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信威 張恒瑋 吳永磊
黨的十九大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中提到的新時代,是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放異彩的新時代,同時也是困難重重、需要砥礪前行的新時代。新時代需要新思想,新思想也將引領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黨章中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這是黨的十九大的重大歷史貢獻,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解讀了我國所處的復雜環境,將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相結合,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這種思想,讓我們有處理復雜新時代新問題的方法;也正是這種思想,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不再遙遠。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候,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合一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思想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認識和啟發。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國之后,國內百廢待興,戰爭之后的中國急需快速發展,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1953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并舉的總路線確立之后,我國將重心轉移到了工業化道路上。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當時的中國需要做出的決定。但是從經濟方面來看,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相對滯后,經濟結構帶來的經濟問題一直影響到現在:我國長期處在生產鏈的低端,從事初級原料出口和加工。而在我國逐漸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后,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們失去了在人力成本上的優勢,同時又無法在高新技術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最終極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進入經濟發展的停滯階段。這時“五位一體“的新發展理念便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推進增長動能轉換,以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為重點全面提升實體經濟。第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及改革,實現以價取勝轉變為以質取勝。第三,加大人力資本培育力度。第四,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優化市場供給結構。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供給質量,適應新需求變化,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達到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如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服務業支撐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新型工業穩步推進,工業結構向高端邁進;農業生產布局持續優化。面對取得的成就,我們不免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智慧感到認同,更堅定了對新思想的學習實踐。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證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最有利于維護廣大人民利益的民主,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增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先進性,我們也要堅持黨的領導,共同進步,為國家發展而努力奮斗。面對日益嚴峻的臺海問題,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題為《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斗》的重要講話。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對策方針,堅定大家對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信心。在這個問題上黨中央的態度和處理方式讓我們看到黨中央政治建設的意識高度。在學習新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對民主政治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不斷學習進步,提高自己的視野,才能與黨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文化的核心建設,盡量滿足人們的內在精神需求。眾所周知,文化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加強文化自信的同時,也應該學習周邊的先進文化,爭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強國。此外,在思想教育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對習近平新思想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緊追新時代的發展步伐。在對新思想的學習過程中,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近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國家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課的建設,以后要不斷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不斷提高其教育水平。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何為民生?民生問題事關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問題、生產經營中的收入分配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醫療衛生問題、社會管理問題等方方面面。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循序漸進,在持續的發展中慢慢的解決。早在黨的十八大就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在2020年實現農村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計劃實施以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據統計,2013至2016四年間,每年的貧困人口數下降一千多萬,四年累計脫貧人口達五千五百多萬人。在民生建設的過程中,也應注重國家的安全問題。當今,國際環境復雜多變,要想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保障國家的總體安全,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政治安全,要保證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地位。此外,也應該保障國家網絡等方面的安全,有效地構建國家的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已是新時代下的新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大建設,是人類發展的千年大計。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環境問題,我們要牢記“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箴言,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做到綠色可持續發展,應當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貫徹到每一個國人心中,應當全社會一起動手,一起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建設美麗中國,讓子孫后代收益。
中華民族一路走來凝結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更離不開一代代領導人的正確領導。從建國初期的百廢待興,到改革開放的大開國門,時至今日,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舞臺。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深化結構性改革和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強化我國經濟的有力舉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健全各項民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力體現;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更是對我們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有力鞭策;民生方面的工作充分體現出了黨和國家對人民生活的體恤和關懷,同時這也是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到一定層次的體現;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大力倡導建設美麗中國,如今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審時度勢的正確思想方針,是在結合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綱領。時至今日,我們更應該統籌兼顧,注重各個領域的協調均衡持續發展,應具有更加長遠的發展眼光和更加全面的發展意識。某一領域的發展絕對不能以犧牲其他領域為代價,正是這一總體布局的精髓所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適應我國國情的科學發展布局。步入新時代,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定可開拓創新,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