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論述以航天精神引領培養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系統設計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方案,提出培養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措施:以航天精神為引領,塑造學生的航天品質;以高可靠性為根本,打造人才培養的主線;以平臺建設為手段,營造人才培養的環境;以實踐課程體系為核心,實現學生漸進性階梯式崗位培養;以協同育人為舉措,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以創新創業和學科競賽為動力,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訓練。
【關鍵詞】航天精神? 航空航天? 應用型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 學科競賽? 航天品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C-0130-03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向應用型轉型是新時代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在軍民融合國家戰略背景下,以航空航天行業為代表的一大批軍工行業逐漸開始了快速民用化的步伐,一些具有高可靠性要求的軍工技術和產品開始逐漸向民用轉化。然而,從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現狀來看,適應航空航天技術民用化需求,以應用型為培養目標的航空航天類人才還比較少見。從現有少量的研究文獻分析,當前研究主要側重于高層次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探討。有學者分析了基于協同創新平臺的通用航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到了航空產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但是其側重點主要集中于通用航空領域。從這些文獻分析,立足于航空航天行業,探討航空航天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實踐目前還比較少見。本文聚焦航空航天行業,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的轉型發展為例,強調以航天精神塑造學生的航天品質,凸顯航天精神在學校立德樹人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對學校近年來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進行總結和歸納。
一、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培養的總體方案
航空航天產業是指與航空航天器研發、制造、維修、運營等活動直接相關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個關聯行業所組成的業態總稱。航空航天產業具有科技型、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是機械、電子、通信和管理等學科的高度融合,需要具有跨學科、創新能力高的復合型人才。航空航天產品和服務離開地面,出現問題將造成難以估量的生命財產損失,必須具備高可靠性。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立足廣西,依托航天,以航天精神為引領,以高可靠性為主線,秉承“立足大地,面向藍天”的人才培養理念,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鏈緊密對接產業鏈,根據航空航天行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學校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結合廣西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提出了“113”航空航天類人才培養模式,設計了航空航天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
首先,明確“一個定位”。學校堅持“需求引領、三能融合”的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培養方案,確立了“職業素養、崗位能力、技能創新”三種能力融合的航空航天人才定位。學校培養的學生是一線工程師,必須具備航空航天企業一線工程師的職業素養,擁有崗位工作要求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同時,作為本科層次的人才,與高職高專的區別在于,能夠以崗位為依托,具備一定的崗位創新能力。應用型人才應該能夠針對企業一線崗位存在的復雜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不斷進行技術技能創新。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需要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貫穿始終。
其次,遵循“一個鏈條”。堅持專業鏈緊密對接產業鏈,圍繞產業鏈設置專業體系。學校以“研發設計—產品制造—市場銷售—運營使用—服務保障”的航空航天產業鏈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結構,形成了四大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鏈。建立了航空航天類專業群,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全方位對接。與行業企業合作設立“飛行學院”“順豐班”等,按照行業需求培養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
最后,建設“三個層次”。堅持技能創新導向,設立循序漸進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航空航天行業與普通行業不同,具有嚴格的行業要求和鮮明的行業特色。學校將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分為“夯實基礎、提高能力、研究創新”三個層次,逐步提升。每個層次以不同的課程內容為支撐,實現了人才培養的要求貫通課程內外,貫穿教學全過程,體現系統性和科學性,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培養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措施
(一)以航天精神為引領,塑造學生的航天品質。“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是對中國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激勵一代代航天人不斷取得突破的精神力量源泉。航天精神是我國60年航天發展的具體體現,是對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歷史的生動詮釋,航空航天人才首先要具備航天精神。學校在立德樹人教育中,堅持傳承航天精神,更好地塑造學生的航天品質,打造了“一書一景一基地,一節一賽一講壇”的學校航天文化。
