階段,國際市場面臨著許多不可控和不確定的因素。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防范更多的市場變化情況。
應對建議:首先,公司要精心做好頂層設計,設計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大力吸收具有國際視野和管理能力的優秀人才。加強與經營地政府的溝通,加大對目標經營地市場的調研力度。同時企業應隨時關注匯率變動走向,培育工作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建立相應的匯率風險防范機制,結合實際情況設計風險應對方案。
3、結構調整風險。結構調整一動而牽全身。集團內部不同子公司、分公司之間的業務基礎、技術環境等存在差異,集團業務重組整合業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重組的過程中,原來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管理風格和經營理念可能會產生沖突,員工可能會有不良反應,這些都是會影響結構調整工作的進程和效果的潛在風險。
應對建議:在結構調整、業務整合之前,企業應先研究國家相關政策,認真分析市場變化。重組流程中各個關節要加大溝通力度、嚴密把關、降低風險。同時要妥善解決好人員安置問題。
四、總結
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國有企業是否能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這對我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本文認為,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應主動轉變轉念,積極變革,努力發揮各方面優勢,推進供給側改革核心目標的實現。本文選擇了中國中車作為案例分析對象,總的來說中國中車積極主動適應新環境新變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了帶動作用。但要注意的是,進攻型的公司戰略面臨的風險也較大,因此還要注意做好對應的風險控制。
【參考文獻】
[1]周開國,閆潤宇,楊海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企業的退出與進入:政府和市場的作用[J].經濟研究,2018,53(11):81-98.
[2]陳莉萍,張海龍,徐璟璟.產權性質、公司戰略與企業風險承擔[J].財會通訊,2018(30):18-23.
[3]蔣楠.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國企混改有效性研究——以中聯重科為例[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8(06):115-119.
[4]趙世萍.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國有企業改革[J].經濟研究參考,2017(53):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