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繪
(浙江省安吉縣杭垓鎮中心衛生院藥劑科 浙江 湖州 313305)
阿奇霉素是兒科較為常用抗生素,其具有廣泛抗菌譜,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常用于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治療中[1]。但從臨床應用現狀觀察發現,該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多,且根據患者的體質其不良反應的程度也不同,輕微者可自動緩解,嚴重者可累及其器官和其他系統,甚至對其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2]。因而,如何提升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的安全性成為重點研究課題,基于此,本文就關于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不良反應展開研究分析,具體內容如下闡述。
本研究納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兒科接受診治的198例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其給藥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A組和B組,每組99例。A組中男性患兒51例, 女性患兒48例;年齡最小的2歲,年齡最大的11歲,平均年齡(7.08±0.57)歲;疾病類型:上呼吸感染50例,下呼吸道感染49例。B組中男性患兒50例,女性患兒49例;年齡最小的2歲,年齡最大的12歲,平均年齡(7.14±0.56)歲;疾病類型:上呼吸感染52例,下呼吸道感染46例。比較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發現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觀察比較。本研究已經醫學倫理委員學會批準,患兒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臨床資料齊全患兒;符合阿奇霉素使用指征患兒;無全身炎癥反應患兒。排除標準:存在阿奇霉素禁忌癥患兒;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兒。
A組給予阿奇霉素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H10960167)進行治療,用法用量:口服,首日給予500mg進行治療,每日1次,第二日起每日250mg,每日1次,治療5天后停止服藥。B組給予阿奇霉素注射液(湖北潛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050648)進行治療,用法用量:按照10ml/kg取適量阿奇霉素與5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治療2天。兩組觀察其用藥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停藥處理。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統計其發生例數,計算發生率,并觀察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若其不良反應癥狀輕微且不發展和累及器官和其他系統則為輕度;若其不良反應較為顯著,且其器官和其他系統輕微受累則為中度;若其不良反應嚴重,且嚴重累及其器官和其他系統,甚至危及生命則為重度。
通過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發現,兩組共12例患者出現消化系統不良反應,6例患者出現皮膚系統不良反應,1例血液系統不良反應,1例全身反應,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均為0例,由此可見阿奇霉素不良反應以消化系統和皮膚系統為主。
通過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現,A組發生率較高,與B組相比,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例(%)]
通過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嚴重程度發現,A組的中度占比較高,與B組相比,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例(%)]
阿奇霉素屬于新型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是從紅霉素中提取出的15環含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主要是通過對病原體的核糖體50s亞基蛋白質的合成過程進行抑制發揮抗菌作用,其與紅霉素相比的抗菌效果較強,其抗菌譜較為廣泛,因而也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3]。阿奇霉素臨床給藥方式主要分為口服和靜脈滴注,因為其口服后可迅速被吸收,并達到峰值,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且組織滲透性較優,因而臨床上通過口服給藥于患者進行治療[4]。此外,大環內酯抗生素被認為是臨床抗感染治療中藥物不良反應最少的抗生素,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因為在兒科抗感染治療中的應用較為廣泛。
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最為常用于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為其阿奇霉素的靶效應良好,進入人體后可快速的與巨噬細胞結合,被其攝取后在炎性反應的趨化作用下在患者的感染位置聚集起來,然后保持穩定的速度釋放出阿奇霉素作用于感染部位,不斷發揮抗菌作用,從而使得患者感染情況得到緩解,其該藥物的血藥濃度較高,可持續性的對患者作用較長的時間[5]。但從目前該藥物在兒科臨床應用觀察發現,仍是存在藥物不良反應。本次研究通過觀察發現,198例患兒中共出現18例用藥不良反應,其中,12例為消化系統不良反應,6例為皮膚系統不良反應,1例血液系統不良反應,1例全身反應,未見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均等類型不良反應。由這一結果可看出,阿奇霉素在兒科中的應用安全性仍需要提升,尤其是注意防范其消化系統和皮膚系統這兩類不良反應。
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多見腹瀉、惡心、嘔吐和腹痛等,筆者經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患兒年齡較小,其正處于發育的重要階段,存在器官功能和系統功能發育不全的情況,尤其是在消化道、腎臟和肝臟等這些方面的代謝功能較差,因而機體對于藥物的敏感性較強[6]。阿奇霉素在人體中本身的排泄速度就較為緩慢,而患兒飲食結構以易消化和易吸收為主,因而其較容易產生饑餓感,而當患兒出現饑餓感時其的消化道系統代謝功能就會下降,因而容易導致其藥物不良成分的排泄速度降低,從而使得藥物不良成分囤積在其消化道中,對其消化道造成刺激,引起消化道相關不良反應。其次,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皮膚系統疾病也較多,主要以過敏為主,這主要是因為藥物吸收后可進入患兒的血液循環中,患兒因為肝臟代謝功能處于發育階段,機體較差時其的代謝功能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而可使得其藥物代謝物未能及時排除,囤積在患兒血液中,誘發過敏等皮膚系統不良反應[7]。
本次研究還觀察患兒阿奇霉素口服用藥和注射用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結果顯示口服用藥的不良反應較多,其較為嚴重,兩組間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結果主要是因為口服用藥是一次性對患兒作用,血藥濃度可在短時間內達到峰值,并能在其體內快速的擴散,排泄較為緩慢,因而較容易誘發其發生不良反應。而注射用藥主要是滴注的方式,滴注前均會進行皮試,皮試就可排除一部分過敏患兒,及時調整用藥,避免其皮膚系統不良反應。此外,靜脈滴注可依據患兒的情況對其的滴速進行控制,并可在其滴注期間觀察其癥狀,及時發現不適并進行處理,從而避免其不良反應繼續發展,對其的器官和其他系統造成影響[8]。
綜上所述,研究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不良反應發現,不良反應類型以消化系統和皮膚系統為主,其口服不良反應較多且較為嚴重,靜脈滴注較少且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