“一書一景一基地”是指組織編寫《筑夢藍天——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杰出校友訪談錄》叢書,修建與航天相關的標志性校園景觀,建成了“航天文化體驗基地”。校友訪談錄的編寫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榜樣的力量,體會杰出校友的成長過程和感悟,樹立學習的目標和方向;航天文化走廊、錢學森廣場等航天特色的標志性校園景觀,使得學生時刻都能受到航天精神的熏陶;以運五飛機駕駛艙、客機航空艙和無人機操控模擬駕駛實驗室等為代表的航天文化體驗基地使得學生真正近距離體會到什么是航空航天。
“一節一賽一講壇”則是指面向全校師生接力開展航天科技文化節,面向全國組織開展“桂航杯”航天知識競賽,面向航天系統邀請專家學者到校講學。學校在國內高校中率先設立了“航天日”,并寫入了學校章程。每年的12月18日,學校全體師生與國內外航天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共同參與學校組織的“航天日”系列活動,感受航天精神的洗禮;利用各種媒體手段,每年組織“桂航杯”航天知識競賽,大中小學生共同參與到競賽當中,為航天精神的傳播提供了平臺;學校建立了“桂航大講壇”,通過邀請航天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等來校舉辦航天講座,不斷提升學生對航天精神的認知。
“一書一景一基地,一節一賽一講壇”是學校航天文化進校園的“六個一”工程,已經成為學校培養學生航天精神,塑造學生航天品質的重要載體,并獲得廣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的第一名。“航天精神鑄魂、航天文化育人”已成為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體現。
(二)以高可靠性為根本,打造人才培養的主線。航空航天行業具有高可靠性的行業要求,需要從業人員具備高可靠性的職業品質。為此,學校形成了以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專業為核心,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通信工程等專業為支撐的工科類航空航天專業群。該專業群主要面向航空航天行業的產業鏈中上游,以培養一線技術服務工程師為定位。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專業側重于從設備總體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質量可靠性意識,注重飛行器各個系統之間的匹配性意識培養。飛行器動力工程側重于發動機的角度,通過和桂林市航修廠合作,注重培養發動機維修方面的人才。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側重于機械制造的角度,注重機械、電路和液壓等系統維修技能的培養。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側重于檢測的角度,注重培養學生的測試和檢測技能。通信工程專業側重于信息傳遞,注重培養學生信號可靠性性保障方面的能力。
學校在非工科專業也注重學生可靠性素養的培養。學校整合優勢非工科資源,形成了以重點申報建設的質量管理工程專業為核心,物流工程、商務英語(國際乘務)等專業為支撐的非工科類航空航天專業群。該專業群主要面向航空航天行業的產業鏈中下游,以培養一線管理服務工程師為定位。質量管理工程專業側重從管理的視角確保設備的高可靠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質量過程設計和控制能力。物流工程專業開設航空物流方向,通過與順豐速運合作,引入航空業對物流業務的要求,提升學生的物流安全和標準化意識。商務英語專業開設國際乘務方向,主要培養航空空乘和地勤人才。
學校航空航天專業群建設以高可靠性為根本,充分挖掘校內教學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積極開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廣西航空航天學會和學校理事會的教學資源,構建了以高可靠性人才培養為主線的航空航天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三)以平臺建設為手段,營造人才培養的環境。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對師資和實驗設備的要求較高,前期投入大。行業的門檻較高,對學校的培養資質有特殊的要求。針對行業特點,學校黨委提出了“非均衡發展戰略”,堅持將資源投入到反映學校特色和優勢的學科專業之中,集中力量營造好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環境。學校打破校內外壁壘,搭建了資源共享、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平臺。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學科平臺建設是航空航天人才培養的基礎。為了培養航空航天特色人才,學校重點建設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航空宇航器制造工程和管理科學與工程(航空物流)3個重點學科,規劃建設了航天工程、控制工程和物流工程3個碩士點。航空航天特色學科的建設,為航空航天專業建設指明了方向,培養了一支優秀的航空航天師資隊伍。
科學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科研平臺建設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保障。圍繞航空航天科學研究,學校申請獲批了無人機遙測重點實驗室、廣西航空物流研究中心和航空航天文化重點研究基地等3個科研平臺。教師通過這些研究平臺,自身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為實現科研成果反哺教學打下了基礎。學生依托科研平臺,成立了無人機協會、物流協會等組織,為自身航空航天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保障。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突破口,校企合作平臺是航空航天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學校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桂林市政府和合作企業,建立了學校理事會,形成了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合作辦學、合作治理機制,搭建了學校層面的航空航天類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學校“二次創業”中將特色產業學院建設作為“六大工程”之一,明確提出了與行業企業、產業集聚區共建二級學院的戰略部署,著力搭建學校二級教學單位的航空航天類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作為廣西航空航天學會理事長單位,學校與幾乎所有廣西航空航天企業、機場等建立了穩定的合作機制,為教師科研和學生實踐教學提供了支持。
(四)以實踐課程體系為核心,實現學生漸進性階梯式崗位培養。優化航空航天類專業“實驗、實訓和實習”各實踐教學環節,構建了“基礎認知→專業求證→專業應用→創新探究”的實踐教學層次課程體系,實現學生崗位能力的漸進性培養;基于航空航天學科知識結構設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對于傳統航空航天類專業,開設以無人機應用可靠性為中心、航空發動機維護測試和飛行器結構設計為支撐的實踐教學特色課程,培養學生以“高可靠性”為根本的航空航天技術應用技能。對于非航空航天類專業,開設航空貨運與配載、航空醫學急救、航空航天無損檢測等特色課程,培養學生以“高可靠性”為根本的航空航天服務技能,使不同專業學生都有機會進入航空航天行業工作。
