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針對“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動力不足、保障機制缺位、實施教改疲軟等問題,提出教育主管部門出臺政策支持、高校黨政領導推動課程基礎性建設、課程任課老師提升專題化教學能力和水平等改革路徑,不斷提升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實效性。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 專題化教學? 困境?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C-0136-03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自1987年開設以來,國家相關部委多次出臺了與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相關的政策文件,然而其課程建設中依然存在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大、課時安排不合理、考核制度建設不合理、教學隊伍不穩定、教學模式傳統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高校必須深化“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引入專題化教學是深化“形式與政策”課教學改革,提升其實效性的有效途徑。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要求包括高校在內的教學改革參與主體在推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在準確研判當前專題化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從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黨政領導、課程任課教師等三個層面尋求專題化教學改革的新路徑。
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
從高校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的專題化教學改革實踐來看,我國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在改革動力、保障機制、改革實施等方面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成為高校推進“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絆腳石,直接影響專題化教學改革成效。
(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育人地位矮化嚴重,專題化教學改革動力不足。從20世紀80年代始,黨中央國務院或國家相關部委就圍繞高等學校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勢與政策教育多次下發相關文件,但到了執行落實層面卻出現“上頭熱下頭冷”“上動下不動”的情況。雖然我國高校已將“形勢與政策”課列為必修課,但是在對該門課程具體的教學安排和實施上卻沒有將其擺到應有的位置和高度,存在課程地位被矮化現象。例如,不少高校教務部門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排課把“形勢與政策”課安排在雙休日或課外活動時間,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缺乏統一的安排和科學的規劃,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育人地位的嚴重矮化,久而久之這種“不重視”的心態就會導致任課教師會以一種消極的心態對待這門課程的教學活動,對旨在提高課程實效性為目標的包括專題教學改革在內的一切教學改革活動缺乏積極性和動力。
(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基礎性建設薄弱,專題化教學改革保障機制缺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基礎性建設,是指影響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建設最根本最核心最關鍵的建設環節,包括“形勢與政策”課領導體制建設、師資建設、學科化建設、課程學習考核評價機制建設、教學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建設等六大基礎性建設工程。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不強,一個極為重要的誘因就是我國高校在“形勢與政策”課的上述六大基礎性建設存在著較多的薄弱環節,具體表現為:缺乏由學校黨委書記或專職副書記掛帥、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為主導的多部門參與的專門的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師資力量不足,專職教師配備不夠;課程規范化建設及專題化教學改革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健全;課程建設缺乏對應的學科支持;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明確的、完善的考核機制尚未建立;教學資金投入長期不足,教學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缺失。這些基礎性建設薄弱的問題,既有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大眾化引發課程建設復雜化的原因,還有教學管理不和諧帶來教學行為不和諧的原因。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這六大基礎性建設工程,不僅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體制機制建設最重要的內容,而且是課程專題化教學改革開展最有力的保障機制。如果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沒有較好的課程基礎性建設,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專題化教學改革將寸步難行。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最大的問題,就是由于該門課程基礎性建設薄弱導致專題化教學改革缺位,成為當前高校大力推進專題化教學改革最大的阻力和難題。
(三)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素質不佳,專題化教學改革實施疲軟。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時效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教學內容涉及面極廣,知識融合程度極高,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等社會科學領域,還涉及新技術、新發明等自然科學領域。這就決定了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是一項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任課教師既要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扎實的理論功底、較強的學習研究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課程傳授表達能力以及多學科知識和迅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然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素質與這一要求相比有較大差距,教師隊伍建設落后。根據“04通知”規定,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要建設一支以精干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然而,不少高校至今仍以兼職教師為主,甚至讓一些校內從事學生管理的工作人員、院系輔導員、黨政干部或行政人員以及校外聘請的兼職教師承擔該課程的教學任務。這些兼職教師本身就理論水平不高,教學經驗不足,教學能力有限,再加上日常事務繁忙,接受專業培訓機會極少,難以完成教務部門安排的教學任務,不能勝任推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工作。