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占中 李紅(通訊作者)
(西部戰區空軍醫院呼吸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為驗證無創正壓通氣在臨床呼吸衰竭患者治療的醫學意義,選取西部戰區空軍醫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間呼吸衰竭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對比常規持續正壓通氣與無創正壓通氣在呼吸衰竭治療的作用。
選取西部戰區空軍醫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間呼吸衰竭患者88例,隨機分成常規組和無創組,每組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呼吸衰竭的各項臨床指征,有酸中毒、嚴重呼吸窘迫癥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氣胸,低血壓休克等不易實施無創通氣的患者[1]。常規組患者44例,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齡在52~78歲之間,平均年齡(66.6±4.9)歲,病程在2天~6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48.76±4.7)天。無創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在55~82歲之間,平均年齡(68.9±4.5)歲,病程在4天~7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52.54±2.8)天。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再采用持續正壓通氣治療,設置在Cpap給氧模式,PSV為10cmH2O,初設PEEP為10cmH2O,逐步增加至12cmH2O,將呼吸頻率設定為18次/min,每天治療3h。無創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采用雙水平氣道正壓無創呼吸機,設定為Bipap給氧模式,呼吸頻率設定為16次/min,初始吸氣壓力為10cmH2O,等患者適應后逐步將增加氣壓,將吸氣壓力控制在12cmH2O左右,每天治療3h。以15d為一療程展開治療,在一個療程后進行對比。
利用SPSS18.0軟件處理,以治療前后的SBP、DBP、HR等為對比治療,展開組間對比,收集治療前后的各種指標數據,計量數據以(±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SBP、DBP、HR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無創組患者的血壓變化和心率等顯著優于常規組,(P<0.01)。無創組患者未出現氣促癥狀和咽喉干燥癥狀的,但常規組出現多例不良癥狀,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具體情況見表。
由于環境污染的加劇,我國呼吸道疾病患病人數逐年遞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越來越多,患者呼吸系統不完全可逆通氣障礙,引發感染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肺功能等不良情況,進而引發心肺疾病致使呼吸衰竭[2]。目前臨床呼吸衰竭臨床治療中,不僅要做到對癥治療和抗感染,還需要以無創正壓通氣改善患者通氣情況,進而降低患者氣管插管率,減少并發癥[3]。
本結果顯示,比對常規的持續正壓通氣,無創正壓通氣患者治療后SBP、DBP、HR等變化更加明顯,治療后無創組SBP(107.45±6.56)mmHg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23.56±11.65)mmHg,DBP為(87.89±9.2)mmHg vs(97.82±9.7)mmHg,HR為(77.54±6.52)次/min vs(87.42±6.01)次/min,且不良反應顯著減少,兩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無創正壓通氣減少插管率,避免對患者咽喉及肺部影響,減少肺部和呼吸道感染情況,并且在臨床中可直接在無創通氣中配合霧化吸入的方式進行給藥,提高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減少患者服藥痛苦,長期在無創通氣情況進行治療,有效提高住院患者的通氣情況,加快患者康復速度。

表 兩組SBP、DBP、HR與不良反應對比
綜上所述,呼吸衰竭患者實施無創正壓通氣,可改善患者缺氧狀況以及心功能,且降低氣管插管率,減少并發癥,具有優良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