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春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國際經貿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利率是反映貨幣市場供求關系的重要指標,利率的高低水平反映市場資金的需求狀況.然而在利率管制環境下,利率由政府管理機構確定,利率的高低難以真實反映市場資金的需求狀況,資金配置難以通過市場來實現.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利率的高低能夠反映市場資金的真實需求狀況,商業銀行和資金需求者之間通過協商確定利率,商業銀行具有更多的自主定價權,這不僅可以為資金需求者解決貸款問題,提高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而且可以加速貨幣在市場上流通,提高貨幣的利用效率.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過程.1996年,央行對同業拆借利率全面放開,實現了銀行間拆借利率市場化.2004年,央行基本確立“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管理思路,逐步推進貸款和存款利率的市場化.2013年,央行規定取消貸款利率的下限,全面放開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2015年,央行對存款利率規定進行了三次調整,最終取消存款利率的上限[1].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利率市場化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存貸款利率管制取得實質性突破.在央行取消存貸款利率管制后,國有商業銀行如何提升現有盈利能力,增強綜合競爭力,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對于如何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國內外學者已作出了相關研究.Garcia-Herrero A,Gavila S,Santabarbara D(2009)指出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比例偏低、不良資產偏高、盈利能力較弱,通過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2].Tigran Poshosyan(2010)運用11個中東歐國家的相關數據分析外資銀行的進入是否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產生較大影響,通過實證研究顯示外資銀行的進入并不會產生直接影響[3].李明(2017)采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2007-2016年的數據作為樣本,運用Eviews軟件面板數據模型分析影響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因素,研究表明資產收益率與國內生產總值、銀行的總資產、資本充足率等呈正相關關系,并提出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對策建議[4].張娟(2016)選用13家上市銀行2010-2015年的相關數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針對性分析,研究顯示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與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資本充足率(CR)等呈正相關關系,與資產負債率(EQAS)、不良貸款率(BR)等呈負相關關系[5].
對于利率市場化如何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國內學者主要從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兩個角度加以分析.晏羽菁、杜鵬(2015)通過選取19家上市銀行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指出2013年央行貸款利率的放開使得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壓力普遍上升,對中小銀行的息差收入沖擊較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基本穩定[6].寇楠(2017)認為貸款利率市場化有積極意義也可能產生風險,從壓縮利潤空間、增強商業銀行之間競爭、提高經營風險等角度加以分析,并從完善定價體系、營造信貸環境等角度提出對策[7].彭建剛、王舒軍、關天宇(2016)認為商業銀行的利差會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呈倒U型發展,先逐步減小到一定值后再逐步恢復,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影響較小[8].陳思奧、劉歡歡(2016)通過對14家上市銀行的樣本數據分析,認為存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存貸凈利差、融資能力產生影響,同時會加劇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9].
從圖1可以看出,2012年至2015年的存貸款一年期基準利率均呈下降趨勢,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商業銀行的存貸款之間的利差進一步縮小.具體來看,2012年6月央行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31%,存款基準率為3.25%,存貸款之間的利差為3.06%,到2014年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5.60%,存款基準率為2.75%,存貸款之間的利差為2.85%.此后雖然存貸款基準利率都有所調整,但存貸款之間的利差均維持在2.85%.

圖1 2012—2015年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存貸利差情況
隨著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取消,商業銀行又采取各種措施來拓展存貸款業務.從存款業務的角度來看,為了能夠吸收更多的存款,商業銀行會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提高一定比例,例如目前的5家國有商業銀行整存整取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均高于基準利率,導致實際存款利率高于基準利率.從貸款業務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會采用更加優惠的貸款利率吸引優質客戶,例如交通銀行對優質客戶采用貸款基礎利率,其它銀行也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優質客戶實施優惠利率,從而導致實際的貸款利率低于基準利率,商業銀行的存貸實際利差進一步縮小.
從表1可以看出,2012年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呈正增長,其中交通銀行以18.40%的年增長率居增長首位,中國農業銀行以11.29%的年增長率居增長末位.2013年央行對貸款利率的政策作出調整,取消貸款利率的下限規定,5家銀行的利息收入增長率均有較大回落,年增長率最高的為中國銀行達10.36%.2014年,除交通銀行以3.87%的年增長率居末位外,其余4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年增長率均超過10%,與2012年的增長率較為接近.2015年央行繼續調整利率政策,取消存款利率的上限,5家銀行的利息收入年增長率迅速下降,年增長率最高的交通銀行也僅為6.97%,中國農業銀行以1.45%的年增長率居末位.2016年5家銀行的年增長率均出現新的變化,5家銀行的利息收入同時出現絕對數量的減少,出現利息收入負增長,負增長率最少的交通銀行也達到-6.45%.2017年5家銀行中有4家又回到正的增長態勢,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利息收入更是創出近年來的新高,僅交通銀行仍然延續2016年的負增長態勢.
表12012—2017年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情況單位:百萬元;%

