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英 林瑞芳
(廣州市增城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廣東 廣州 511300)
腦梗塞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群體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患者發病后的死亡率和殘疾率均很高,并且經過及時治療后經常會伴有神經功能的缺損,導致其正常生活和運動能力明顯下降[1]。臨床上對腦梗塞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采用綜合治療措施,盡量縮小患者的梗死面積,防止其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并促使其生活質量提升。本研究對優質護理在NCU腦梗塞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我院NCU(神經科重癥監護室)2014年5月—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腦梗塞患者7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35例和實驗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7~79歲,平均(56.18±6.72)歲。實驗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6~79歲,平均(56.23±6.9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保持病室安靜,嚴格限制病房探視人數,患者治療期間密切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并隨時記錄相關指標。及時指導并協助患者完成翻身動作,翻身時動作宜輕柔緩慢,避免患者過度用力,根據患者皮膚受壓情況使用保護措施如:氣墊床、翻身枕或水墊等,并定時做好病房的消毒殺菌處理。根據醫囑給予患者相應藥物治療,嚴格實施三查七對原則,并且要嚴格按照科室的相關標準完成各種侵入性操作。在遵醫囑用藥后應觀察其作用及副作用,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出現異常時及時聯系主治醫師并協助其采取相應措施。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方法為:(1)心理護理: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因此患者及其家屬很容易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尤其是出現肢體偏癱時,患者及其家屬負面情緒更為明顯。因此,護理人員應在患者治療過程中不斷給予其有效的心理護理,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的病理知識及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并列舉成功治愈的案例等,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消除不良情緒。另外,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家屬讓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對其治療效果提升的重要性,以此促使其能更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增強自信心。(2)康復訓練:腦梗塞患者發病后多存在肢體功能和神經功能障礙的情況,因此還需要給予其有效的康復訓練指導。臨床研究表明,及早進行康復訓練對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因此護理人員應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及時指導其進行相關訓練,以簡單的被動關節活動為起始,之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指導其進行床上主動活動,然后過度到床下的各種活動,循序漸進,促使患者恢復效果的提升。(3)日常生活護理:患者治療期間還要給予其日常生活護理,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在條件允許時滿足。根據患者的活動能力給予其相應的幫助,盡量讓其能順利完成日常生活。根據患者喜好為其搭配合理的飲食結構,確保其營養攝入充足且均衡。
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進行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用NIHSS量表完成評分,分值越高代表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用BI指數完成,分值越高代表生活活動能力越好。運動功能用簡易Fugl-Meyer完成,分值越高代表運動功能越好。
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χ2檢驗和t檢驗數據差異,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各項評分無顯著差異,干預后均得到改善,但實驗組干預后評分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見表。
表 兩組各項評分(±s,分)

表 兩組各項評分(±s,分)
組別 時間 NIHSS評分 Fugl-Meyer評分 BI指數實驗組 干預前 24.08±5.16 35.47±4.85 25.18±4.96干預后 9.85±2.47 74.62±6.45 71.39±7.14對照組 干預前 24.19±5.13 36.18±4.92 25.03±4.99干預后 16.95±3.02 59.13±6.22 52.69±6.43
腦梗塞是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的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患者發病后以神經功能缺損和肢體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對其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腦梗塞患者發病后的治療時間較長,并且恢復速度相對較慢,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治療效果不能達到預期[2]。其中尤其是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以及治療期間發生的各種并發癥,容易對其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3]。優質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基礎,不斷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護理質量的護理模式。針對NCU腦梗塞患者的實際情況,在其治療過程中實施優質護理時首先應給予其有效的心理護理,促使其保持良好心態,并對患者家屬的不良心態進行糾正,確保患者的治療順利完成;其次要給予患者有效的康復訓練指導,讓其恢復速度得到提升[4]。
本研究對優質護理在NCU腦梗塞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兩組干預前各項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干預后兩組評分均得到有效改善,但實驗組干預后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在NUC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