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悅
【摘 要】國內對于網絡文學的研究已經漸趨成熟,但是關于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接受研究成果相對較少,本論文將網絡視域下的原創(chuàng)文學接受作為研究的對象,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從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接受現狀入手,探究網絡視域下原創(chuàng)文學的接受活動。
【關鍵詞】文學接受;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心理學
一、網絡視域下文學接受的現狀
(一)近幾年文學接受的發(fā)展趨勢
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己經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根據互聯網基本情況調查(簡稱CNNIC)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200萬的網絡在線注冊寫手,每天新增網絡文學超過兩千萬字。而網絡文學閱讀人數已經達到了3.3億(截止2016年底)。面對著這么龐大的讀者群體,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同時也就不能忽視網絡給人們的文學閱讀帶來的心理影響。
自國家倡導全民閱讀以來,人均讀書時長與頻率有明顯增加。根據調查發(fā)現,目前有37.62%的網絡文學用戶,可以堅持每天閱讀;有六成以上的用戶每次閱讀時間在1小時內。由此可見,隨著網民閱讀時間的延長,網絡文學勢必對網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消費意識和媒介意識對文學接受的影響
“消費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偏動人們的消費激情,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把消費看做人生最高的目的和意義,認為消費就是一切主張為消費而消費。”(1)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說,網絡文學作為電子商務的基本類型已經成為定局。網絡文學存在的背后顯然有一群強大的資本者,網站的目的在于從網絡文學中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網站的操控者使用各種策略誘導讀者進行金錢消費。當讀者陷入到網站的策略之中,他的行為將被網站所控制,傳統(tǒng)的閱讀的審美需求將被淡化,消費和享受的需求走向第一位。
二、接受心理的分析
(一)從接受動機分析
什么是接受動機?在文學上,接受動機通常有審美動機、求知動機、批評動機、借鑒動機四種,但是在從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的視角下,顯然,接受動機是屬于審美動機的,也就是說,讀者在網上進行閱讀主要是通過文學作品獲得情感愉悅、心情暢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輕松、平衡、協(xié)調的閱讀期待。對文學接受來說,讀者受動機的影響很可能產生進入文學作品的需要,如果缺乏動機,讀者很有可能拒絕參與文學活動,更不會有什么再創(chuàng)造。
(二)讀者接受的心理圖式
什么是心理圖式?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主體通過心理圖式去支配主體行動,通過這種認知去感性地認知他們周圍的環(huán)境。讀者在進入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之前會形成自己固定的心理圖式,與此同時也會受到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內容和形式的影響對固定的心理圖式進行更新。
1.讀者接受的既成心理圖式
審美接受的既成心理圖式是指讀者在進入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之前就已經形成固定的認知結構,這種圖式的形成會影響讀者在閱讀時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審美心理圖式是如何對閱讀活動產生影響的呢?這需要從形成原因上分析。一般認為,審美接受的既成心理圖式是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它受到多種層面的影響。第一個方面是,社會歷史的文化對個人的影響。社會歷史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個人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主要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個人在這種小環(huán)境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圖式。第二個就是社會和歷史對個人無形的影響。在我國,從古至今一直強調的是血緣宗族的關系,即家庭、社會、國家對個人的影響。這種宗法社會對社會歷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于權威和組織的強烈認同。在社會嚴密的組織中,權威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力,個人對于權威是絕對的服從、仰慕和歸屬。個人在權威面前沒有自我聲音,自我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在于權威對其的認可。比如:在父權的社會下,男子的形象被無限的放大,女子的存在是為了說明對男子地位的認可和崇拜。所以在網絡原創(chuàng)的小說里就出現一種類型小說就寫關于對男子的認可。如:霸道總裁系列。如校園小說《丑丫頭變身美女校花》,女主人公劉瑤是個很普通的女孩子,陰差陽錯和校草北辰發(fā)生了一些故事,從此這個女孩的人生被改寫。從寫篇小說的內容來看,作者充分地表達了女子的命運完全掌握在男子的手中,這無疑受到父權社會的影響。讀者對這類小說熱情的關注也說明了讀者內心也具有女性對男性依附這種觀念。