201220132014201520162017金額增長率金額增長率金額增長率金額增長率金額增長率金額增長率中國工商銀行41782815.18%4433356.1%49352211.32%5078672.91%471846-7.09%52207810.65%中國建設銀行35320215.97%38954410.29%43739812.28%4577524.65%417799-8.73%4524568.30%中國農業銀行34187911.29%37620210.04%42989114.27%4361401.45%398104-8.72%44193011.01%中國銀行25696412.67%28358510.36%32110213.23%3286502.35%303048-6.88%33838910.57%交通銀行12012618.40%1306588.77%1347763.15%1441726.97%134871-6.45%127366-5.56%
數據來源:5家國有商業銀行2012-2017年年報
根據六年的數據分析可知,取消存貸款利率管制對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增長影響較大,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取消利率管制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接受挑戰,但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除交通銀行外的國有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又呈現出增長態勢.
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其比例越高說明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越強.從表2可以看出,2012至2017年5家銀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呈下降趨勢,說明國有商業銀行的整體盈利能力下降.從2012年到2017年的下降幅度來看,中國工商銀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降幅最大為8.67%,其盈利能力下降較為明顯.從2017年的盈利能力來看,交通銀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1.40%,顯示其盈利能力相對較弱.

表2 2012—2017年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單位:%
數據來源:5家國有商業銀行2012—2017年年報
貸款利率管制取消后,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貸款收入,商業銀行會從多角度拓展業務.一方面商業銀行擴大貸款業務規模,提高貸款總量,通過數量增長來增加貸款業務收入,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會選擇更高的貸款利率進行放貸,通過提高貸款利率來獲得更高的回報率.商業銀行的這些做法使其面對更高的貸款風險,提高自身的不良貸款率,面臨更多的經營風險.

表3 2012—2017年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單位:%
數據來源:5家國有商業銀行2012—2017年年報
由表3可知,2012至2017年5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整體呈上升趨勢,說明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的風險增加.從風險的增減降幅度來看,2015年與2014年相比有明顯的增加,2017與2016年相比又有回落,中國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下降0.56%,居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首位.不良貸款率反映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狀況,較高的不良貸款率將不利于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
首先,在資產負債業務的經營中,國有商業銀行需要改變經營策略,穩定利息收入來源.國有商業銀行充分利用自己的資產規模大、品牌信譽好和營業網點多等多方面優勢,擴大現有業務總量,實現以量補價,多方面、多渠道穩定傳統業務經營,穩定利息收入來源.
其次,國有商業銀行具有較強的存貸款利率自主定價能力,在具體業務中可以掌握議價的主動權,將風險掌握在可控的范圍內,可以確定更為合理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將實際利差收窄幅度降到最低,部分業務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息收入.
最后,要加強對利率風險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及時預測利率風險給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的危害,形成一套利率風險的應對機制,有效控制利率風險對利息收入的影響.
從商業銀行的短期收入構成來看,資產負債業務所產生的利息收入明顯高于非利息收入,占據營業收入的主要地位.然而隨著國民財富的不斷增長,人們對財產的保值增值需求越來越多,對商業銀行的服務需求也趨向于多樣化,中間業務的未來前景也十分廣闊,國有商業銀行需要逐步建立起中間業務為主導的經營理念.
從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角度來看,中間業務的經營地位會越來越重要,會逐漸超越傳統業務經營,國外很多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已經超過資產負債業務收入.國有商業銀行需要推進發展中間業務的力度,在堅持發展傳統類中間業務的基礎上,增強咨詢顧問類、投資銀行等附加值高的中間業務發展,滿足市場對中間業務的新興需求,多角度增加非利息收入,通過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來優化國有商業銀行營業收入構成.
凈資產收益率能較好的反映資產獲利能力及經營綜合水平,是用來衡量企業獲利能力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該項指標越高說明盈利能力越強,其結果主要受到凈利潤、股東權益平均總額的影響,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從提高營業收入和降低運營成本兩個方面來實現凈利潤的增長.從營業收入的提高角度來看,國有商業銀行需要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擴大經營業務收入;從運營成本的降低角度來看,要對經營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加強對成本的預算和執行力度,減少各個環節的費用支出,同時利用信息化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技能和效率,降低平均運營成本,提高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首先,要從源頭上控制風險的發生,國有商業銀行需要規范信貸審批的程序,防止出現片面追求信貸規模而降低貸款標準的情況,在具體業務操作中要杜絕抵押或擔保不達標的信貸,提高信貸審批的質量.
其次,對于不良貸款率較高的行業信貸,要清醒地認識到較高的不良貸款率給商業銀行造成的影響,要嚴格審核授信的各種條件,同時嚴格控制信貸額度,防止不良貸款的持續增加形成的行業系統性風險.
最后,對于現存的不良貸款,國有商業銀行需要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管理,建立起更為合理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采取不良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將現有的不良資產進行盤活,創新不良資產的處理方法,提高資產質量,降低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