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實踐探索由來已久,從20世紀80年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開設以來,就有高校任課教師嘗試性地在“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教學中引入專題化教學,甚至還推動了所在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的專題化教學改革。然而,從多年來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成果和研究成果來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成效并不明顯。這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缺乏師資保障。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隊伍建設都沒有落實好國家層面的相關政策規定,任課教師隊伍流動性大、結構不合理、政治素養不高、主體責任感缺乏、知識結構單一、專題化教學能力較弱等狀況,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校推進“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最頭痛和棘手的問題。
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路徑
當前我國高校推進“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必須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著重從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黨政領導、課程任課教師三個維度推進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
(一)教育主管部門:盡早出臺一部專門規范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政策文件,明確鼓勵支持高校探索實踐“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課程地位長期被矮化,雖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最為根本的源頭性原因就是國字號的政策文件支撐不到位。從1987年至今,以黨中央國務院、國家相關部委名義下發的與“形勢與政策”教育內容相關的文件多達7個,幾乎所有的文件都提到了或強調“形勢與政策”課極為重要作用和地位,但難以貫徹落實到現實層面。其深層次的成因并不是高校黨政領導思想認識不充分,而是國家部委制定下發的與“形勢與政策”課相關的文件自身存在不足和缺陷。不少政策文件都是宏觀上的指導性的文件,內容上追求大而全,缺乏具體的規定和約束性的要求,甚至某些條款內容還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隨意化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和空間。
為了更好地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提供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重點從如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啟動與“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相關的政策文件清理工作。就數量來說,與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規范性建設相關的政策并不少,但在現實中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依然較差,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政策文件的適應性、時效性、科學性、約束性較差,某些政策內容規定甚至不切實際。因此,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必須盡早啟動相關文件的清理工作。第二,制定一部規范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最新的權威政策文件。政策文件的制定主體選擇應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整合以往多個制定主體為唯一的一個制定主體—— 國家教育部,由國家教育部整合以往紛繁復雜的相關政策文件為一部唯一的關于規范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最新的專門文件,文件名稱可命名為《關于新時代切實規范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通知》,此政策文件不僅要避免過去政策文件內容制定的不科學和缺乏可操作性,而且還要增加政策落實獎懲機制,鼓勵支持課程教學改革等內容條款。第三,配套出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實施細則。教育部以最新出臺的關于規范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專門文件為依據,制定下發最新課程專題化教學改革細則,細則應明確專題化教學改革的意義、目的、理念、路徑、資金等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填補政策漏洞,提供制度保障。
(二)高校黨政領導:充分認識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建設的深刻意義,全面推動“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基礎性工程建設。高校黨政領導主要是指包括高校黨委書記、副書記和校長、副校長等校領導班子成員以及與“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相關職能部門及教學部門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如黨委宣傳部、教務處、團委、學生處、科研處、財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等相關部門的黨政一把手。這些黨政一把手在各自分管的工作領域擁有極大的課程建設資源調配權,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最有力的推動者和督促者,是決定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成敗最為關鍵的力量。為此,高校黨政領導尤其是黨委書記和校長,應認真學習相關文件精神,在最新的政策文件沒出臺之前,重點學習“04通知”和“05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以及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的相關內容,充分認識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開設及規范化建設的深刻意義和現實價值,積極推動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規范化建設,為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掃除一切基礎性障礙。