(五)以協同育人為舉措,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實行“校校協同”,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培養師資,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學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達成了干部掛職鍛煉協議,每年選派2批中層干部脫產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相關部門掛職鍛煉學習,為充分利用該校的資源打下了基礎;學校成規模的選送優秀教師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不僅提升了教師隊伍水平,而且增強了兩校之間聯系,為學校迅速融入航空航天科學研究提供了保障。
實行“校企協同”,與北京翔宇通用航空、桂林航空旅游集團和順豐速運等合作,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學校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重點,注重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合作方式,提升了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行“國際協同”,實施“國際化”戰略。與國際金融組織合作,培養通用航空產業技能型人才。學校充分挖掘自身優勢,積極爭取亞洲開發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資金支持,發展面向通用航空產業的現代職業教育,開展應用技術大學建設,建設通用航空產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面向東盟,開設中外合作留學生班,培養面向東盟的國際乘務人才。
(六)以創新創業和學科競賽為動力,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訓練。依托學校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和學校“二次創業”中的特色學院建設,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方案,構建學校創新創業體系。學校依托大學生人文素質與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訓練中心,適時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學院,負責統籌、協調全校創業人才培養、課程教學、創新創業實踐等工作。
設立微/小型飛行器開放性工作室,強化學生應用型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學校依托的航空航天類專業,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設立了航空航天類工作室,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航天英雄楊利偉將軍在參觀學校時,對學校航空航天創新創業教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制定學生學科競賽管理辦法,提高教師學科競賽績效獎勵,調動師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指導老師在指導學生學科競賽賽前訓練和參加比賽時,學校都按課時給予了獎勵。學生學科競賽獲獎后,學校再對教師個人和教師所在單位給予獎勵。學生在學科競賽中獲獎,學校給予相應的創新實踐學分。
三、應用型航空航天人才培養的經驗
(一)以航天精神為引領,提煉了以“高可靠性”為根本的航空航天類人才培養主線。航空航天行業是國外對我們嚴密封鎖的行業,我國取得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全國人民的支持、黨和政府的決心和廣大航天人的默默付出,航天精神正是這一過程的生動體現。因此,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必須以航天精神為引領;航空航天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有鮮明的行業特點。航天器的使用是一次性的,只有成功和失敗兩個選項。航空器的使用一旦出現問題,將給生命和財產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基于以上原因,對于航空航天人才的培養,我們以航天精神為引領,提煉出了以“高可靠性”為根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主線。
(二)以航天品質為重點,提出了航天技術民用化的人才培養思路。學校將學生航天品質的塑造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凸顯學生航天品質的形成。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校積極踐行學生以航天技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培養要求。學校將學生航天品質的塑造融入學校的教學和日常管理當中,堅持按照航天的標準和要求培養學生,塑造學生的航天品質。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建立起航天的職業素養和崗位技能,畢業后以航天技能和職業素養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為促進軍民融合,實現航天技術的民用化做出貢獻。
(三)以協同育人為舉措,整合了應用型航空航天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整合校內資源,航空航天類核心專業與支撐專業實踐教學資源共享,提升學生的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自治區創新創業示范基地與院系學科競賽實驗室的資源共享,提升學生的技能創新能力;整合校校資源,干部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掛職學習和教師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訪學讀博,提升了師資隊伍的航空航天類資源利用和創新能力水平,為人才培養提供了隊伍保障;整合校企資源,聯合行業企業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雙平臺實踐教學;整合國際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的潛能,面向東盟,與國外大學聯合培養學生,提升學生的國際化水平。學校已經形成了各種資源匯聚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閆宇星,李鎮.適應航天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3)
[2]李未.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大力培養高層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2)
[3]楊鳳田,吳宏元.興趣引導、平臺支撐與項目牽引——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4]佟剛.基于協同創新平臺培養通用航空實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廣西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發展路徑研究”(2013B03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立國,博士,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處處長,教授。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