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淇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2-173-02
摘 要 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形式多為言語或行動傳授。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依靠數字信息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必然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上世紀末開啟“世界的記憶”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該項目的設立標志著非遺保護數字化進程正式開啟。在非遺保護數字化過程中,我國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大量工作者深入民間,扎根田野,通過加工、整理與研究,讓許多瀕臨消失的文化借助先進的信息科技得以傳承。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信息 保護
一、緒論
(一)選題背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深度變革,數字化技術、互聯互通技術日益發展,國民需要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増強文化自信與自覺、深挖傳統文化的精髓、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2017年初,相關單位相繼制定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政策,旨在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繁榮。
對于非遺來說,除了傳統的傳承和保護方法外,新的保護理念也隨技術變革而產生。數字技術使得許多瀕臨遺失的事物重獲新生,本來看似毫不相關的文化遺產與經濟,通過數字技術形成新的融合與跨界,擴展出很多新的產業,而這種跨界與關聯,可以讓文化遺產等中國歷史文化寶藏,走上新的傳承弘揚道路,趕上再興的時機。采取新型的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技術的征集、保護、加工、解讀、再現與弘揚,讓它從主體性、唯一性、專有性轉向數字性、多元性、共享性。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技術相關定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被國家、群體、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構成單位的各種社會實踐、觀點闡述、展現方法、知識、技藝及相關的工具、文物、手工制品和發展場地。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2屆大會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藝術、手工藝、語言、文學、民間傳說、神話、習俗、信仰、禮儀等傳統文化。受到日本使用“無形文化財產”概念的影響,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非物質遺產”(Non-Physical Heritage)稱謂改為“無形遺產”(Intangible Heritage)。截止2019年,阜陽全市有潁上花鼓燈、界首彩陶技藝、界首苗湖書會、阜陽剪紙、臨泉抬閣肘閣、阜南嗨子戲、阜南柳編、杜氏刻銅、淮北梆子戲等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化”一詞家喻戶曉,數字技術已經廣泛、深入地滲透到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數字化的含義概括,一是科技層面,指信息轉換為二進制的代碼——編碼,及編碼后的信息數據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采集、儲存、傳播及使用。二是文化層面,數字化不僅是科技變革,更是文化價值理念的變革,它代表著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二、非遺數字化保護的特點
文化科技關聯狀況下的非遺保護,是基于非遺需求和特點,遵循文化與科技創新的一般規律,在推動創新單位和保護工作集成推進的基礎上,實現我國非遺保護領域的整體創新的過程。其成果內容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其一,保護對象的系統性。由于我國非遺流傳廣泛、內容廣博,因而應從縱向和橫向兩個層面進行非遺發展事業的設計工作,為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打下良好基礎。在縱向方面,堅持構建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的多層次非遺名錄體系,宏觀分類著眼于文化管理,改進提升現有非遺保護體制和管理制度;微觀分類則關注于非遺存在的文化空間和實際生活,完善充實現有非遺檔案管理方式和應用辦法。在橫向方面,堅持工作體系與學術體系并舉的原則,使工作體系滿足工作管理的需要,學術體系為工作體系提供融合支撐和創造支持。
其二,保護技術的集成性。根據當前非遺保護形勢和非遺繼承特點,在我國非遺保護實踐中創新了很多嶄新的元素和方法,并通過集成和改進構成了一個互聯的整體。這一動態創新過程選擇并集成網絡輿情分析與監控、模數轉換技術、元數據技術、數據管理與分發技術等多種新興技術,研究并確立虛擬感知的數字化信息資源系統、定位追溯的文化脈絡結構系統和廣泛傳播的文化價值觀念系統,從而創新我國非遺保護的應用模式與保護方式,并對我國非遺保護的工作標準和管理流程有較大推動作用。
其三,保護成果的應用性。本著對非遺進行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原則,以非遺檔案信息資源為基礎,吸收和借鑒其他學科領域先進成果,突破現階段以文字描述為主的非遺檔案表現形式和以收集保存為主的非遺工作方式,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集成創新過程,利用各種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與實踐工具對非遺資源進行保護和推廣,形成集聲像、數據、圖譜等多種形式并存,非遺資源地圖、圖例、圖示與文字、表格、多媒體數據相結合的非遺成果應用模式,從意形合一和價值傳播的角度,多角度展示我國非遺的發展形式和文化空間。
