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暢
【摘 要】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預防和懲治未成年人犯罪,達到教育的目的,成為了我國刑事法律的焦點問題。從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出發,并通過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來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的概述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種法律現象也是一種法律概念。關于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各國均不相同。理論界將未成年人的犯罪概念理解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1]狹義的未成年犯罪只包含違反刑法應受刑罰處罰尚未行為。我國采用的是狹義的概念。另外,對于我國對刑事責任年齡的分類,分為3個階段:(1)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即對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不以犯罪論處。(2)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凡年滿16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3)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我國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我國《刑法》規定此年齡段的人只對8種犯罪行為負責,其它罪不負刑事責任。[2]
二、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的實現形式
刑事責任的實現形式是國家強制犯罪人實際承擔的刑事制裁措施,其中刑罰是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國的刑罰種類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但就未成年人犯而言,世界各國對未成年人犯的刑事責任采用非刑罰的處理方式,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運用刑罰的手段。結合我國關于刑法的有關規定,對未成人的犯罪的刑事責任的實現形式進行研究。
(一)未成年人犯罪與主刑的適用
1.未成年人犯與死刑的適用
我國刑法一直貫徹著保留死刑、嚴格控制死刑的政策。對未成年人來說,不滿18周歲實施了犯罪行為是不適用死刑的,這是刑法明文規定的原則。這是考慮到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其承擔的刑事責任要比成年人的較輕。另外在司法實踐中,要注重把握未成年人跨年齡段的死刑適用問題,對于未成年人跨年齡段的問題上應遵循著一條基本原則就是,適用死刑的主要依據只能是年滿18周歲以后的犯罪行為,不能將18周歲以前的犯罪行為為主而判處死刑。[3]
2.未成年人犯與無期徒刑的適用
無期徒刑以終身剝奪犯罪人人身自由和政治權利為內容,其嚴厲性僅次于死刑。關于未成年人能否適用無期徒刑,目前有三種學說。一是否定說,二是肯定說,三是限制說,認為立法上沒有禁止對未成人犯罪適用無期徒刑,可以對期適用,但應嚴格加以限制。筆者支持限制說,其理由如下:首先,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禁止適用無期徒刑。其次,無期徒刑的適用要從嚴掌握有明文的法律規定。最后,無期徒刑的無期性會容易毀滅一個人再生的希望,從而產生抵觸情緒,抗拒改造。如果未成年人被判處了無期徒刑,會因內心的脆弱而陷入崩潰的邊緣,抗拒改造,從而對未成年犯適用刑罰的目的難以實現。
3.未成年人犯與有期徒刑的適用
有期徒刑是刑罰體系的核心,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適用也不例外。在許多國家的立法上都限定了有期徒刑的刑期。另外,還有一些國家,對于未成年人廣泛適用不定期刑。采用不定期刑也是減少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方法,我國也可以予以借鑒和學習。
4.未成年人犯與拘役的適用
目前在理論界,關于未成年人是否適用拘役,有三種學說,倡導說、限制說和禁止說。其中限制說,認為拘役屬于短期自由刑,是弊大于利。筆者比較認同限制說,拘役是我國刑罰體系中一個組成部分,拘役的刑期是1個月至6個月,低于1個月的是與行政治安拘留相連接,高于6個月是與有期徒刑相銜接的。因此,正是這種拘役刑種的存在,才能使我國刑罰成為一個完整嚴密的體系。因此,主張對未成年人犯不適用拘役的,不符合我國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其次,由于拘役屬于自由刑,它有其自身的弊端,不應廣泛使用。拘役刑期較短,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改善未成年犯,并且因時間較短而導致嚴厲性弱而沒有威懾力。因此,筆者認為如果適用拘役這種處罰方式可以用非刑罰處罰的方法所替代。因為對于可以判處拘役的未成人來說,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都不大。
5.未成年人犯與管制的適用
管制可以適用于未成年罪犯,其對未成年罪犯的教育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管制刑具有如下優點。第一,對犯罪人可以不予關押,其不剝奪他人的人身自由。第二,由于對犯罪人不予關押,可以減少國家的人力和財力。第三,要具有一定期限,對犯罪人進行不得進行無限期的管制。第四,實行社區矯正。從上述特點來看,管制是主刑中最輕的一種,而對于未成年人犯來說適用管制刑不僅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還因為管制刑是主刑中最輕的刑種。所以,對于那些主觀惡性不大、罪行較的未成年人犯來說,管制是一種很好的懲罰手段。
(二)未成年人犯罪與附加刑適用
1.未成年人犯與罰金的適用
罰金刑如今在各國刑罰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對于未成年人是否適用罰金,理論界有不同的學說,如:肯定、否定說和區別對待說,但這三種學說都有其片面性。筆者認為,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罰金時,應該予以嚴格的限制。其適用時應把握兩個標準:一是犯罪情節;二是犯罪人的支付能力。對于必須處于罰金制以外的罪名適用罰金刑時,原則上要以未成年人犯的支付能力為準則,如果未成年人犯沒有支付能力的,傾向于適用其他刑罰。
2.未成年人犯與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
關于未成年人犯可否剝奪政治權利,理論界有很多討論。但筆者認為未成年人適用剝奪政治權利應進行嚴格的限制,不能對未成年犯罪人單獨適用剝奪政治權利,另外附加適用剝奪政治權利只能是危害國家安全罪和被判處無期徒刑的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罪。[4]
3.未成年人犯與沒收財產的適用