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建設存著的各種問題,只要高校黨政領導尤其是一把手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當前高校黨政領導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重推動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基礎性工程建設:一是盡早成立以高校黨委書記親自掛帥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專題化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兩個領導小組成員組成相同,即“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領導小組成員由教務處、團委、學生處、財務處、宣傳部等相關部門的部門一把手組成及相關課程建設專家學者組成,成立“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二是盡早配足專職教師,建立一支穩定性、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三是盡早建立課程規范化建設及專題化教學改革協調溝通工作機制,出臺相應的課程規范化建設及專題化教學改革協調溝通管理辦法,辦法應對各參與主體或個人都應具有約束力。四是盡早啟動研究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學科歸屬劃分問題,無論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建設還是專題化教學改革都離不開學科的支撐,“形勢與政策”課究竟隸屬于哪個學科,至今在學界和教育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亟須高校對此進行進入的研究并盡早科學確定“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科歸屬。五是創新學生學習評價考核機制。因各種實際問題和現實原因,高校對教育部“04通知”所規定學年考核制的實施流于形式,甚至沒有考核,嚴重沖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校應加強“形勢與政策”課學年考核制的實施探索,同時創新多種考核形式。六是盡早建立課程規范化建設及專題化教學改革資金投入保障機制。解決資金問題是解決“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建設及專題化教學改革各種問題的前提基礎,高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每年劃撥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并建立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機制,以防下撥資金濫用或挪作他用。
(三)課程任課教師:深刻理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內涵和本質,努力提升“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能力和水平。任課教師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主要參與者和最終實施者,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成敗與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支素質高、穩定性強、結構合理的教學隊伍是高校順利開展“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極為重要的保障。而現實卻是當前我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隊伍建設落后,專職教師缺乏,教師流動性較大,任課教師素質和能力存著諸多與“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亟待增強任課教師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內涵和本質的認識,處理專題化教學的教研室作用、專題劃分、競爭與合作、科研與學科建設等問題,努力提升專題化教學的技能和水平。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就是要按照“形勢與政策”課政治性、政策性、多元性和實效性強的特點,根據教育部每半年印發的最新《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簡稱《教學要點》)的通知要求,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去提取和確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系列專題,并圍繞著專題設計教學方案和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本質就是通過引入專題化教學模式,革除傳統教學模式弊端,提升教學效果,從而不斷增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作為專題化教學改革活動的一線踐行者的任課教師,應在深刻理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內涵和本質的基礎上,重點從這四個方面提升自身專題化教學技能和水平:其一,精心凝練專題方向,確定專題主題。選題是任課老師實施專題化教學的第一步,任課教師應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廣泛調研,反復論證,集體確定授課專題主題,選題盡量圍繞時事熱點、貼近時代前沿、回應現實關切,突出“新”和“實”的特點。如2019年上半年的專題選題針對我國民眾關注度極高且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置議題,如中美關系、“一帶一路”建設、中共執政理論等,可依次設置《國際背景下的朝核問題與薩德入韓》《特朗普政府執政情形下中美關系新進展及走向》《新時代中共執政新理念—— 習近平治國理政解讀》《“一帶一路”新進展與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等議題;2019年下半年重點圍繞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設置議題。其二,科學設計課件內容。依據所確定的專題主題,任課老師根據各自的學科研究領域和專長組成教學小組,各教學小組選擇所擅長的專題進行集體備課討論并完成課件的制作工作。其三,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是提高“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關鍵一招,任課老師要改革傳統教學立足于教材體系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主體性作用的發揮,靈活采用專題講授、專題辯論、專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廣泛使用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其四,豐富知識體系。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學科內容跨度極大的課程,涉及的教學內容學科跨度極為寬廣,包括國防、外交、科技、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模塊內容,對任課教師知識的廣度和寬度的要求比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其他的任何一門學科都要高,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廣泛涉獵各種學科知識,不斷更新和豐富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文平.增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2]李克榮,張俊橋.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規范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9)
[3]王剛.“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建設:問題與解決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5(11)
[4]龔德才.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探討[J].教育評論,2013(1)
[5]付麗萍.專題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的應用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6)
【基金項目】2017年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信仰風險與對策研究”(2017GXSZ068);2015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專題化教學改革研究”(JXJG-15-2-23);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5AZZ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 偉(1982— ),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特色協商民主。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