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可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小兒外科 四川 瀘州 646000)
兒童因身體尚未發育完全,患腹型過敏性紫癜后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發育[1]。因此需要辨明腹型過敏性紫癜發病癥狀和臨床特點,尋找有效的治療方式提高治愈率。本文主要針對68例兒童腹型過敏性紫癜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分析2000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68例腹型過敏性紫癜患兒臨床資料,按照患兒治療方法將其分為輔助組與常規組。以《實用兒科學》為診療依據結合病理檢查結果對所有患兒進行診治,均確診為腹型過敏性紫癜[2]。輔助組中有男童18例,女童16例,年齡最小的患兒2歲,年齡最大的患兒13歲,平均年齡為(7.16±1.92)歲。常規組中有男童19例,女童15例,年齡最小的患兒3歲,年齡最大的患兒12歲,平均年齡為(7.53±1.64)歲。兩組患兒在年齡、發病時間以及性別等各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患兒血常規、尿常規以及糞便常規檢查結果,包括分析CRP數值、凝血功能和肝腎功能受到的影響,調閱進行過腹部CT和胃鏡檢查患者的影像資料,分析影像特點,總結并分析病理學檢查結果。
常規組和輔助組患者都給予綜合治療方式,口服維生素類藥物,同時靜脈滴注葡萄糖酸鈣和抗敏類藥物進行基礎治療。個別出現感染的患兒追加抗生素,肝腎功能受到影響的患兒使用保肝類藥物,消化道出血的患兒及時使用止血凝血類藥物,出現明顯的水腫導致關節腫脹的患兒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輔助組患兒除常規治療外,每天靜脈注射一次10~20mg的泮托拉唑進行輔助治療,對比治療一周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3]。
患兒皮疹有明顯消退及關節腫脹和腹痛癥狀消失可判定為痊愈;腹痛癥狀有好轉且皮疹消退大半可判定為治療顯效;患兒癥狀有一定好轉且病理檢查指標有改善可判定為治療有效;患兒身體癥狀無變化可判定為治療無效。
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 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兒患病后典型癥狀有腹部絞痛、嘔吐和便血的胃腸道反應,12名患兒首發癥狀為腹痛,有37例患兒出現嘔吐,多發生在進食和飲水后,有23名患兒出現消化道出血。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見表,可知輔助組總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例)
過敏性紫癜別名為亨舒綜合征,在兒童群體中較為常見,由微細血管變態反應炎癥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瘀點、瘀斑,且伴有關節疼痛和腹部疼痛,會造成腎臟損傷。結合患兒各項發病癥狀,根據CRP數值和胃鏡檢查結果對早期診斷腹型過敏性紫癜具有指導意義。在治療兒童腹型過敏性紫癜時使用泮托拉唑藥物經靜脈注射進行輔助治療,可有效提升患兒的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