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欣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出現了貧富分化,我國還有一部分群體收較低,處于生活的貧困線下,這部分弱勢群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也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責任,體現了社會和諧。本文首先在分析我國弱勢群體特征、形成原因的前提下,提出解決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的措施,以期能夠為社會和諧穩定盡一份力。
【關鍵詞】弱勢群體;社會保障;體系
一、弱勢群體的相關概述
弱勢群體是社會弱者群體,是根據他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以及生存狀況來界定弱勢群體的。弱勢群體是社會中一些生活困難、收入偏低、沒有特別的能力的人的統稱。弱勢群體有兩類,一類是是生理性弱勢群體,還有一類是社會性弱勢群體。前者有明顯的生理原因,如年齡、疾病、殘疾等;后者是社會原因造成的,如下崗、失業、受排斥等。從整體看,社會性弱勢群體,較生理性弱勢群體多,因此,應該多從社會性來看看弱勢群體。
在全球化進程中,那些接近資本、權力或者受過良好教育的強勢群體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勞動者不僅獲利機會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為全球化成本的承擔者。目前的全球化進程有可能對國內弱勢群體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并且有可能使弱勢群體的規模繼續擴大。
二、弱勢群體社會保障
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關鍵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用多種形式取得社會各方面資源,再通過重新分配,給予低收入、無能力無收入以及因為突發的多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讓他們能夠生活下去。社會保障能夠讓很多因為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出現困難時,不影響基本的生活。首先要通過排查核實統計出弱勢群體數量,再根據情況制定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做到精準扶貧、逐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目前,因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各地政府開始大力關注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也在逐漸改善。
三、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
(一)地區經濟水平較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在提高。但是還是有弱勢群體的存在,主要是地區之間的不同如東部地區就比較發達,西部地區就比較落后;還有是城鄉之間,城市較農村經濟發達,農村相對落后些;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出現,他們在農村沒有活干,去城市打工,也只能解決溫飽,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他們都是弱勢群體。人與人之間能力不同也存在收入不均,有些低收入的就達不到當地收入的平均數就淪為了弱勢群體。弱勢群體也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的文明進步也離不開弱勢群體的參與和支持,為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幫助弱勢群體,國家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來解決弱勢群體的基本保障問題,這些社會保障也是逐步建立、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沒有工作造成貧困
由于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調整,原來的計劃經濟變成的市場經濟。原來是依靠政府幫助安排工作,只要符合條件的基本每個人都會有一份生存的工作,但是,改革開放后改變了集體大鍋飯的產業結構,經濟由市場控制實行新的體制,優化組合精簡人員,使得很多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員下崗,下崗沒有了經濟來源,生活開始拮據,這部分下崗職工就變成了弱勢群體。一般的下崗職工失業大多是文成程度偏低,沒有什么技能加上選擇就業觀念陳舊,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還有某些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反映出下崗職工對企業和國家的依賴思想。這部分人也淪為弱勢群體。
(三)個人致富能力有限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貧富不均導致的收入差異也是造成弱勢群體的原因之一。現如今,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本來想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帶動沒有富起來的一起努力,但是往往想法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先富起來的更加富有,沒富起來的越來越窮。某些人仇富心理的產生,使得社會矛盾增加不穩定因素也在加大。而在城市中失業的群體越來越多,他們與高收入群體的的差距也在增大,這批失業者成了城市的新貧困群體。
(四)因病致貧
家庭成員患病或意外事故造就了一部分弱勢群體。俗話說“一病回到解放前”,也是對患病家庭的寫照。確實,一個正常的中產家庭,一旦有人患病就會傾家蕩產,成為幫扶對象。現在因為患重大疾病被納入貧困的有很多。在一個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或許就可能因為家里某個人生病了或出了意外的事故等,就有可能花光家庭全部積蓄還要背上一筆不小的債務。使得原本幸福美滿沒有生活壓力的家庭陷入困境步入弱勢群體的行列之中。
四、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完善失業保險制度
為盡快消除失業和下崗標簽,必須盡快完善失業保險制度,讓失業或下崗人員這些真正弱者得到制度規定的條款保障,保護他們合法利益,打破企事業或私企職工之間的身份界限,讓企事業單位職工或個體、鄉鎮企業職工有同等的社會待遇和勞動保障。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為他們尋求再就業提供機會,對失業人群提供失業金讓失業保險機制更完善。保證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費,為貧困人群提供救助,保障他們在城市的基本生活。進一步有計劃地調整如:住房補貼、退休金、醫療保險、義務教育等方面,確保傾向與弱勢群體。