一般認為沒收未成年犯罪人的財產意義不大。未成年人通常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般是不具有個人財產。另外,設置沒收財產的目的,是為了剝奪犯罪人繼續犯罪的經濟能力,但是未成年人幾乎是沒有個人財產的。因此,沒收未成年人犯的財產意義不大。[5]
(三)未成年人犯罪與非刑罰處理方法的適用
近年來,非刑罰化成為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趨勢之一,對于社會危害性不大,不需要判處刑罰的犯罪,用刑罰以外的方法進行處理。非刑罰處理方法和免予刑事處罰的適用,開辟了實現刑事責任方法多樣化的途徑,對未成年犯尤為如此。另外對于非刑罰處理方法,要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用不同的非刑罰處理方法,并且采取不同的形式。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制度的缺陷
(一)立法上的缺陷
目前,我國關于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制度的相關法規比較零散,而立法上的不統一勢必會導致法律上的沖突。另外,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所做出的條文也并未有效銜接,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強。并且我們國家也沒有專門關于未成年人非刑罰處理方法的系統法律的規定。
(二)刑罰措施上的缺陷
未成年人犯適用拘役刑也存在著缺陷,一是雖然看守所強調,未成年人犯和成年人犯分押,但有一些地方沒有嚴格實行分押制,使得未成人犯與成年人犯同時關押,未成年人犯有可能會進一步學壞。雖然管制可以適用于未成年犯罪人, 但“管制分子”帽子仍可能伴隨失足少年的一生,對他們的成長不利。此外,在司法實踐中,缺乏管制刑具體的執行規范,以至于達不到刑罰的目的。最后未成年人犯適用有期徒刑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未成年人犯刑期過長,加之未成年人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自制力低等原因,會造成未成年自暴自棄,抵觸改造,刑滿釋放后無法適應社會。另外對于未成年犯來說,適用于罰金和沒收財產意義不大。相反若以監護人代之,又會造成無辜人的痛苦。
(三)非刑罰措施方面的缺陷
目前,我國非刑罰措施其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直接適用,如訓誡、具結悔過、賠禮道歉等。二是間接適用,即建議有關主管部門代行的處理方法。我國目前非刑罰處罰措施較少,形式過于單一,而且在處置的嚴厲程度上出現了斷層,沒有等級之分,而且處罰措施效果不夠明顯,某些措施執行不夠科學。
四、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制度的完善
(一)法律制度的完善
法律條文要一步細化、明確化。應結合實際工作中的成功做法或解釋進行完善,對現行法律的不完善之處進行有效的補充和修改,確保法律條文具有可操作性。積極推動非刑罰化方面的立法,使得制裁的手段多樣化、緩和化。另外結合我國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設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專章。其次,完善未成年人負刑事責任的范圍,優化未成年人負刑事責任的罪名性質。在刑種、刑度和刑罰制度等方面也應作出區別于成年人犯罪的規定。
(二)刑罰措施上的完善
在主刑和附加刑方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明確管制刑對未成年人犯的適用,首先,管制刑的適用對象應該是故意犯罪但情節比較輕微的犯罪人。其次,管制只有在有條件執行的情況下才適用。最后,要明確規定未成年適用管制刑的具體要求和組織形式。二是明確未成年人犯適用拘役和和有期徒刑的適用。要減少未成年犯使用拘役和有期徒刑頻率,對可適用拘役的未成年人,可考慮多適用緩刑。另外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才適用有期徒刑,也要明確的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服刑場所區分開來,區別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刑期幅度。最后,要進一步限制無期徒刑的適用,如若不對其進行限制很有可能會因標準不統一導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作出標準不一的判決,損害到未成人的合法權益。另外在附加刑方面,筆者認為,未成年人應限制適用財產刑,沒收未成年犯數額不大的個人財產,沒多大實際意義。
(三)非刑罰措施方面的完善
根據我國現有的條件和非刑罰化處理方式出現的問題,可以增加以下兩種非刑罰處罰方式,并以刑事立法的形式予以合法化。一是監管令,即監管令一般是由法院向未監禁或已解除監禁的失足少年及其監護人發出的一種書面指令,要求他們在一定期限內必須遵守和履行某些規定。監管令發出后,未成年人犯要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監護下,嚴格遵守某些限制性規定,要求監護人要對未成年犯進到監護責任,監管令一般3到6個月。二是社區服務令,也稱為公益勞動,是人民法院發出的一種書面指令,責令未成年犯罪人在一定場所和一定期限內完成無償的社會勞動服務。社區服務令的基本理念是行刑社會化。社區服務令的適用條件,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犯罪的行為方面,犯罪的嚴重程度決定著社區服務令的期限。二是犯罪人及其家庭方面,審理時年滿16周歲;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少年被告人。
五、結語
未成年人犯罪是當今一個世界性的嚴重社會問題,也是刑法學界研究的重點。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年齡群體,往往對社會的認知比較片面,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干擾。因此還要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制度積極推動有關未成年人非刑罰處罰措施方面的立法,這有利于進一步規制未成年人的犯罪,對保護未成年人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忠斌.未成人犯罪的刑事責任[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
[2]王志祥,王藝丹.校園欺凌問題的刑法治理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8(7).
[3]邱煒頻.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制度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南昌:南昌大學,2013年.
[4]黃建.未成年人犯罪與刑罰[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5]張紅梅.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