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遙 徐曉羿
(1 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 衢州市中醫醫院 浙江 衢州 324002)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臨終關懷在全世界范圍內急迫需求,建議各國政府作為國家健康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1]。臨終關懷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陸續開展,一些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優死學”研究和全面的死亡教育改變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促使越來越多的晚期腫瘤患者及家屬接受疾病的存在,接受臨終關懷,逐步改善醫患關系,緩和社會壓力。
根據我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數據,新發腫瘤每年約312萬例,因為腫瘤而死亡者達270萬例[2]。隨著腫瘤患者的人群基數日益龐大,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者增多,多數患者在生命最后階段需要他人在生活及身體上予以照顧,加上普通群眾缺乏專業護理技能和現代社會“空巢老人”現象的增多,導致家庭護理極為困難[3],造成醫護人員在臨終關懷工作方面的業務需求量急劇加大。癌癥患者經過一系列手術、放化療及姑息治療后進入臨終階段,心理行為與就診態度發生了極大變化,由于不滿足目前醫療水平的限制,對治療望值過高,不愿意接受現實,產生了對治療的不滿,加上醫療費用支出巨大等相關問題極易導致醫患糾紛,損害醫患關系,成為加重醫護人員工作及心理壓力的主要原因。筆者根據此次調查情況對他們的工作狀態進行總結。
本次調查選擇了衢州市一家三級醫院的腫瘤內科及腫瘤中心兩個部門、衢州市兩家二級醫院附屬分院的三個腫瘤病區。被調查者為一線臨床工作者。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6份:男性10人,女性66人,男女之比約為1:7;醫生18人,護士58人,醫護之比約為4:6。
本次調查采用兩種方式:(1)問卷調查;(2)個人訪談記錄。 調查卷發放至每個醫護人員待答卷后收回統計,個人訪談是隨機抽取醫護人員對其工作內容及工作量、工作壓力、相關專業培訓、臨床經驗教訓、心理狀態及其承受力進行采訪并做好相關記錄。
被調查的醫護人員工作內容主要包括:(1)對疾病知識進行講解;(2)告知病情變化;(3)姑息性對癥治療;(4)減輕癌痛;(5)飲食調節及生活照顧;(6)給予家屬精神安慰;(7)死亡教育的實施;(8)協助家屬做好尸體護理。
醫護人員工作與心理壓力來源情況見表。

表 醫護人員工作與心理壓力來源情況 [n(%)]
臨終關懷是關于人們如何面對死亡的醫學知識和臨床實踐,是建立在現代醫學科學發展基礎上的、當以治愈為導向的治療不再有效時,更關注人的尊嚴和價值的一項臨床重要環節。醫護人員作為臨終關懷的主體力量,其工作狀態及心理變化將對臨終關懷的質量和進一步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1)受病患離世的影響:對醫護人員身心造成巨大壓力的是晚期腫瘤患者的高病死率,在采訪中有年輕醫生表示,腫瘤患者的離世明顯增加了其對工作中的挫敗感與無助感,困惑于當前醫療水平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對整個腫瘤醫療職業前景的信心。(2)與患者及家屬的摩擦:雖然能夠得到充分的抗癌藥物治療,晚期腫瘤患者依然會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創傷[4-5],甚至上網查閱偏方私自服用不明來源藥物、要求醫生修改醫囑、排斥醫護的死亡教育等等。一名醫護在采訪中表示,為了阻止家屬給晚期胰腺癌患者私自咖啡灌腸,受到患者和家屬的責罵。(3)醫療設施條件影響:醫護人員表示醫療設施條件越好,病患在治療中所承受的痛苦越小,醫護的工作壓力越能減輕,但是受到經濟發展區域的影響,仍有部分醫院無法配備優越的醫療設備。(4)患者經濟壓力與社會公眾的誤解:腫瘤患者經過一系列手術、放化療及姑息治療后,支出高額的醫療費用,對治療期望值過高,未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對醫療部門產生了不滿,加之家屬長期照顧身心疲憊、情緒焦慮等種種因素導致醫患糾紛的發生,社會公眾及部分媒體缺乏正確的引導,反而推波助瀾,損害醫患關系。
84%的醫護人員承認由于工作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心理影響。訪談中發現,腫瘤患者的離世對大多數醫護的心理狀態產生的沖擊最大,其次是從業時間、工作環境、人際氛圍等因素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1)每日面對高頻度的患者死亡,醫護人員身心疲憊、情緒緊張,對生命的存在和人生的價值產生懷疑,甚至漠視,目前想要轉變這種非正常的心理狀況主要靠醫護人員的自我調節,部分醫護人員由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無法繼續當前的工作,只能選擇調離崗位。(2)晚期腫瘤患者由于病癥較重,治療效果差,脾氣抑郁、暴躁,身處此種工作環境的醫護人員心理負擔極重。(3)每日面對頻危病人心情沉重的艱難處境下,醫護間的互助關系反而更加團結和緊密, 以便共同面對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工作中的人際氛圍滿意度較高。
隨著我國目前腫瘤患者不斷增多,晚期腫瘤患者臨終關懷的質量及發展卻相對落后。從事臨終關懷的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較大,此項工作的開展并不順利,為了更好的滿足患者與家屬的需求,提高工作狀態,改善服務質量,謀求進一步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臨終關懷項目的繼教與培訓∶我國的臨終關懷事業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1988年7月天津醫科大學建立了臨終關懷研究中心[6],現有從事臨終關懷相關專業的醫護人員具有正式執業資質的比例很低,想要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服務質量,就必須加強對醫護的相關專業培訓。應全力支持社區醫護人員、養老院護理人員和相關醫療工作者進行專科知識培訓,有臨終服務的內容、性質、生理、心理特點及注意事項。 除了醫護人員自身培訓之外,還應給患者及其家屬講授基礎的醫學和護理知識,并進行死亡教育,使之克服恐懼的心理。
(2)傳媒發揮積極正面的宣傳作用:由于社會上對臨終關懷相應知識的普及度較低,公眾對臨終關懷的知曉程度不足,對于醫護人員從事相關工作時容易造成一定的誤解和困難。 作為公眾與醫護之間的媒介,媒體應發揮重要的媒介作用,普及相關醫療知識, 告知公眾腫瘤病人需要社會群體的關愛,將臨終關懷這一人文概念傳播給廣大群眾。臨終關懷事業是一項有利民眾的崇高事業,通過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使晚期腫瘤患者在生命終結時能夠體面、安心、平靜地離去。
(3)構建和諧的工作環境:醫療單位應加大投入臨終關懷相關專業的硬件設施,配備足夠的專業人員,制造融洽的工作氛圍,塑造和諧、安全的工作環境,讓醫護人員有積極、平和的工作狀態,以便更好的為腫瘤患者服務。
(4)為從業人員配備專業心理醫師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長期面對晚期腫瘤患者的病痛折磨及高病死率對醫護人員心理的負面影響很大,心理狀態需要定期干預。積極正面的心理干預能夠幫助醫護人員盡快地走出挫敗感,豁達的面對患者的離世,并獲得專業成就感。建議對于剛參加此項工作的年輕醫護人員在就業前經過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系統的疏導安撫,分散注意力,減輕焦慮抑郁水平,以促進他們更快的融入工作隊伍,更加積極地面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