2、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首先要提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各地不盡相同。為了盡快實現各地省級統籌一致性。首先要提高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層次越高的統籌得到社會動員的力度就越強,社會保障資金就越多。其次,要適當增加養老保險基金,妥善解決拖欠養老保險基金,保證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正常發放。最后要加快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和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增加。希望利用社會保障的再分配,能夠讓貧富差距逐漸縮小。擴大保險范圍讓廣大勞動者都能享受養老、醫療保險,使勞動者獲得安全感,不再擔心年老的養老問題。克服社會保障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面對養老金資金不足的問題,政府要想辦法從國有資產中拿出一部分用于養老金,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使社會保障制度有法可依,明確國家、企業和職工的權利和義務。
3、完善醫療保險制度
弱勢群體最為擔憂的問題是醫療費用,越是弱勢群體越是體弱多病者多,這部分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溫飽都只能勉強哪有多余的錢去參加醫療保險。不少人因為生病需要醫治而背負大量醫療費,生活可謂舉步維艱。所以,醫療保險需要完善,還要考慮弱勢群體承受能力和擴大醫療范圍,盡量讓醫療保險兼顧弱勢群體達到“濟富救貧”。
(二)完善法律保障體系
我國雖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但是法律保障體系還不完善。需要有較為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目前,雖然弱勢群體具有法律保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一些規章制度,但因為地域、身份、戶籍還存在大量歧視,因此,要修訂一部健全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還需要不斷爭取。為了廢除身份、地域、戶籍等歧視需要消滅特權達成統一。要有公平的社會環境,真正讓國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內實行平等待遇。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貧困得到改善,才能從源頭上遏制住弱勢群體的出現和擴大。
(三)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
堅持科教興國,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我國的現代發展較之于西方國家起步較晚,科技文化水平也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為了趕上西方國家需要堅持科教興國,重視教育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在我國城市教育遠比農村優越,為使城市和農村的弱勢群體獲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保障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提高社會生存能力,通過加強城市和農村地區教育建設,完善和壯大師資力量來提高弱勢群體學習的機會。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作為建設城市的農民工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社會治安的穩定。在政府現有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鼓勵舉辦民辦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倡素質教育。民辦教育應該以職業教育為主,職業教育可以為弱勢群體提供一技之長,弱勢群體有了一技之長就可以尋找適合的工作過上正常的生活。
(四)調整增加就業機會
促進弱勢群體的就業。通過宏觀政策調整增加就業機會,弱勢群體再就業作為宏觀調整的戰略之一,堅定市場開放,引進外資,提倡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第三產業,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吸引社區服務業解決更多勞動力就業。下崗職工和失業者要調整心態改變擇業觀念,政府在促進就業方面做好協調工作,增加職業介紹、開展職業指導和培訓。在用人制度上采取靈活機動式,如:可以臨時工、小時工、彈性工時等靈活就業形式,可以搞勞務承包,簽訂合同制定用工制度,做好就業人員的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等問題。政府應從財力、物力上支援,振興不發達地區,為失業者創造就業機會。為增強失業人員就業能力,需要對他們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對于失業人員的子女需要采取減免特困生的學雜費,建立貸學金制度還應對其子女的教育費用進行資助以保證貧困學生受教育的機會。
(五)增加地方經濟收入
同時要把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組建產業基地,讓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民增加收入。完善村級互助資金,解決群眾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提供優惠政策鼓勵農民返鄉創業,使農村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建立農村貧困創業基金,鼓勵城鄉有志青年、大學生、退役軍人到貧困農村創業可以發展鄉村旅游、農業觀光旅游,做農副產品深加工等農村特色的產業。
五、結論
弱勢群體是社會的一部分,為了共同進步幫助弱勢群體走出困境,政府在解決弱勢群體問題上建立社會保障完善保障措施。在財力物力上是大力支持。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增加了社會保障支出,為弱勢群體提供了社會保障。總之,只有充分了解弱勢群體的具體情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是當務之急是加強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讓弱勢群體早日脫貧。
【參考文獻】
[1]李樂平,宋智敏.對我國弱勢群體和社會保障問題的法理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7(s1):122-123.
[2]姜淑菲.試論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 (1):18-22.
[3]翟瑩昕.我國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2008.
[4]劉曉玲,姜龍華.淺議中國農村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4,7(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