三、阜陽地區數字化保護取得的成績
200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示:“應采用文字、圖片、音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遺進行完整、系統和真實的記錄,建庫(數據庫)、建檔(檔案館)。”有效運行管理、科學分析和合理建構的非遺數據庫,對于非遺項目傳承與保護,傳播與研究,發展與利用等發揮著基礎資料參考與動態輔助決策的價值。阜陽檔案館已建立起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以及專門的檔案信息網站,運用錄像、文字、錄音、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界首彩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完整、真實、系統的記錄。
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于2002年召開了《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提出非遺進入高等院校這一重要議題。阜陽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走進校園,如阜陽科技工程學校開設了界首彩陶專業,教授界首彩陶的燒制技藝及多種形式的表現方法,其可獲得國家財政撥款,有效開展非遺傳承實踐活動。同時,也可依托教學資源優勢,申報不同級別的科研項目,并獲得相應的支持。
數字博物館是采用計算機網絡、VR、特殊視覺、3D圖形圖像等方法,將實體博物館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全面顯示于網絡上的博物館。能夠完善阜陽非遺數據的存儲,具有數字化修復殘缺文物、改進整合展品資源、大幅度提高非遺傳播效應等特點。阜陽正在建造的數字化博物館、圖書館,未來必定能夠為阜陽地區文化遺產的收藏、研究、展示、弘揚做出更多的貢獻。
四、數字化環境下界首彩陶傳承與保護的新途徑
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到2017年12月中國網民已有7.72億,普及率達到55.8%,移動網絡使得“萬物互聯”。直播平臺客戶規模每年增長22.6%。速度的提升和普遍的智能手機,推廣了網上直播平臺。網絡直播從最初的網紅賣萌到現在全民參與,其經歷過程很短,只是三五年,各種直播平臺層出不窮,“領域拓展”成為很多直播平臺的發展方式。技藝類非遺項目,能與直播平臺相互需要、相互結合,鼓勵更多非遺傳承人參與進來,與愛好者直接溝通互動,吸引大量非遺青年學生,界首彩陶經由網絡名揚天下,產品推廣和新非遺傳承人的選擇問題將迎刃而解。
如今的線上課堂形式很多,有大型開放式線上課堂、微信課程、線上直播課堂等,可以充分用好中國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鼓勵非遺傳習基地、傳承人進行界首彩陶網絡課程制作,吸引年輕的非遺愛好者,通過互聯網向世界各地推廣弘揚界首彩陶。課程的制作播放并不受時間地點的制約,且學生可以各取所需多次觀看,因此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無疑是一次革命,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傳播。
文創產品是在各國文化、文明的基礎上,通過創意構思而研發出來的產品,具有實用性、生活性、獨特性等特點。價廉、趣味、親民、設計巧妙的產品得到了人民大眾的喜愛,采購這些文創產品的大部分是青少年。界首彩陶文創產品的開發應關聯阜陽地區旅游業發展,能夠線下線上相統一。讓界首彩陶非遺文化真正傳承下去,其文創產品的構思必須具有地區特色,當與時代相關聯,走進百姓生活。非遺可與文創企業合作,科學全面地評估彩陶文創產品的市場定位與策略方案,非遺傳人加入,構思出大眾青睞的非遺文創產品。中國的北京故宮、西安碑林等博物館已建立起文創基地,希望文創產品也可以為阜陽非遺的發展帶來新生機。
五、結語
中國歷史文化寶藏發展至今,其經歷了時代的陶冶而熠熠生輝。阜陽非遺就是這樣,想讓其傳承下去,除了繼承也應當創新。數字化從數據的分析、采集到提煉,其目標就是預知將來,把數字化技術用到阜陽非遺的發展傳播中,一則可以產生文化收益,提升當地城市的知名度,提高阜陽的品牌形象,為彩陶等非遺發展找到新突破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收益,經過開發阜陽非遺文化核心,經過數字化博物館、紀錄片、文創產品等模式的發展道路,調動傳承人積極性,吸引公眾參與阜陽非遺的傳承創新,將非物質文化變為物質財富,實現文明生態與經濟增長相融合,創收當地旅游業與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數字化傳承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提高國民素質、參與相關政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意義。
【國家級大創項目編號:G J 1 8 1 0 3 7 1 0 2 1
地方政府重點招標項目:阜陽地區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視覺性開發:基于智慧城市建設視角(F Y S K 2 0 1 7 Z D B 0 1)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后現代空間美學的關鍵詞研究項目編號:(1 5 C Z W 0 0 3)】
參考文獻:
[1]賈辰.科技與文化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J].文化產業研究,2013.
[2]李曉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山西檔案,2018(04).
[3]譚必勇,張瑩.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
[4]楊群.大數據環境中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5]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6]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化荒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7]張志.載譽的界首彩陶、界首陶瓷[Z].合肥楓海印務有限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