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禮
(遵義市紅花崗區新蒲鎮衛生院 貴州 遵義 563006)
糖尿病是常見的社區慢性病,中國成人發病率約為11%~13%。周圍性面癱是糖尿病常見的周圍神經病變表現,會導致面部外觀異常,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1]。
選擇2016年5月—2018年4月,醫院中醫科收治的糖尿病膝狀神經節損害所致周圍性面癱患者入組。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膝狀神經節損害;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初發;④急性期;⑤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研究;②無法獲得隨訪;③依從性較差;④其它可能導致面癱的疾病;⑤面部皮膚損傷;⑥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⑦既往出血、凝血功能障礙、出血傾向的對象。入選對象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60.4±8.4)歲。2型糖尿病病程(4.1±1.4)年。急性期病程(4.3±2.5)日。疾病嚴重程度:輕度32例、中度20例、重度8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各30例,兩組對象年齡、性別、病程、疾病嚴重程度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常規治療,控制治療2型糖尿病,仍然按照原有的降血糖療法,以二甲雙胍、格列美脲、胰島素為主,對于周圍神經病變,采用糖尿病治療儀治療,藥物選擇甲鈷胺。同時居家過程中,可以自己按揉,面部穴位,主要印堂、晴明、陽白、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風池、合谷等穴位,1周2~3次,持續1周后,進入緩解期后1周1次,持續3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中藥湯劑治療。風寒阻絡型,白附子9g、全蝎3g、僵蠶9g、桂枝6g、赤芍9g、白芷9g、防風9g、川芎12g、當歸12g、炙甘草5g。血瘀阻痹型:防風15g、白附子15g、全蝎6g、蜈蚣1條、僵蠶15g、紅花15g、桃仁15g。風痰阻絡血瘀型:荊芥、防風各9g,全蝎1條,白僵蠶10g,白附子6g,蜈蚣2條,白芷10g,鉤藤20g,葛根12g,桃仁、紅花各10g,穿山甲6g。1日1劑,連續3周。
兩組對象治療前、后,H-B量表評分以及面部殘疾指數(FDI)量表。
按照H-B量表評分以及面部殘疾指數(FDI)量表評價療效:①痊愈,無面癱癥狀表現,H-B量表整體以及局部分級為I級0分;②顯效,H-B分級量表整體以及局部分級為Ⅱ級1分;③有效:H-B分級量表整體及局部分級為Ⅲ、Ⅳ級,2~3分;④無效:H-B分級量表整體及局部分級為Ⅴ、Ⅵ級,4~5分[2]。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整體療效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單項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量表評分服從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愈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整體療效對比 [n(%)]
指標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H-B評分低于治療前,兩組對象FDIS、FDIP評分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量表評分對比
西醫治療糖尿病膝狀神經節損害所致周圍性面癱以病因治療為主,即積極的控制治療糖尿病,從而減輕高血糖導致的神經損傷,同時配合推拿的方法改善局部循環、代謝,通過甲鈷胺等藥物進一步減輕神經損傷,以預防改善面部痙攣癥狀。
中醫認為糖尿病相關的周圍性面癱與正氣不足和風邪的入侵有關,正氣不足、衛外不固,衛氣不能散于皮部和經筋,導致脈絡空虛,風邪夾邪侵襲人體面部筋脈,導致局部氣血組織、筋脈失養,導致面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久病者常伴有痰濕、血瘀等證,糖尿病周圍性面癱治療需要重視內因控制,即從整體初發,控制病因病機,則面癱自愈。相較于傳統的西醫療法,中醫結合中藥辯證用藥,效果肯定,可以控制病因病機,祛除局部風寒濕邪,化痰除濕,活血通絡結痙,改善面部循環、代謝,從而減輕神經炎癥。本次研究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對象明顯獲益,整體療效更優,面部癥狀減輕[2]。
綜上,中醫辯證用藥治療糖尿病膝狀神經節損害所致周圍性面癱可以增進療效。