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慧仙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相城人民醫院骨科 江蘇 蘇州 215131)
髖關節骨折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骨折之后,愈合速度比較慢,有些甚至出現不愈合的情況,因此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由于髖關節骨折的患者年紀比較大,有很多并發癥,因此其致殘、致死率也是比較高,所以為保證手術成功,必須要給予合適的康復護理。為研究康復護理在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中的影響,本次研究選取124例2017年8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齡髖關節骨折術后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124例2017年8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齡髖關節骨折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62例。對照組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齡65~81歲,平均年齡(72.2±7.3)歲,病程1~18個月,平均病程(11.4±5.1)個月。研究組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70.4±6.7)歲,病程1~16個月,平均病程(10.5±4.8)個月。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術后呈平臥位,患肢不能處于內旋位,有必要可以進行皮牽引,對患者的傷口是否出血、肢體末梢血液循環、腫脹情況進行觀察[1],如果發生問題要及時處理。術中使用自控鎮痛泵,避免患者術后疼痛。術后待患者患肢腫脹、疼痛情況消失7天之后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術后呈平臥位,患肢不能處于內旋位,有必要可以進行皮牽引,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并進行常規護理,術后第1天進行康復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護理。由于髖關節骨折患者需要長時間進行治療,患者的活動不能自如,需要家人照顧,因此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等情緒,使得患者的康復受到影響。作為護理人員要耐心的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安慰、疏導、勸解患者,為其提供正面的心理疏導。讓患者認識到肢體僵硬會使疼痛更加嚴重,肌肉長時間低氧還會造成肌肉痙攣,要幫助患者克服困難,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將康復計劃告知患者,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2)術后鍛煉。術后6小時讓患者進行簡單的活動,可以進行三點支撐抬臀練習、三點支撐肢體、彎曲健腿、健足等,同時加強患側髖關節外展肌群、股四頭肌等收縮鍛煉[2],主動進行踝關節屈伸活動。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髖關節康復練習,按摩腿部肌肉,進行踝關節、膝關節被動活動,注意練習強度適宜。術后2到7天,進行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臀肌舒縮運動[3],被動直腿抬高訓練,活動量以及時間逐漸加強,同時進行膝、髖關節屈伸活動,逐漸增加幅度。術后10天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坐位練習,站起、坐下,每天進行2到3次,每次半小時,患者家屬幫助患者練習行走,將患者的上身抬起,使患側腿離開床,讓患者先扶住床沿,然后下床行走。
(3)電腦治療儀輔助治療。術后48小時利用電腦治療儀輔助治療,將患者的骨折位置與電極板連接,每天治療2次,每次40分鐘。術后第2天利用治療儀的消腫止痛模式對髖關節進行消腫止痛,術后第10天通過運動康復幫助患者恢復功能。
1.3 療效標準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將疼痛程度分為0度(不痛)、Ⅰ度(輕度痛)、Ⅱ度(中度痛)、Ⅲ度(重度痛)、Ⅳ度(嚴重痛)[4]。同時記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文章數據用SPSS15.0軟件處理,以χ2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局部疼痛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局部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局部疼痛情況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 通過治療,研究組患者中并發癥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4%,對照組患者中并發癥2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8.7%,研究組要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的年紀大,身體素質不強,其術后自理能力也弱,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加之自身心理上出現焦慮、低落、抑郁等情緒,導致恢復受到嚴重影響。術后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能夠堅持康復訓練,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科學的康復護理在骨科治療中是極為重要的方法,對于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在康復護理時需要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心理護理、康復訓練與治療,使其髖關節更加靈活,提高肌肉的收縮能力,幫助患者恢復體力,減少并發癥出現的機率,盡快恢復健康。
本次研究中,通過護理,研究組的局部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率等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術后對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進行康復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并發癥出現的機率,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