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雙雙
【摘 要】對邛崍市冉義鎮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從制度層面上對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的形成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它穩固了農戶與業主的委托代理關系,為解決土地流轉中的履約風險提供了新方法。
【關鍵詞】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制度變遷;委托代理
土地流轉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土地流轉過程中也表現出不少問題,致使流轉行為出現偏誤,背離了土地流轉的初衷。其中表現較為突出的就有土地流轉的履約風險,農戶與農地轉入主體違反契約精神,在土地流轉年限內單方面中斷和約、調低地租給付或直接拒付地租。這些風險使正常土地流轉秩序被打破,制約了土地流轉,阻礙了農村經濟繁榮。邛崍市土地履約保證保險正是基于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為保障農戶與業主履約風險的保險。
一、邛崍市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試點運行基本情況
(一)土地履約保證保險內涵
土地履約保證保險是指土地轉入方(業主)、土地轉出方(農戶)共同出資與保險公司定立保險合同,規定在保險期限內,若土地轉出方或轉入方違反保險合約,不按合同履行相關義務,由保險公司承擔補償責任的一種保險形式。
(二)邛崍市冉義鎮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現狀
冉義鎮實行全域土地預流轉后,全鎮土地規模經營率達80%以上,流轉經營土地26000余畝。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增收,同時也出現不少問題。2012年,鐘山社區引進萬壽菊種植項目,僅一年時間,老板因經營不善撤資走人,損失達30多萬元。2014年,金卓制種公司在承包流轉土地過程中,由于土地流轉費用過高(800斤黃谷/年/畝),企業與農戶協商下調租金無果的情況下,拒付租金,使農戶和集體利益遭受了巨大損失。同年,雙流豐收農業公司在冉義鎮流入3500余畝土地進行葡萄種植,然而由于經營理念不善和管理不到位,該公司年虧損1500萬元,最終無力支付農戶租金,欠下農戶100多萬元后“跑路”。這些都暴露出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違約風險。冉義鎮推迫切的土地流轉需求與土地流轉風險兩者矛盾逐漸顯露。
2013年,鐘山社區在土地“預流轉”的基礎上將農村產權項目整體包裝向外推介,引進企業投資,形成了“農戶+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投資業主”的水口鐘山模式。如果投資企業中途撤資,擔保公司將承擔農戶下一年的土地流轉租金;如果農戶中途退出項目,擔保公司將與投資公司按比例共同承擔損失。2015年,總結鐘山水口模式的基礎上,冉義鎮首創了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建立了“土地專業合作社+農業種植業合作社+流轉土地+農民+農村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的模式。邛崍冉義鎮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保費按土地流轉交易額的3%收取,政府財政對自愿參加履約保證保險的行為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分攤50%保費;剩余50%保費中,農戶承擔二層,業主承擔八層。冉義鎮通過“鎮大會+村小會+聯社會+宣傳單+微信平臺+現身說法”等方式,加大對投保工作的宣傳,提高村民知曉度。截至2016年11月18日,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項目已在邛崍承保210筆,涉及土地流轉面積6.6萬畝,保險金額3531.15萬元,保費收入105.93萬元。
二、土地履約保證保險產生及運行機理
(一)土地履約保證保險產生機理
由于農戶自身知識缺乏,并不能對業主的信息進行充分掌握,業主和農戶之間存在信息上的不對稱性。為減少信息人們會花費更多成本去降低不對稱風險。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制度既會自然演進,也可以在人為設計下變遷。土地流轉契約風險致使交易成本上升,成本與收益的變動使制度產生不均衡,最終導致制度的變遷。土地履約保證保險作為一種新的制度模式,是由于土地流轉不完全契約而產生的,體現了對交易費用的相對節約。
(二)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委托代理運行機理
冉義鎮土地流轉是在政府推動下進行的,從委托代理關系上看是政府代理。農戶將土地委托給基層政府組織的土地合作社,再由土地合作社將土地流轉給業主,合作社與農戶,合作社與業主分別建立了委托代理關系。業主作為代理方,在簽訂土地履約保證保險后更加有信心對土地進行投資。農戶作為委托方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使地租有了保障,保險公司對業主可能的違約行為也起到了較好的監督作用。土地履約保證保險是農戶、基層政府、業主這一雙層委托代理關系的維穩器與減震器,提高了這一委托代理關系的可持續性。
三、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的進一步探討
(一)經驗與啟示
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土地履約保證保險在冉義鎮產生并取得成果,主要經驗有:
第一,簽訂規范的投保合同。冉義鎮推行土地履約保證保險過程中發現,新型農業經營業主與土地股份合作社之間簽訂的合同各不相同,需要保險公司花費大量物力財力進行核對,降低了投保效率。因此,簽訂規范的投保合同就顯得尤為必要。
第二,履約雙方當面投保。和中國大部分鄉村情況相似,冉義鎮的鄉村還是熟人社會,一些業主就是當地人,不會出現“跑路”的情況,認為沒有必要投保。即便投保,也選擇有政策性補貼的進行投保,若不當面核對就會造成投保面積減少,農戶收取租金也存在潛在風險。
第三,成立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涉及到農戶、業主與保險公司。若采取逐戶投保的方式,就會導致投保成本上升,投保效率大大降低,也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冉義鎮很早就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與土地股份合作聯社,將農戶的土地預流轉給合作社,再由合作社進行下一步的流轉與投保,這就減少了簽訂多份契約的成本,降低了契約成本。
第四,政府的大力支持。對于土地履約保證保險,政府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分攤了一半的保費。這就意味著,如果將20畝以上農村土地流轉進行投保,就意味著政府將要負擔300萬元以上的資金費用??梢哉f,這是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得以落實的重要因素。
(二)結論
冉義鎮作為土地履約保證保險的發源地,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這是土地履約保證保險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土地履約保證保險是在土地流轉不完全契約,使得農村土地流轉效率降低而產生的制度變遷。它穩固了“農戶—基層政府—業主”這一委托代理關系,這是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產生并快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參考文獻】
[1]孫天全等,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調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12):82-85.
[2]安海燕等.農地流轉研究綜述與展望[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 3): 21-25.
[3]林旭.論農地流轉的社會風險及其防范機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8):206-210
[4]胡惠英等,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風險與對策[J].河北學刊,2012(9):132-135.
[5]朱新方.土地流轉的利弊及風險防范[J].農村經濟,2009(6):17-19.
[6]吳冠岑等.鄉村旅游開發中土地流轉風險的產生機理與形成工具[J].農業經濟問題,2013(4):63-68.
[7]李中等.中西部地區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風險研究[J].經濟縱橫,2012(6):84-86.
[8]賀雪峰.澄清土地流轉與農業經營主體的幾個認識誤區[J].探索與爭鳴,2014(2):16-18.
[9]王衛紅等.甘肅省農村土地流轉中若干不良現象分析與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6):132-138.
[10]姜曉萍等,農村土地流轉風險的形成機理及外部性研究[J].農村經濟,2011(11):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