2.讀者接受心理圖式的更新
從內容上看,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在內容上不同于傳統(tǒng)文學,它的主要內容并不是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而是對于規(guī)則的忽視和打破,寫一些非主流的邊緣化題材。如小說《盜墓筆記》里有很多故事情節(jié)是描寫對皇陵的褻瀆,但讀者并沒有對其覺得反感,反而熱烈地追捧。在傳統(tǒng)文學中,王陵是絕對不能去接觸,甚至要敬而遠之。但是在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中,這種題材打破了讀者審美接受的既成心理圖式,破壞讀者對權威不可侵犯的這條界限,使讀者大開眼界,從而熱烈地追捧新鮮的事物。
從形式上看,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特殊的表達形式更新著讀者的既成心理模式。這種更新主要通過特殊的數字符號,表情的運用來實現的。比如,在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里,偶爾會出現88,520等等,我們知道88是再見的意思,520是我愛你的意思。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時代發(fā)展的特殊性,網絡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在網絡上為了溝通的方便才造出這種特殊的符號,但是網絡原創(chuàng)的作家們把這種符號應用在文學作品中,這一舉動很有創(chuàng)意,而且引起當今讀者的深深地共鳴。
三、意義和價值
(一)對網絡原創(chuàng)作家的意義
讀者接受心理的分析對網絡原創(chuàng)作家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首先,網絡原創(chuàng)作家是一群生活在互聯網里,借助互聯網謀生的一群人。因此,經濟效應對于這些作家來說是第一位的。在網絡原創(chuàng)作家的眼中,讀者的任何聲音,對于作品的反饋都對他們至關重要。網絡原創(chuàng)作家在平常的創(chuàng)作中會及時的關注讀者對作品的評價,這是作家們更新作品或者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然后作家會結合當下流行的形式、語言、符號、內容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在傳統(tǒng)文本的閱讀里,讀者的責任是文本的再創(chuàng)作,他們利用自己的經驗對文本進行填補空白。但是,在網絡時代下,這種角色發(fā)生了改變,讀者再創(chuàng)作的責任變小了,其實也是不再需要了,這種對文本進行修改,再創(chuàng)作又回到作家的身上。作家再次出發(fā),利用更加受歡迎的語言對文本做一次又一次修改。
讀者接受心理的分析對網絡作家的地位有很大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文本閱讀中,作家往往是主宰著讀者的閱讀,作品的思想內容對讀者有很深的改變,讀者閱讀的目的要么是獲得知識,要么是啟發(fā)思想。因此,作家像一位道德家或者哲學家。但是,在網絡時代時代下,作家和讀者的地位往往趨于平等,作家和讀者像親密無間的好友,他們彼此商量著寫作,商量著完成文學活動。文學作品是兩個人共同合作完成,是他們友誼的象征。此時,作家收獲了金錢,而讀者也收獲了快樂。可謂雙贏。
(二)對文學接受者的意義
如前所述,對于讀者接受心理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讓作家獲利;另一方面可以號召更多的讀者參與到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的閱讀中來。對讀者接受心理的分析恰恰符合現在的人的閱讀心理的需求。李澤厚曾說,我們這個時代是散文的時代,所謂散文的時代是指現在我們所有的生活都趨于日常化,沒有什么高高在上的神或者英雄介入我們的生活,生活沒有什么新鮮感。因此,對于讀者接受心理的分析可以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網絡原創(chuàng)閱讀中來,使現代人遠離日常化、庸俗化的生活,獲得更多的刺激和新鮮感。綜上所述,對于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的接受分析是全面認識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的必經之路,對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茜.文學的接受心理分析[J].作家雜志,2010,9.
[2]譚洪剛等,論網絡文學接受美學特征[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2.
[3]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