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楊
【摘 要】文化是有地域性的, 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經營、創造、演變的結果。i河東文化誕生于華夏文明史前時期,距今可謂是源遠流長,多元厚重。“河東”,秦以前是地理區劃上的泛指,如今指晉南地區。河東文化是晉南人民的瑰寶,但是在傳承文化上人們缺乏根本的文化自覺,如何深度以及有層次的挖掘河東文化并在產品設計上結合造型、色彩等技術要素,與現代民眾的審美旨趣相結合,使無形的河東文化通過有形的產品展現出來,這個問題成為本篇文章的主要思路。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符號學的理論指示并進一步思考將河東文化通過民眾性、獨特性和性的設計理念,使其轉化為地域文化特色符號,從而賦予產品設計深刻的文化內涵,最終期望為河東文化的傳承敬獻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地域文化資源;關東文化;產品設計
一、符號傳遞:河東文化演繹地域文化特色
常言道:“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晉南”,山西省運城市位于我們中華民族母親河的中部,秦、晉、豫三省交匯的黃金三角洲,因它在黃河東面,故名“河東”。河東也是我們千古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這一片寶地上承載了數千年人民的智慧與優秀文化藝術,絢爛的文化異彩紛呈,后人逐漸以“河東文化”一言以概之。我們都深知“河東文化”歷史悠久,文化蘊厚,那目前究竟還存留著哪些文化呢?
(一)關東文化
首先,歷史人物眾多,可追溯到史前時期。據史書古籍如《左傳》《史記》與學者考證,著名的后土娘娘、黃帝、堯、舜、禹等數位帝王均與運城密切相關。優美的傳說中至今還流傳著后土娘娘(即女媧氏)與伏羲氏相婚而繁衍人類,因而后土娘娘一直作為始祖人物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自漢武帝時期在司馬遷的潤色下成為“三皇五帝”之一,而《史記》記載中,黃帝與蚩尤“戰于坂泉之野”,“阪泉”究竟為何處?據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在“解州鹽澤”,即今運城鹽池一帶,至今鹽池附近還流傳著鹽池變色實際是“蚩尤血”的傳說故事。運城地區還有一個縣,名為夏縣,據傳說黃帝的正妃嫘祖就是夏縣人。此外,史載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說,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氏族“后稷”教民“時播百谷、教民稼穡”,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水利之始祖”大禹被稱為“治水英雄”。甚至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的作者太史令司馬遷也是運城市河津辛封人。東漢末期,劉備旗下的忠誠猛將關羽,也出自今天的鹽湖區,如今運城市的關公文化厚重繁雜,簡而言之他的“忠”、“義”、“仁”、“勇”被后人總結為關公文化。ii
此外,聞喜罕見精巧的“花饃”,襄汾質樸婉轉的民歌,降州上下飛舞的鼓樂,河津飛光流瑩的轉燈,生動逼真的剪紙,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后稷稼穡等中華文明的開創傳說,關羽、柳宗元、王通、王勃、關漢卿等騷人墨客的詩書典籍,歷山、禹王城遺址、關帝廟、五老山、普救寺等文物古跡星羅棋布,這些具備歷史與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性文化財富與物質性古文化建筑透射著古代與現代文明銜接的契機,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其進行深度挖掘,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情感化設計,與新時代擦出火花。
(二)以符號演繹關東文化
符號學自20世紀之初起,在索緒爾和皮爾士的提出和建構下,中期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目前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索緒爾提出的“能指”和“所指”揭示了物體既有自然屬性也有文化屬性,“所指”的概念更加明確了物體背后的意義是人們共同建構并投入交流的。而皮爾士對于符號學的貢獻更側重于邏輯方面的探索。他認為符號包含了媒介、指涉對象和解釋三方面,而如何指涉對象又分為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
符號學為我們關于河東文化與產品設計的結合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指向,設計產品的過程實際就是傳承與創新河東文化符號的過程,通過河東文化對“物”的轉化實現文化可視性,其中我們所要思考的就是充分了解指涉對象的內容、特點等要素,既能解構傳承文化也能在當代民眾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進行符號的創造。
二、設計特點:關東文化元素與當代審美情趣
1.民眾性
“人”與“物”的銜接首先要考慮民眾性。民眾既是關東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享用者以及再生產者。因此,產品設計的面向對象首先是河東文化的原著民,設計作品要體現并反映出地域文化深厚的文化元素,使得一直浸染在原有文化中的民眾產生新的關注點,才能使他們樂于傳播,進而轉化為審美情趣,自然而然得產生對于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產品已經不僅是物質意義上的簡單物件,而是具備歷史文化和民眾生活的藝術品,因此,在產品的造型、色彩和材料的制作運用中,也要考慮民眾的心理訴求和審美情趣,再添以現代化的設計技術,使產品最終達到雅俗共賞。
2.獨特性
不同地域的民眾受到自然、地理以及時代和社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使地域文化顯示出獨特鮮明的特色,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河東文化地處山西,但又不同于其他地區,不管從歷史人物還是文人墨客都有其獨特的晉南風韻,因此,產品設計要抓住每個人物、傳說、古跡等等的特點,使民眾瞬間就可以鋪捉到符號的“所指”,同時設計過程中也要進行新舊的溝通,采取新時代人們更愿意接受的設計風格,潛移默化過程中更新符號的理解和傳承。
3.創新性
上文已經說到了一部分創新,實際在設計作品中符號的傳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民眾每日接觸的信息紛繁復雜,不僅是國內還包括國外的洋文化沖擊。如果設計成果僅是千篇一律的復制舊符號,不僅會與時代脫軌,還會因此忽視民眾的情感化需求和審美旨趣。因此,我們不僅要準確解讀地域文化符號的語言,同時還要聯想和整合當代特點,給予人美感享受。
三、結論
河東文化作為千年的中華文明聚集地,具備難以估量的文化內涵。如何將河東文化傳承并打造成地域文化符號,這需要設計人員充分重視,在歷史人物、傳說等等文化中尋求設計靈感更需要深入民眾的生活,符號的傳承和創造就如同魚兒和水,離不開原著民的參與,從而全面的解讀舊符號,創造新符號。
注釋:
i 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5
ii 董占鎖、員創生.影響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河東歷史人物[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3
【參考文獻】
[1]郭希彥.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董占鎖,員創生.影響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河東歷史人物[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